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驱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创新网络及其运作机制

驱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创新网络及其运作机制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研中,潜江市水产局提供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该市已建成7 个万亩和32 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基地,2015 年小龙虾产业的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加工能力和出口创汇连续11 年居于全国首位。表3-2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的主要创新资料来源:根据田野调查整理。在这方面,潜江市地方政府通过主动出击、编织产业的创新网络而为持续的产业创新创造了条件。这样,潜江市的养殖产量不断增长,从而为当地小龙虾产业加工和餐饮业的发达提供了可靠保障。

驱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创新网络及其运作机制

调研中,潜江市水产局提供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该市已建成7 个万亩和32 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基地,2015 年小龙虾产业的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加工能力和出口创汇连续11 年居于全国首位。然而,小龙虾产业在中国的起源地和最初的优势产区并非湖北而是江苏。早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江苏淮安、盐城等小龙虾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便开始了捕捞加工,产品出口到欧美地区,到20 世纪末,全国70%以上的小龙虾加工企业在江苏省[25]。因此,潜江市的小龙虾产业完全是后来居上。

在其他地区业已具备较大先发优势的背景下,从该产业中打造出具备独特竞争力的大市场特别是引领整个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大市场,并非易事。同时,在周边县市几乎同时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情形下,同产业的地区间竞争注定十分激烈。我们基于调研后形成的基本判断是:在小龙虾产业面临激烈的地方竞争、湖北本身处于“后发劣势”,且江汉平原不同地方在起初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禀赋大体相当的背景下,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的崛起及其所形成的产业优势,离不开近十多年来持续而重要的产业创新和产业技术突破。新世纪以来,潜江市在小龙虾产业的主要创新见表3-2。

表3-2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的主要创新

资料来源:根据田野调查整理。

当小龙虾的国内消费市场还未形成之前,寥寥可数的几家加工企业的原料小龙虾来源主要来自于小龙虾的野生繁衍和零散的粗放养殖。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欧盟和北美为主的国际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变得旺盛,而且国内的消费市场也逐渐兴起,从事小龙虾加工的工厂企业日渐增多,原料小龙虾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自然繁衍与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初级人工养殖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能在有限的水体中养出更多的小龙虾,遂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新世纪之初,小龙虾养殖难题被潜江市一位农民通过创造性地利用闲置的低湖撂荒稻田在冬季投放和养殖小龙虾而破解。这事实上构成了熊彼特所称的创新行为,即以新的方式来使用现有的生产资料[26]。农民的创新做法引起了当地水产部门关注,后者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改进。尔后养殖户开始在稻田里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于是开创了一种自繁自养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这是对于小龙虾养殖模式具有革新意义的“虾稻连作”的最初由来,该模式使有计划、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成为了现实,不仅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加工企业提供了更多原料。然而,这种革新只是初级的。尽管在周边村民的模仿和实践下,该种模式使当地的小龙虾产量呈现出可观增长,但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具体养殖技术。而且,农民也不具备通过创新扩散推动更大规模的产业变迁的能力,其他社会行动者的及时进入对于小龙虾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阻碍创新的一个制度性根源是,政界、产业界、学术界与生产应用领域之间存在诸多壁垒,这使得衔接产学研用的创新网络的形成缺乏有效的促发机制。在这方面,潜江市地方政府通过主动出击、编织产业的创新网络而为持续的产业创新创造了条件。21 世纪初,在小龙虾产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潜江市政府就积极寻求科研院所的帮助与合作。武汉有一位长期从事小龙虾研究的资深专家,近十几年来一直在潜江市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当地水产部门官员积极主动进行联系,并为其从事研究提供诸多保障,是他选择去潜江市而不是其他地方从事面向应用推广的研究的重要原因。他在访谈中回 忆道:

“(2004 年)水产局当时的局长带着陶总工,他们两个就到武汉去找我,也希望我们到这边做实验。他们给我们的条件是,我们的研究经费他们不要,同时他们向我们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说我们需要池塘、需要水泥池,他们可以提供这些条件,有现成的。他们说,你们从武汉到潜江市来这个路费,我们也可以给你们出。”(访谈记录20151128SXY)

