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定区三大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市场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的结果。在良种培育方面,安定区建立良种企业、生产基地、种养主体三位一体良种生产体系,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良种化,为区内不同区域、周边市县或其他地区提供马铃薯、畜禽、玉米和蔬菜良种。截至2015年,在马铃薯产业中,安定区建成马铃薯种薯企业17 家,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达3.6 亿粒,分别占全市5 亿粒的72%、全省6.5 亿粒的58%、全国10 亿粒的36%。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1)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确立区域主导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各国或地区的农业生产由于气候及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较大,从而使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同一产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差别很大,最终造成综合生产率的差异,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增加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就必然减少生产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资源,减少生产其他农产品的机会,从而形成比较优势。西部地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并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实施产业聚集,锻造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安定区区内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雨热相对充足期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从自然地理区位出发,加上长期种植马铃薯经验,安定区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三大区域之一,因此将马铃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草牧业方面,安定区利用退耕还林草修复植被、恢复生态,利用标准化圈舍搞养殖,利用“121”和集雨节灌窖种植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利用太阳灶节约能源,利用牲畜粪便和秸秆沼气,利用沼液沼渣发展无公害生产,形成了“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安定区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低,具有勤劳善良的良好品质和苦干实干的精神意志。确立马铃薯、草牧业、劳务三大主导产业,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科学选择。

(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主体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市场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任何产业要取得较大发展,关键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是把千千万万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安定区三大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市场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的结果。马铃薯产业中“农户+基地+协会+公司”产业链条的形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草牧产业的发展也是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畜禽产品市场紧缺且价格上涨的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劳务经济的兴起,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大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结果。

(3)按照产业化经营格局,不断提升生产规模效益。农业产业按照市场行情、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生产经营主体自身实际,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销加工一条龙、科研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分布于各自适宜的经济区域,开展集约化经营,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进程,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提升生产规模效益。安定区通过培育壮大马铃薯、草牧业、劳务三大产业,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经营格局,实现了农业经济总量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马铃薯产业作为安定区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性优势产业,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协会(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建立良种扩繁、优质商品薯和专用加工薯三大标准化示范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总量,实现规模效益。近十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 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00 万吨以上。2013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07.2 万亩,分别占全市320 万亩的34%、全省1042 万亩的10.3%、全国7842 万亩的1.3% ;总产量196 万吨,分别占全市506 万吨的38.7%、全省1300 万吨的15%、全国8163 万吨的2.4%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主产县区中位列第一。草牧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安定区确立了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目标定位,按照建成优质牧草种植、标准饲草加工、饲草分类储备、商品饲草物流集散、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国家级草产业科研试验“六大基地”格局,走出了“种草—养畜—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和生态循环发展路子,全区草牧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全区牧草总产量达180 万吨、产值达10亿元;各类畜禽饲养量达415.24 万(头、只),出栏各类畜禽262.93 万(头、只),畜牧增加值3.15 亿元。农业生产总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3.13 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6037 元。其中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2019 元,占人均收入的33.45% ;劳务产业收入1628 元,占26.97% ;草牧业收入1580 元,占26.17%,三大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6.59% 。

(4)全面推广农业科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农业项目引领,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合作,全面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增强科技支撑力度。在良种培育方面,安定区建立良种企业、生产基地、种养主体三位一体良种生产体系,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良种化,为区内不同区域、周边市县或其他地区提供马铃薯、畜禽、玉米蔬菜良种。截至2015年,在马铃薯产业中,安定区建成马铃薯种薯企业17 家,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达3.6 亿粒,分别占全市5 亿粒的72%、全省6.5 亿粒的58%、全国10 亿粒的36%。除保证区内马铃薯种薯供应外,还外销内蒙古、山东、青海、新疆上海等省市及省内主要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原种扩繁面积从2008年的664 亩增加到2013年的1.8 万亩、一级种扩繁达到12 万亩、二级种扩繁基地45 万亩,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100% 。目前已经形成了“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同时,在草牧产业发展中,安定区培育省级种畜禽生产场13 家,市级重点种畜禽场10家,区级良种繁育户遍及全区19 个乡镇,全区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点达到13 个。羊、牛、猪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5%、80%、85%以上,规模养殖户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 。在种养生产方面,安定区因地制宜,在马铃薯生产中探索总结了“黑色全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模式,重点示范推广黑色全膜覆盖技术、机械耕作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种子处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5 项技术。安定区首创并从2010年开始推广马铃薯黑色全膜覆盖技术,2013年面积扩大到85.6 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0% 以上,全膜马铃薯亩产可达到1927.6 公斤,较露地1480.1 公斤增产30%以上;大力推广应用机械旋耕、机械深松、机械铺膜、机械点播、机械挖掘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耕作水平,2013年机械播种面积达到15 万亩,机械深松24 万亩;坚持重施农家肥,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原则,按南、北、川不同地域特点,搞好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旱地宝、宝大森、高锰酸钾溶液等拌种及消毒技术;区内已建成定西市农科院、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马铃薯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加强以早、晚疫病为主的各类疫病防治,开展马铃薯品种研发及技术攻关,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贮运经销方面,安定区在抓好马铃薯生产的同时,加强储藏体系建设,提高市场营销水平,调节市场功能不断增强。按照“多挖窖、广积薯、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大力实施马铃薯贮藏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协会会员、贩运大户、千家万户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储藏设施建设。截至2015年,全区已建成1000 吨以上的大型藏库135 座,100 吨以上的中型储藏库664 座,10-60 吨贮藏库1720 座,10 吨以下农户小窑窖16.18万眼,总储藏能力达到74 万吨。形成了“恒温库+储藏库+小窑窖+千家万户”的储藏体系,提高了马铃薯种薯安全及鲜薯储藏水平,发挥了储藏设施淡储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助农增收的作用。

