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州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泉州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用地的扩张必定受到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影响,是区域内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即人地关系作用下形成的结果。总体来看,泉州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首先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进行各项建设,这是建设用地扩张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其次是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调控;再次受制于区域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建设用地的空间方向选择,后两个因素是次要作用。

泉州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建设用地的扩张必定受到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影响,是区域内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即人地关系作用下形成的结果。总体来看,泉州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首先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进行各项建设,这是建设用地扩张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其次是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调控;再次受制于区域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建设用地的空间方向选择,后两个因素是次要作用。

(一)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和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图4-6 泉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格局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泉州市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决定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泉州市拥有青山碧水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景观、功能互补的城市布局、强劲增长的社会经济、日益完善的城市建设和朴素良好的社会风气六方面优势,使得泉州中心城市能够构建山水城市,泉州中心城市枕山面海,东朝“一湾”——泉州湾,坐拥“两江”——晋江、洛阳江蜿蜒流淌市区,环抱“四山”——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大坪山环状拱卫城市。“四山两江一湾”奠定了泉州天然形胜的山水城市格局(图4-6)。城市占有着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泉州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基本的立地条件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的生成与发展。泉州中心城区拥有完整的山水格局,空间扩展将依托于泉州湾、晋江和洛江,形成环泉州湾组团式空间扩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空间扩张,这也是城市空间扩张主要和强劲的动力来源。近年来,泉州城市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778元增至2012年的57014元,第二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47.40%上升到2012年的62.21%,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泉州市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为主,由此吸引了大量人口就业,并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的跟进,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加速泉州市的建成区面积的迅速扩张。可见,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是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基本动力因素之一。

人口变化引起城市空间扩张。从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口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力之一。人口的增加将强化城市居民对住房、工作场所、游憩场所与交通设施等的需求。1987—2012年市区人口从45万人增加到89万人,人口的急速增加导致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负面影响。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促使人口向外迁移,1987—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9.1平方千米增加到161.5平方千米,可见,人口增长会引起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迁移引起城市空间扩张。

(二)新开发区建设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张

泉州市从建市开始就不断进行新区的建设,如洛江区、台商投资区、泉港区等。特别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开发范围包括清濛园区、国家级泉州出口加工区(图4-7)。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配有齐全的道路、通信、供水、供电、排污、排水、宽带网、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泉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面积包括已开发的清蒙园区20平方千米以及洛秀园区83平方千米,同时洛江区随着泉州湾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将成为泉州工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围绕转变提升和做大做强的目标,大力实施园区功能再造工程,推动扩区发展和产业升级,努力构建城镇与产业一体开发、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先使得工业率先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区域内的部分土地利用性质逐渐转换变更,部分耕地开始在有规律、有计划的安排下转向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以及居民点和商业用地,致使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无序蔓延。因此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化是通过城市郊区化即许多工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促进城市空间的迅速变化。

图4-7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成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城市交通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会改变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会影响到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行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城市的空间布局。随着泉州中心城区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如江滨路由原先的二车道变成四车道再到八车道,宝洲路由原先的双向行驶变成单向行驶,泉州半小时城市图到一小时城市图演变,沿海大通道的通行等,不仅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而且改变了城市景观,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

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和发展绿色交通为目的,以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布局优化、交通结构优化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泉州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30分钟生活圈、45分钟通勤圈、1小时都市圈、一体化商务圈”四大交通服务系统(图4-8)。

图4-8 泉州交通圈层示意图

构建国家级区域交通枢纽都市。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面向国际、融入沿海、辐射内陆,构建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合一的国家级区域交通枢纽,支撑与引领泉州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和先行区,推进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提升泉州核心竞争力与区域影响力。一是加快海空港发展,培养面向国际的运输能力。优化机场布局,将泉州机场打造为4E级干线机场和国际机场;整合港口功能,将泉州港发展为东南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图4-9)。二是提升铁路服务,强化沟通沿海辐射内陆能力。打造与邻近城市群的4小时交通圈,全面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促进厦漳泉同城化,形成多方式多通道联系。规划形成“三高速三普铁三快轨”铁路网络,形成“三主两辅多点”的铁路客运站布局方案和“两主多点”的铁路货运站布局方案(图4-10)。三是完善高等级公路,形成多通道高密度公路网络。规划形成“四纵四横一环五支”高速公路网布局和“三纵三横”市域快速通道。并分离过境交通,完善“客内货外”网络布局。利用公路形成对外与过境货运通道,利用城市干路形成城市内部货运通道,实现客货分离。

图4-9 泉州都市圈机场布局图

图4-10 泉州铁路网图(www.xing528.com)