潜江市政府为了更好地挖掘养虾稻田的潜力,发挥稻田养虾的效益,不仅请外地优秀专家来当地进行小龙虾创新研究,也组织本地技术人员成立小龙虾创新团队。2010—2012 年,当地的创新团队在“虾稻连作”基础上,将过去“一稻一虾”养殖变成了“一稻两虾”,发明了“虾稻共作”的新养殖模式。围绕小龙虾产业的技术知识,地方政府积极将本地和外地的人力资源加以整合,得以不断创新和改进养殖的方法技术。由于新技术能够增产增收,小龙虾养殖户在接受地方政府组织的培训上十分积极,并将创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这样,潜江市的养殖产量不断增长,从而为当地小龙虾产业加工和餐饮业的发达提供了可靠保障。

产业技术的推广过程是技术的制度化过程,同时也是技术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检验的过程。虾稻共作模式的技术操作规程经由水产局技术团队的总结和概括,在2013 年通过了中国渔业协会的认可,上升为了行业标准。依照潜江市水产部门主要领导的说法(访谈记录201510WZ),这种创新的养殖模式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效益,即政治效益(保障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生态效益(绿色环保)和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新模式引起了上级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渔业协会派往潜江市实地考察的专家审定组在形成的书面意见中指出:“该规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

不过,创新技术和知识如何从持有者手中传递到技术应用者,并让后者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运用,这也是政府部门一直探索的问题。虽然我国各地都设有农技推广服务站,但受限于服务人员较少、服务范围太大,因而很多时候好技术也很难得到真正推广。将创新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必经过程是缩短技术持有者与使用者之间距离,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对技术使用者普及新技术知识。潜江市对小龙虾养殖创新技术的推广颇为重视,一方面是水产部门每年面向小龙虾养殖户开展虾稻共作专场技术培训,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组织农民实地考察学习。例如,2013 年水产部门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所有新开挖的稻田都进行“虾稻共作”技术指导,从而使基础设施改造(挖沟、筑埂、进排水及防逃设施等)全部达到技术要求,2014 年开展培训专场30 余次、培训农民近1600 人、组织农民考察近3 千人。另一方面,地区政府通过间接方式推广养殖新技术,多次组织技术专家编辑并向养殖户印发水产标准化养殖技术、水产管理技术等宣传册,发放实用技术读本。经由上述途径,创新技术知识便广泛扩散到生产实践领域。

潜江市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推广创新的养殖模式,促成了从农民分散的个体养殖迈向普遍的规模化养殖的转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龙虾养殖水平偏低、病害防治难度大、企业加工能力无法满足等诸多问题。从潜江市经验来看,创新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是一个由下至上与由上至下过程相结合的结果。地方政府编织的创新网络将农民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实验,创新的技术知识再返回到养殖户那里进行生产实践。大范围应用“虾稻共作”模式完成了创新对小龙虾产业价值的提升,而技术模式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用反过来又激励了创新网络不断尝试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近十年来,潜江市小龙虾产业链经由技术创新同时从产业下游即苗种繁育与产业上游即深加工产品上获得极大的拓展。早期非正式的创新网络聚焦于特定的具体技术难题的解决,而与这种“任务导向”的创新机制相伴随的结果,往往是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后,创新网络也容易随之解散。以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目标的产业创新则需要可以持续创新、稳定且正式的创新网络。这在潜江市小龙虾产业领域是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将之前的创新网络予以制度化而实现的。

随着小龙虾养殖技术的推广,小龙虾养殖户越来越多,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这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供给,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养殖户开始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小龙虾的种质资源退化。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小龙虾苗种逐渐供不应求,苗种价格日趋上扬但苗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苗种稀缺,远低于需求。2010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20 世纪90 年代加工的小龙虾,单只虾重30 克以上的占70%,现在则不到40%;过去5 斤虾加工1斤虾仁,现在则需要6 斤甚至更多;同时小龙虾的野生资源量急剧减少,商品虾的个体也越来越小[27]。优质苗种缺乏和繁育体系滞后因而成为限制小龙虾产业发展空间的一个关键因素。