(5)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加工增值能力。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引领者。安定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并不断强化升级,实现了马铃薯及其产品的转化增值。先后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家、市级3 家,拥有变性淀粉、精淀粉、全粉和薯条生产线等马铃薯产品生产线22 条。形成了以马铃薯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和休闲食品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在草牧产业方面,安定区已建成牛羊肉制品生产、草块草粉草颗粒生产、优质苜蓿生产、饲草加工厂、配合饲料生产等草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 多家;牧草年加工利用110 万吨,秸秆利用率达50%以上。注册打造出“黄河源”牧草、“永丰”配合饲料等品牌。全区累计建成不同标准的青贮氨化窖(池)16504 座、56.29 万方,购进投放各类加工机械1.4 万台。(www.xing528.com)

(6)建立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涉及加工、保鲜、储藏、运销等方方面面,是把生产者与市场、生产与需求之间通过有效的中介组织联结起来,使农产品有效地从生产者手中流转给消费者,增加生产者收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安定区在马铃薯鲜薯营销过程中,不断壮大营销队伍,拓宽销售渠道,形成了区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不同的销售网络。在区内,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先后建立综合交易中心1 个、骨干市场78 个、收购网点304 个,形成了以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集中产区大乡镇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在区外,积极开拓终端市场,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省市建立52 个直销窗口,购销网络日益健全,营销主体不断壮大,市场份额稳步增加,年外销鲜薯45 万吨以上。同时,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期货市场、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定西市安定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分别被郑州商品交易所、万达期货有限公司列为陇薯品种马铃薯期货交易交割地和计价点。在劳务经济中,安定区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调控、一体化服务的工作理念,“政府搭建平台、部门规范管理、协会统筹运作、能人带动发展”,充分发挥劳务输转行业协会的主渠道作用,形成用工信息、职业介绍、基地对接、技能培训、组织输出和维权服务为一体的劳务产业链的做法,是劳务营销的有效途径。

(7)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涉及市场信息预测、提供技术培训、贮运加工服务、发展订单农业、订立销售合同、保障合法权益、开展农业保险等等内容,不仅牵扯到农业、畜牧、农办、农技、种子、农机等涉农部门,而且还牵扯到科技、金融、经贸、供销等部门和行业,通过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突出解决分散生产与规模效益的矛盾,家庭经营与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矛盾,调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性,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安定区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建立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的做法,是在产业发展链条中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实现了服务过程中各微观主体利益的均衡最大化。在草牧业发展中,通过兽医体制改革,安定区组建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和草原监理站两个执法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站两个技术支持机构,在全区19 个乡镇设立了基层兽医站,全区292 个行政村选聘村级动物防疫员296 人,为全区草牧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8)全面加强质量监管,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安定区成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等检测机构,对马铃薯从种子处理、田间管理、收获储存等各个环节全程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加工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对质量、品牌的认识不断提高。安定区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地域品牌,相继注册了“新大坪”“陇中大坪”“鲁家沟”“金定”“环宇”“超兴”“金大地”等10 多个马铃薯及其制品商标,主打原产地认证、绿色A 级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定西马铃薯产地商标四个共享品牌。各龙头企业、协会组织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名优品牌。其中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申报的“定西马铃薯”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超兴淀粉公司的“蝴蝶泉”马铃薯全粉、爱兰公司的“爱兰”马铃薯、凯凯公司的“凯凯”马铃薯脱毒种薯、圣大方舟公司的“圣大方舟”变性淀粉等9 个商标先后被认定为甘肃著名商标。2013年,安定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创建全国马铃薯知名品牌示范区,使全区马铃薯产业在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方面有大的提升。从2008年以来,安定区连续承办由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主办的马铃薯大会、马铃薯博览会,提升了定西马铃薯市场知名度,为定西马铃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