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传统理论到凯恩斯革命:一场批判的转变

从传统理论到凯恩斯革命:一场批判的转变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称凯恩斯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次革命,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因此,凯恩斯革命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推动着西方经济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凯恩斯革命的实质是以低于充分就业的理论替代充分就业的理论,以国家干预主义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以宏观经济分析取代微观经济分析。

从传统理论到凯恩斯革命:一场批判的转变

《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合事实,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只有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即强调《通论》中的“通”字。凯恩斯指出:“如果正统经济学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1]并把传统理论前提归结为:

“(1)真实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

(2)严格意义的不自愿失业,并不存在;

(3)供给自己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意思是说,不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种水准,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2]

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首先,指出真实工资并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其次,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并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它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却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最后,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滨孙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中来。按照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凯恩斯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不同人分别做出的不同决策,不能简单地自动地联系在一起,更不可能永远相等,所以萨伊定律不能成立。因此凯恩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或总需求不足而出现不自愿失业,实现的均衡也不可能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经常状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www.xing528.com)

凯恩斯对新古典经济学虽然做了批评,但并不完全否定这种传统理论。如凯恩斯同意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的观点,肯定传统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还是适用的,还提醒人们在传统理论的“教导里包含着一些意义重大的永恒真理,这是今天很容易忽视的……”[3]。这里,孕育着不同凯恩斯主义者争论和分歧的种子。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弥补了其缺陷,纠正了其错误,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天地。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198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称凯恩斯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次革命,称之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客观存在,给传统理论以沉重打击,提出的方法、理论和政策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大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是围绕凯恩斯经济理论展开的。因此,凯恩斯革命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推动着西方经济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是以低于充分就业的理论替代充分就业的理论,以国家干预主义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以宏观经济分析取代微观经济分析。它的目的是挽救资本主义的日益衰落,维持国家垄断资本的统治。其本质是以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取代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