早在2005 年,在当地一家主要从事小龙虾业务的龙头企业的支持下,该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邀请了一位外地顶尖专家到潜江市领衔组建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叫作“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的研究。2008 年,该企业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合作,在潜江市政府的居间协调之下成立了湖北省克氏原螯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由长期研究小龙虾苗种繁育的专家担任主任一职,企业派出专门的管理团队,通过将之前非正式的创新网络转变为稳定的研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小龙虾产业发展中凸显的困境。(www.xing528.com)

2013 年,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小龙虾优质苗种稀缺的难题,潜江市的一家龙头企业将创新网络中来自于科研机构、企业和生产一线的相关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了湖北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该中心以小龙虾良种选育为突破口,以小龙虾苗种繁育为抓手,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的小龙虾亲本,进行多样性基因鉴定,用分析标记技术构建核心育种群体和进行良种选育,筛选出抗病力强、生长快和出肉率高的优良品系或品种”(来源于田野调查内部资料)。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显然设在龙头企业,显然既是解决苗种匮乏问题的创新研究平台,也是能将创新成果对接生产实践的平台。当地主管水产业的主要领导在访谈中回忆:

“当时我们向省水利局反应,人工养殖在大范围推广,但是制约人工养殖的瓶颈是什么呢,是苗种。现在我们就是要突破苗种的瓶颈,怎么突破呢,最终办法就是要人工繁育。就这样,省里就很重视,可以啊,要突破这个瓶颈就搞人工繁育,然后就给项目资金,搞人工繁育,这样就给了莱克,用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搞滴……当时这家企业是我们全省做小龙虾加工最大的企业。”(访谈记录201511WHZ)

龙头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共同创建研究平台,近年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优质苗种匮乏及困扰产业发展的其他问题对产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平台的建立仍是借助于原有的创新网络。无论是小龙虾的深加工技术,抑或是小龙虾苗种繁育技术,要实现技术突破并将创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都离不开创新网络借助于产学研用平台的制度化运作,这也正是潜江市小龙虾产业之所以能在新世纪以来不断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而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合作是优势叠加,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成为小龙虾产业创新的有效途径。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合作不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也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二者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作为协调者角色的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江市的地方政府对小龙虾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多年来得以延续,是该产业一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的重要保障。比如,潜江市主要领导便表达了对小龙虾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的看法:

“小龙虾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是看卖了多少龙虾,而是看卖了多少苗种、多少技术……单从种养规模来讲,全国适合养虾的地方还有不少,面积可能比潜江大,但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核心技术,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龙虾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把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资源更多地转移到苗种培育研发上来。” [28]

当地政府重视创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是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价值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障。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弱质产业”。地方政府之于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根源也在于,农业产业的属性与制度环境都决定了集群式的产业发展完全由市场和企业主导很难实现。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潜江市有的龙头企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支持专家学者的科技研发工作,当地每年都举办以小龙虾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大型学术会议和经验交流会。经过十多年创新驱动的发展,潜江市已形成了以小龙虾为支柱产业的水产品加工产业群。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则走产学研用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创新解决产业困境、拓展产业链而占据着产业的制高点,在小龙虾产业领域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小龙虾加工业从兴起到本世纪初期一直存在的另一个困境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虾壳等废弃物成为了一种很难妥善处置的垃圾。小龙虾的深加工产品包括消费品和工业品两种类别。小龙虾的加工以往集中在消费品上,除加工虾仁、虾球、整肢虾外,还有约七成的部分(主要是虾头和虾壳)一直是作为废弃物被抛弃。当时,小龙虾废弃部分不仅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而且作为一种食物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如何变废为宝,将小龙虾充分利用是困扰小龙虾加工产业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创新性地通过从虾壳中提取的甲壳素进行生产,对消费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开发出工业品,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遂成为小龙虾加工业实现变废为宝、拓展产业链的重要转机。这一重大的产业创新行为是通过创新平台的建构而实现的。

