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我们以安定区为例进行分析。安定区通过成本核算,帮助农民摒弃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安定区从改善生产条件入手,破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障碍,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作支撑、增后劲。表5-11986~2010年安定区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发展情况表注:据《安定区志》资料。

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1)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西部地区以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确立“农业市场化、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产业一体化、服务社会化、资源循环化、农业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以安定区为例进行分析。

一是更新发展理念,用市场化理念谋划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就是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安定区通过成本核算,帮助农民摒弃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在算账对比中,除劳动力因素外,当地种植1 亩小麦或豆类产量500—600 斤,除去成本150 元,纯收入750 元左右;种植1 亩马铃薯产量3000 斤,除去成本450 元,纯收入1300 元左右;种植1 亩甘蓝产量15000 斤,除去成本1500 元,纯收入10000 元左右。农户从种植马铃薯、蔬菜中获得较大收益,由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逐步树立了市场意识、效益观念。与此同时,安定区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了解价格变化特点,避免“跟风”种地,农户种什么、种多少,都能从市场需求角度去考虑,从自身收益去谋划。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安定区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引导农民树立风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建立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政府在信息畅通、资金融通、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制定实施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资源向优质、高效、环保产业集聚。

二是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安定区从改善生产条件入手,破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障碍,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作支撑、增后劲。全区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能源、养殖)、道路建设、人饮工程、土地整理、农网改造、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生态农业、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蔬菜恒温储藏库、牧草青贮和牧草加工,以及学前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区级医疗机构搬迁整合、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等众多项目,促进了特色主导产业和现代旱作高效农业以及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基础条件的全面改善,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民抢抓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机遇,农业机械呈现出国家、集体、农户的联合经营、合作经营、个体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局面。2010年安定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15000 千瓦,比1986年的50871 千瓦增长了12倍(见表5-1)。并通过机械化耕作技术讲座、现场演练指导、重点农机户示范带动等措施,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在马铃薯、玉米种植方面,整合农户微耕机、铺膜机、播种机等农机资源,通过3-5 户农户“互帮联种”形式,实现了机械化连片种植;以科技示范创建为依托,建立了机械化作业示范点,积极推广马铃薯、玉米机械收割技术;几乎所有农户使用农用三轮车,实现了农产品高效化、快捷化收获运输。

表5-1 1986~2010年安定区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发展情况表

注:据《安定区志》资料。农用运输车辆包括农用载重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配套农具包括大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和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三是变革生产方式,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农业生产条件的全面改善,既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农业规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紧紧围绕土地产出最大化、农业效益最大化、农民收入最大化,积极探索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代耕代种、出租、转让、承包、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迅速产生并发展壮大。在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下,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大户+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区通过“合作社+农户”订单式发展蔬菜产业,种植甘蓝、辣椒芹菜西葫芦等蔬菜,形成了“高原夏菜与反季节蔬菜相结合,精细蔬菜与速生叶菜互补,早中晚搭配,一年二至三茬”的蔬菜种植模式,特别是以旱地辣椒和西葫芦为主的旱地蔬菜发展较快。

四是延长产业链条,构建一体化经营格局。安定区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着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格局,使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业链条各环节都有较好收益。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不断提升农业种植业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大劳务培训输转力度,整合“阳光工程”、妇联培训等项目资金,加强拉面师、砖瓦匠、家政服务工等技能培训,全区每年有11 万多人就近或外出务工,人均劳务收入达2200 多元;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创办养殖小区,改建圈舍,投放基础母羊、育肥牛,带动养殖业迅速发展。全区形成了马铃薯、草牧、蔬菜、劳务为支柱的多元富民产业。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安定区着力培育和发展与农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农业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紧密、有约束力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和加工转化率,使农民获得增值收益。三是全力拓展销售空间。销售是产业链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实现商品化的唯一途径。安定区组织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内外客商联系,发展代理收贮和发送业务;同时组建营销小组,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13 个省市开辟销售窗口,积极开展农产品直销;并利用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多种方式加大销售力度。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实现了生产经营主体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四是培育创新知名品牌。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培树全国知名品牌,扩大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强化保障能力,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紧密结合经济“新常态”下全区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形成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经营性服务力量为主体、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基本格局。区、乡(镇)两级畜牧、农技、农机、种子等涉农部门统一整合农业服务资源、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综合性服务;马铃薯、蔬菜经销协会及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农资配送、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产品营销、信息提供等方面,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灵活性专项服务,适当收取费用;“扶贫”工作队员、精准扶贫工作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讲政策、理思路、定措施,开展点对点精准服务。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担保融资的有效办法,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探索创新农业保险的方法、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业损失程度。

六是立足持续发展,推进资源循环化利用。安定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为目标,探索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肥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种植牧草、农作物及秸秆作为养殖畜禽草料,畜禽粪便、秸秆为沼气原料,畜禽粪便、沼渣用于种植肥料,如此循环,发展生态、高效、安全农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理念,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实施,沼气、太阳灶、环保电磁炉、节柴炉、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走进了农户家中,“低碳”已成为农村能源消费的新亮点。同时,为有效解决农用塑料薄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部分乡镇、村率先示范,积极建立回收站点,对全区废旧农膜进行回收、加工、再利用。加上巩固退耕还林、流域综合治理、四旁植树造林、河道清理维护、生活垃圾处理等措施,全区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崭新风貌。

