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扶贫的主要方法与实践

产业扶贫的主要方法与实践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阳区根据地域特征,确定芒果、柑橘、茄果类蔬菜、养猪、养鸡5大主导产业和油茶、糖料蔗2个备选产业,并形成“南+北+河谷”的全县扶贫产业布局,主导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5.5%。目前,百色已形成芒果、油茶、柑橘、桑蚕、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特别是百色芒果、百色油茶已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典范。在政策保障方面,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扶贫政策。

产业扶贫的主要方法与实践

百色的市、县、乡、村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产业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重点围绕发挥资源优势补齐产业“短板”,着力打造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县一级有5个特色支柱产业和2个备选产业、村一级有3个特色主导产业和1个备选产业),推进旅游扶贫工程和电商扶贫工程建设,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创建扶贫产业基地(园区),努力实现“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目标,全力开创产业精准扶贫新格局。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各县区党委政府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工作部署,成立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把产业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乡镇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督促和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分类指导帮扶。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科学谋划和组织实施,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单位、各乡镇、各村(社区),明确领导和责任科室,纳入绩效考核,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定期召开产业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研究、布置产业扶贫工作,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2.对症精准施策,找准致富路径

为找到一条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又能保护环境、促进生态乡村建设的路子,各县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优势,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田阳区(2019年撤县设区)根据地域特征,确定芒果柑橘、茄果类蔬菜、养猪、养鸡5大主导产业和油茶、糖料蔗2个备选产业,并形成“南+北+河谷”的全县扶贫产业布局,主导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5.5%。在南部山区乡镇,以创建坡洪—五村—洞靖蜜柚十里长廊、桥马片区柑橘示范基地为载体,带动南部山区乡镇发展柑橘、蜜柚、火龙果等特色水果3万多亩,带动1280户贫困户增收64万元。在北部山区乡镇,以创建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为载体,带动芒果、油茶等现代农林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40.3万亩,带动6000多户脱贫致富。在河谷乡镇,以推进右江河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为载体,辐射带动西红柿、大青枣等果蔬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县茄果类蔬菜种植面积达22.4万亩,带动贫困户2400户6700多人脱贫致富,农民人均种菜收入4500元以上。

凌云县立足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产业”模式,筑牢产业扶贫基础。在特色农业上,围绕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的目标,整合资金完善产业道路、标准化大蚕房等基础设施,做大茶叶、油茶、桑叶“三张叶子”。目前,全县茶园11.2万亩,油茶林27.1万亩,桑园7.6万亩,有效覆盖带动周边贫困群众3万多人。在生态工业上,重点依托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建材矿泉水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做强农、石、水“三篇文章”。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50人,有效辐射带动贫困群众2500人。在生态旅游上,擦亮城古、茶香、湖秀“三张名片”,建设成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通过发展旅游带动5000多人脱贫。

靖西市坚持长短兼顾、种养结合,重点培育烤烟、桑蚕、水果、养殖“三种一养”主导产业,大力弘扬“战天斗地、石缝求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走出了一条适合大石山区发展特色种养的新路子,有效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3.53万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9%。

目前,百色已形成芒果、油茶、柑橘、桑蚕、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特别是百色芒果、百色油茶已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典范。各贫困村基本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连片、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截至2020年,百色市扶贫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43%,覆盖贫困户19.63万户。

3.服务保障到位,把脱贫产业做大做强

在资金投入方面,百色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按不低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增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给予资金保障。搭建“政、银、农”合作平台,利用“信用评级+贫困互助社(合作社)+扶贫产业+信贷+保险+财政投入”的融资扶贫方式,通过设立产业担保、产业贷款贴息、产业风险补偿等方式,拓宽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在技术保障方面,构建市、县、乡、村(基地)四级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每个乡镇均配有5名以上农技推广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建立扶贫产业服务制度,组建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特色产业种植技术服务及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指导等。

在政策保障方面,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扶贫政策。各县区结合贫困户实际,制定了操作性强、门槛低、补助标准具体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出台实施方案,鼓励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

4.强化示范带动,促进脱贫产业加快发展(www.xing528.com)

各县区自觉把产业扶贫工作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按照“运作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扶持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建设,引进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扶贫特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行“一村一基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投入,根据各贫困村具体条件和需求,精准打造贫困村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田阳区重点打造以北部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右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南部华润五丰(田阳)生态养殖供港基地和扬翔生态养猪项目等特色产业大基地为载体,辐射带动了全县芒果、柑橘、茄果类蔬菜、油茶、养猪、养鸡等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全区成功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星级)1个、自治区级(四星级)特色农业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区5个、乡级示范区12个;全县61个贫困村已发展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园)共27个。