从本世纪初便开始从事小龙虾加工的龙头企业华山公司,较早便尝试从小龙虾甲壳中提取被学界称为“人体第六生命要素”的甲壳素,但这方面的产品深加工面临诸多的技术难题。企业家通过社会网络寻求创新网络,再将创新网络转化为创新平台,实现了小龙虾加工向工业品生产的转型。在现实市场经济中,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政治与社会关系构成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2008 年,华山公司的董事长邀请了包括院士、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参事等在内的专家组专门到公司调研,寻求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持。基于对产业创新价值的共识,多位权威学者和政府参事联名上书省政府,指出“对废弃的虾壳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其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有近100 项,转化增值的直接效益将超过千亿元”[29](荆楚,2015 年)。同时,地方政府以甲壳素深加工项目蕴含的巨大产业价值积极游说上级部门。在2009—2010 年间,主要省领导实地视察了华山公司的深加工项目,还三次做出专门批示,要求“把甲壳素这一新兴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市政府后来则致力于打造“世界甲壳素之都”。

虽然有来自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当地甲壳素的创新网络之中,但如前文所述,这种非正式的创新网络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创新平台的建构则降低了创新网络因任务或项目结束而解散的可能性,也提高了企业的产业创新能力。甲壳素实际上属于一个新兴产业,因而潜江市的甲壳素深加工技术研发创新平台的创建,促进了当地的小龙虾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同时也提高了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如果说充裕的资本和良好的机遇是企业创新的基础,那么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则是产业创新的保障。潜江市政府对国家授牌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尤为重视,积极扶持并推动其产业创新行为,主要表现为项目的优先申报、资金的优先使用、政策的优惠等方面。在访谈中,潜江市原水产局局长表示曾在政府项目申报、征地、贷款、行政事务等诸方面对进行产业创新的龙头企业提供过实质性帮助。企业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地方政府提供的支持还使企业跨越各种障碍建立起了创新的支持网络。项目制是我国当前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制度,而通过项目来撬动小龙虾产业的创新,是地方政府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是维系创新平台运作的重要载体。国家财政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也主要体现在特定项目上。为了区分政府职能,很多关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政府通常会交由企业去承办,而具备条件和资质的企业则有机会承担。对于农业领域的创新项目,通常政府给予企业一部分项目资金资助,企业自己承担一部分,最终转化的经济价值归企业所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下,潜江市从事小龙虾加工的龙头企业不仅获得有大量项目资金支持创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应用(比如省科技攻关计划、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等数十项科技项目),还通过科研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企业而言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重大项目的承接对于企业条件的要求很严格,符合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在潜江市,也只有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才有机会承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不过,企业资质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地方政府的扶持是企业获得重点项目的充分条件。潜江市政府向上级政府积极“游说”小龙虾产业创新的意义并争取项目资源,并最终获得省级政府大额的甲壳素项目支持,成为当地小龙虾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潜江市主要领导回忆:

“虾壳本身就是一种垃圾,现在把它利用起来,做成葡萄糖、盐酸盐,华山公司做得蛮好。我(向省水产局领导)汇报之后,局长也蛮重视。这个局长以前是给省领导当秘书的,跟省委省政府那边关系还可以。他后来就把这个事情给省长汇报啦,说这个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废物利用,同时又把小龙虾产业链延伸了。这个小龙虾浑身都是宝,连这个虾壳都可以是出口产品……然后就把加工的过程讲了一遍给省长听。省长就说,这个项目好,要支持。……(省长)就安排了很多部门,包括发改委、农业厅给扶持。”(访谈记录201511WHZ)

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水产科学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当地的龙头企业通过创新平台进行了多年的实质性合作,承接了大量创新项目,开发出了甲壳素、壳聚糖等10 多种新产品。其中,华山公司在2010 年获得省政府出资1 亿元财政资金无偿支持该企业的甲壳素精深加工项目。2016 年,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潜江市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正式揭牌成立。该研究院实际上在更高层面整合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对提升小龙虾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能提供更加稳固的支持。

201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当前需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创新本身也需要制度环境和特定条件的支撑,创新网络也需要特定的机会条件和制度机制来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特色产业勃兴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的大小也影响到市场主体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的多寡。本文关注的是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社会和组织条件,具体来说是创新网络从何而来又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