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边界管理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海洋边界管理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从客观上看,海疆巡视活动折射出秦朝对于海洋边界的认知。秦统一后,一方面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边患,另一方面巡海加强政治管理,防备海疆生患。秦始皇的巡视将沿海地带的经济之利和交通条件纳入边防的军事基地,扩大了秦朝经济根基。在秦始皇时期,将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都纳入管理的视野中。汉代在民族大一统巩固的基础上,继续务实地实行对海疆的管理和经略。

海洋边界管理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中国古代的地理空间主要在陆地上,大海作为自然屏障,海岸线成为自然的疆界,《诗经》中记录为“于疆于理,至于海表”。由于技术条件和认知条件所限,先人航海活动的范围通常也只在陆地周边,大海被视为世界边际,海洋对于大多数先民而言都是超验的世界。

中国传统典籍《山海经》《尚书》等对先人前往海洋的行为多有记述,流传最广的是关于“方士”的记载。方士多数是号称能炼制丹药秘法的人,居于燕齐地带的人多为海上方士,除了炼制丹药外,还懂得一些航海知识。上层方士都具备亲自出海远航寻仙问药的能力,《史记》中记载不少方士亲自出海远航,留在海外仙山求仙得仙。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记述中,出现了最早关于日本和朝鲜半岛,以及前往的航线的描述,同时也开始将九州之外的海域根据不同方位划分为北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国家,诸如齐国燕国等把海外幻想成神仙世界,并且传说中前往海外的人士迈入仙道,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海外寻仙问道,这是先秦时期先人对海洋最初的认识。

秦朝,人们已经知晓海不再是世界的尽头,在海洋中还存在已知或者未知的岛屿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对海外“三神山”的寻探。秦始皇东游至琅琊(今山东青岛一带)时,臣民上书,声称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因而求赐童男童女三千人一同入海寻仙。根据司马迁的记述,早在秦之前,燕国和齐国就有人探访过三神山,后来有学者考证,所谓三神山或指日本三岛。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寻三神山的典故出现在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时,做了12年皇帝的秦始皇4次巡视辖区中的海洋地带。史书中多以秦始皇巡海是为了求得海上仙药进行记述,增加了很多神话色彩。但从客观上看,海疆巡视活动折射出秦朝对于海洋边界的认知。

秦朝完成六国统一后,将沿海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使大一统中国的版图中正式包含了沿海地区。秦始皇多次巡视北方港口,以琅琊为代表的滨海地带既是秦朝重要的交通往来航线,又是能提供渔盐商利的港口。《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这些港口所在的地带,有鱼、盐、枣、栗等丰饶物产,还有宜种桑麻的沃土千里。当地善于经营的商人,譬如大商人刀间凭借渔盐之力能“起富数千万”。

秦朝初创了统一王朝对于海疆的政治管理,秦始皇的四次巡海从政治上看是为了稳固滨海地带的燕、齐、越旧地。作为与秦朝都城相距较远的海滨地域,这三地几乎都是最后被兼并的诸侯国。特别是山东滨海地带的齐国是秦统一天下时最后的抗击国。秦统一后,一方面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边患,另一方面巡海加强政治管理,防备海疆生患。在史书中记载,秦朝初并天下,有不服者,于是秦皇亲巡,登泰山、览东极。秦始皇的巡视将沿海地带的经济之利和交通条件纳入边防军事基地,扩大了秦朝经济根基。在秦始皇时期,将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都纳入管理的视野中。此后在行政管理上,秦始皇巡海是统一中国长治久安政策的一部分。

汉代在民族大一统巩固的基础上,继续务实地实行对海疆的管理和经略。古代以海为边界的观念彻底发生了改变,日本不再是海外神山而成为现实交往对象,海洋从想象中的神域变成了落地的现实。与秦朝相似的是,汉代的沿海地区依然是王政视野下的多事之地。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对鞭长莫及的沿海地带管辖力不从心。在东南沿海方向,汉初出现了三个割据政权,分别占据了今天的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带。挑起七王之乱的吴楚两国便位于东南沿海。吴楚两国联合其余被削减的五国以清君侧的名义起乱,自封为皇帝与汉朝对抗。东北沿海方向面临着辽河以西邻邦的威胁。汉武帝时期,卫满朝鲜不仅拒绝向西汉朝贡,并且阻碍邻近小国向西汉朝贡。面对沿海地区南北两个方向的政权隐患,西汉开启了军事征服,并将政权对沿海地带的统治进一步扩大。(www.xing528.com)

在东南海疆方向,汉武帝令战舰从浙江会稽出发奇袭闽越,并趁机收取了东瓯,从此将江浙、岭南等地直接纳入中央政府。在东北海疆方向,汉武帝时期设立了4个郡,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在东北方向的版图,将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流域纳入中国疆域,将朝鲜半岛南部的高句丽等国纳入汉朝的影响范围。

汉武帝在位54年间曾七次巡海,史书上多记载是因为汉武帝喜好求仙问神,然而事实上,“天子非展义不巡守”是从先秦时期就遵守的制度,古天子巡视通常蕴藏有深厚的政治意味。汉武帝的七次巡海不仅仅是为了求得神仙道方,也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汉书》中描述汉武帝巡海时曾邀请许多外国客商随行,让他们看到沿海各仓府仓集的丰富物资,见识汉朝强大,以强大的航海能力对海外施加政治影响才是汉武帝巡海的政治意图。自巡海之后,南洋诸国皆来献宝求见,日本列岛上的倭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汉武帝实现的海疆版图扩大源于西汉时期渐强的水师和造船技艺的提升,同时也与西汉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汉代海上航路增加,汉武帝晚年形成了从辽宁丹东到广西北仑河口的国内南北沿海大通道,同时还与朝鲜、日本、印度和斯里兰卡建立了国际航线,说明从汉代起已经超越对仙岛的想象,开始将海外邦国纳入管理视野。

三国志》里描写了三国的吴国主公孙权派兵将前往东海的历史。孙权上位后的第二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两人带领一万士卒远渡大海,希望能找到传说中秦始皇求蓬莱仙山和不死药的地方。卫温远渡不仅开发了大陆通向台湾的海上路线,还带回了数千名当地的原住民,之后东吴与夷洲的往来越来越密切。东吴的《临海水土志》、宋代的《太平御览》里都详细记载了台湾人的生活习俗,这些关于台湾的文字记录也是台湾和大陆之间关系的历史证明。

此后隋朝也多次发兵前往台湾和琉球,《台湾通史》中把隋朝将军陈棱称为台湾的开山之祖,郑成功后来也将陈棱奉为“祖师”。隋炀帝对台湾的用兵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结果,但台湾和中原的联系由此逐渐紧密,为后来正式治理和管辖台湾打下了政治基础。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提出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采用“台湾古称夷洲”的说法,并有以下说明: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