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创建万亩桑蚕扶贫产业园引领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先后引进富凤、红谷、嘉利茧、金钟汉康、大北农、裕丰、广西国控林业等企业,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产业。以“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点、园)72个,培育发展合作社461家、家庭农场31家、农业龙头企业6家。2020年脱贫摘帽贫困村10个,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覆盖。

西林县坚定“龙头兴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富农户”的扶贫发展思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和提档升级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快49个脱贫奔康园[9]、万亩标准示范园建设。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主体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中,实现产业增收致富。目前,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0个、家庭农场33个、种养大户179户,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12人,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19个,带动844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据统计,至2020年百色市全市累计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557个,种植规模170.78万亩,养殖规模16.63亿头(羽、只),参与龙头企业277家,参与合作社1516家,产业园覆盖贫困户218016户,实现贫困村100%全覆盖[10]。同时,百色市紧扣互利做文章,着力构建带贫益贫机制。以多方受益为目标,开展“千企扶千村”活动,引导龙头企业到县(市、区)开展项目对接、合作洽谈,建立“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经济能人)+贫困户”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带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有组织、有分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带动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全市899个贫困村均实现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或产业基地覆盖,带动6.8万户贫困户增收。[11]

5.加强产业技术培训,激发贫困农民内生动力和致富本领

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实现持续脱贫致富,关键在于贫困户自身是否具有内生动力。百色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产业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大力培育村级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发展指导员,解决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意识,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如田阳区在2016年初就针对各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组织全县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查,从根本上了解贫困户种养殖需求,推行“点将式”“点菜式”培训方式,对全县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力争实现技能覆盖率100%。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的思路,紧扣“精准选人、能力培养、孵化创业、带动增收”四大环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乡土人才回流创业,推广农村基层党建成功经验,着力培育一批创业有能力、带贫有成效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从10个乡镇61个贫困村中“精挑细选”出186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对创业致富带头人在政策上给予金融扶持、产业奖补、农业保险等扶持,让其带头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入社的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租金”、进场劳务“薪金”、入股分红“股金”等方式增加收入,实现致富带头人减贫带贫目标,并要求创业致富带头人以自身为示范户介绍脱贫经验,打消贫困户的顾虑,切实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同时,制定《田阳区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全区共设置39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其中根据61个贫困村所选择的“3+1”特色产业共设置246名,91个非贫困村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实际情况共设置14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的设置,有力地促进产业发展的带贫减贫机制,更好地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的产业精准帮扶举措。

6.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助推扶贫产业稳定发展

百色紧扣市场做文章,着力解决产品销售之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展会助销、电商助销、订单助销等方式,构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新渠道。

在展会助销上,借助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展会活动,推动百色农产品走出去。据统计,2018—2020年,百色先后在北京、深圳、重庆、大连、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地举办百色芒果宣传推介和农超对接活动20多场,组织企业参加深圳对口百色农产品扶贫产销会、广西名特优产品交易会、深圳绿色农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推动百色与北京新发地、大润发、华润万家等超市、农批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产销流通一体化合作体系。目前,百色在北京、广州、深圳、珠海等2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仅在2020年百色农特产品(广州)产销对接会上,总交易额就达成21.36亿元。

在电商助销上,推进“电商进农村”工程和农村金融服务进村活动,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电商销售,实现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网络全覆盖,农产品产供销线上线下有效衔接。如芒果是百色覆盖面最广、支撑力最强的扶贫产业,2020年种植面积超130万亩,年产量76万吨。为拓宽芒果营销渠道,百色构建“互联网+芒果销售”模式,通过淘宝、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平台销售百色芒果,将百色芒果推至国际市场。从2014年开始发展电子商务,创建阿里巴巴百色产业带和淘宝百色特色馆,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村级服务点1327个,其中贫困村建设网点531个,电子商务行政村覆盖率达86.85%。目前全市共有约10000家企业(商家)通过电商平台、有赞、微信小程序或微信朋友圈等形式销售百色芒果,2018年,百色芒果电商快递揽件2054万件,销量近10万吨,通过电商销售的芒果价值超过14亿元,占全市芒果产值38亿元的36.84%[12];2019年芒果季,通过互联网销售的百色芒果快递单数约为2362万件,销量11.81万吨,销售产值16.97亿元[13];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物流运输运行不正常,全区收寄百色芒果快件量仍然达到1650万件[14]

在订单助销上,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借助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信息、渠道优势,以订单助销,积极推进“场地挂钩”、订单农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协作关系,把农产品销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累计引进24家涉农企业,与26家大中型超市、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供销关系。[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