七是确立市场导向,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区上紧抓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等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完善全区信息网络体系,在宣传政策、传输技术、传播信息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在维修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同时,建成村级文化卫生培训基地、农家书屋等。全区电视、手机、电话普及率达100%,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频道、手机信息、互联网络了解农业政策、市场行情、实用技术等信息。利用移动短信平台,农民可及时接受农业信息平台编发的良种、化肥农药、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推广和农产品价格及气象等信息。同时,积极打造电子交易平台,依托2014年建成的全区高原夏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蔬菜市场信息,积极引导群众进行网上交易,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交易通道。随着电脑、网络的快速普及,正在探索开展远程农业服务,与有关院校和农业专家建立紧密联系,通过网络远程查看视频音像资料,与农民进行“一对一”沟通,提供更为专业、全面、准确的服务。也可以将畜禽养殖过程、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上网传输,保证产品的绿色、环保、安全,扩大产品竞争力和销售量。

(2)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属于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较低。距离现代农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一是自然条件制约。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资源环境约束较大,农村经济活动多年来主要依靠以拓展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平面垦殖方式,维系农村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繁衍。在努力解决生存问题之时,很难有能力解决发展问题。粗放的经营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在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如安定区,农村水、电、路、房、田等基础建设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全区干旱少雨,群众饮用窖水或井水,遇到干旱年景,人畜饮水困难,水利建设落后,农业灌溉设施很少;农网改造率较低,生产用电低电压问题严重;山区村社基本未通沙路,相当一部分地块不通农用三轮车;农户住房60% 以上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部分住房已成危房;全区90%以上的耕地是旱台地和陡坡地,而且地块零散。全区地势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植被稀疏,一些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农户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

二是产业发展不足。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全区农业产业单一,链条短。较多农户仍按多年传统习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小麦、豆类、胡麻等农作物,品种多,面积小,效益低。畜牧业林业副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相当缓慢;农业种植粗放,除农户使用化肥外,其他农业技术较为欠缺;大部分农户农产品基本是自种自食,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市场销售仅限于个别农副产品,特色产品有市无价;农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单个农户经营面临许多困境,不利于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农户经营更显得脆弱。(www.xing528.com)

三是农业科技落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农业现代化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但在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较弱,农业高新技术十分欠缺,大型配套农业机械微乎其微,低水平农机具购买重复,使用先进农机具的能力低下,农产品加工技术一片空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如安定区科技创新成果少,科技成果应用少,科技转化率低,农民科技素质差等问题十分突出。2010年,安定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5.4%,分别低于全国53% 的17.6 个百分点,全省42% 的6.6 个百分点。

四是社会服务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公共服务薄弱,针对不同农户特点的个性化服务、针对生产过程不同环节的专项服务和有关全区发展的整体性服务十分欠缺,特别是村级组织人手少、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大打折扣;经营性主体缺乏,经营性服务较弱。与此同时,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服务由于担保门槛高、手续繁杂,贷款难度很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多年来对农村龙头企业的调查中,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

五是发展活力不强。农民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意识弱。作为土地使用者和经营主体的农户,市场信息比较闭塞,经营管理能力缺乏,产品营销能力较弱,难以充分地利用和驾驭市场。一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持观望甚至拒绝态度,导致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无法实施或进展较慢;农户分散经营多,联合经营少,抗风险能力弱。多数农户小农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市场观念淡薄;一些农户由于缺乏技术、不善经营,生产效率低;群众信息闭塞,“跟风”种地现象比较普遍,一旦受到损失,发展积极性受挫,易产生消极思想,创业劲头不大、信心不足,农村发展活力难以催生。

(3)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西部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条,科技支撑引领,强化社会服务,推动农业快速跨越发展,走出一条生态、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一是理念市场化。以市场化理念来谋划、经营农业。要通过对比算账、订单农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农民从自身实际出发,用市场理念谋划农业发展,遵循价值规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引领农民投身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实践。

二是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路径,是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就是要以资本、物质、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西部地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不能走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要走资本和技术融入土地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要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致力拓展销售空间,培育创新知名品牌,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要按照“特色农业集群+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销售+农产品加工企业+生态安全跟踪”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增值能力,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经营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的重要途径。要在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因地制宜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据统计,2011年,我国首批示范区以占6% 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3% 的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 多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900 元。西部地区要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要以生态畜牧业、精品果业、特色烟叶、马铃薯、油菜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快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

四是农业科技化。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器。从目前市场走势来看,农产品的高科技与高效益密切相关,要坚持走科技支撑农业科学发展的路子,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优良、绿色安全、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精心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农业园区创业。要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新形式和新机制,全面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实施项目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抢抓机遇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培训示范提高农机操作技能,在耕地——播种——收获——加工——销售全过程使用农业机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世界著名农业推广学家凡尔登认为,农业推广最终在于“通过信息交流、教育并帮助农民提高决策水平,从而自愿改变行为”。要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是服务社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实现生产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经营性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特色化、多层次、全方位便捷有效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深化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涉农贷款激励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建设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健全组织,强化职责,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为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精细、精准、优质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首先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是良种信息、农资信息、市场信息、劳务信息等。其次是建设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是选种育种、科学养殖、配方施肥、日光温室、机械耕作、病虫防治、保鲜储藏、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第三是建设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是信用服务、投资服务、融资服务、保险服务等。最后是建设安全保障平台。主要是原产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质量安全保证、品牌建设等。

六是资源循环化。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资源循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资源产品的利用效率。要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村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七是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是政府有效管理农业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平台,完善农村信息体系,创新信息服务手段,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准性,增加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