构建国内一流水准的公交都市。在大泉州层面突出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的发展模式,构建全国一流水准的公交都市,快速推进快速路网建设,形成快、主、次、支的多级道路网络,支撑与引导大泉州和环湾一体化紧凑集约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开发。一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多层次公交体系。构建大中运量公交为主导、多级公交网络合一、换乘便捷高效的公交体系,实现中心城区2030年公交分担率不低于25%、客流通道公交分担率不低于50%的目标,形成“公交+慢行”为主导的客运交通模式。二是支撑环湾一体化发展,构建大中运量公交骨架。轨道交通形成“两纵一横”的骨架线和“一环一横一纵”的加密线以及“四射”的预留线,并布设8条放射状中运量公交线路。三是强化交通与用地互动,构建一体化客运枢纽体系。根据“四主四辅多点”的综合枢纽布局方案,市内形成5处中心型和9处社区型换乘枢纽。并加强公交专用道和站场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保障公交服务水平。

构建彰显山水人文特色的品质都市。在中心城区层面秉承“以人为本”交通发展理念,建设体系完备、功能完善、服务均等的健康型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慢行友好、方式多元、彰显泉州山水人文特征的高品质交通模式。一是支撑大泉州空间结构,构建环湾+放射快速路网。规划形成“三湾七射四连”的快速路布局,实现“10、15、30”服务目标。二是支撑多组团布局,构建“放射+方格”高密度干路网。三是实施需求调控,推进停车设施差异化配置。四是打造人本交通,构建公交+慢行的客运主导模式,构筑“日常网、休闲网、换乘网”的高品质慢行系统(图4-11、图4-12)。

图4-11 泉州中运量公交线网图

图4-12 泉州主干路网布局图

丰富区域规划层次,形成面向国土、海西城市群、厦漳泉都市圈、市域的多层级一体化对外交通体系,支撑泉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提升。一是立足国土乃至国际视野,将泉州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支点城市与重要衔接枢纽。支撑海空港发展,培养面向国际的运输能力。空港重点是优化布局,大力提升泉州机场的能级;海港重点是功能整合,积极推动港口国际化发展。提升铁路服务,强化沟通沿海辐射内陆能力。打造与邻近城市群的4小时交通圈,全面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二是依托开放的对外交通网络,构建国家级区域交通枢纽都市,提升区域辐射能力。通过区域交通网络的完善,实现与省域、海西主要城市的多通道多方式联系。三是充分整合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构建内外一体化的四级交通圈层与交通体系。

泉州交通设施完善,拥有泉州都市圈机场、铁路网、公交线网,不同层次的主干路网布局,综合的交通设施布局,使得泉州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区域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空间中分布扩大,交通网络在区域空间结构中成为联结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他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促使城市住宅、工矿仓储等建设用地围绕着这些交通网络进行布置,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扩张(图4-13)。

图4-13 泉州区域综合交通设施布局图

(四)行政区划与城市规划引起城市空间扩张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未来空间安排,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泉州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撤销晋江地区,报设立地级市,从此形成“一市一区”的格局。至1997年6月3日,根据泉州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洛江2个区,同年9月29日,鲤城、丰泽、洛江3个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此时宣告泉州“一市一区”时代的终结。调整后的3个区被赋予了不同功能,鲤城区仍是未来泉州中心城市的核心部分,将成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发展科、工、贸的综合中心城区。具体来看,丰泽区是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城区,重点发展对外海陆交通、内外经贸、科技教育、社会文化体育,以及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洛江区则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作为中心城市的“菜篮子”基地和“农业、工业高科技园区”。可见,行政区划和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扩张具有一定的宏观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这些行为能决定城市发展的过程,能引导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范围。

泉州市外延式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原因,也是泉州在利用行政区划和城市规划两种手段,使得泉州突破老城区的限制。1995年以来,泉州市不断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采取“东进、南下、西拓”的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六横五纵”的城市道路网络。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至2012年年底,泉州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1615平方米,城市人口达829万,全市城镇化程度达60.4%,一座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城镇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环湾城市已现雏形。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和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城市新开发区建设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张、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不断调整行政区划与实施城市规划引起城市空间扩张,使得泉州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都不断增加和扩张。从1987年至2012年,泉州城市建设面积整体上速度持续增快。20多年来,泉州中心城区扩展速率非常快,从1987年的建成区面积仅为9.1平方千米到2012年的泉州主城区建成面积达161.5平方千米,年平均速率达6.09平方千米,扩展的趋势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蔓延和沿道路(河流)带状扩展相结合。其中泉州的带状扩展趋势比较明显(图4-14)。在新一轮规划中,泉州中心城区规划面积980km2,可供发展空间较大,对城市空间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导致了区域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增加,空间布局上更加的扩散。

图4-14 泉州市行政组团及交通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