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高速增长对结构调整的不良影响

经济高速增长对结构调整的不良影响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俞建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过高的速度对结构调整不利、对改革不利。因此,如果一旦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得更高,对转变政府的职能,以及这一段时间中央政策的落实是不利的。

经济高速增长对结构调整的不良影响

俞建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过高的速度对结构调整不利、对改革不利。同时,要注意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体制改革的不利影响,避免损害企业的创造投资

我的演讲主题是“认识新常态,把握主动权”,这在中国来讲是老话题了。弗雷德蒙德·马利克先生在会议之前送给我一本书,这本书里谈到,作为一个企业家,正确的战略与经济形势无关,这恰恰把我今天讲的主题否定了。我觉得马利克先生强调的是企业的内功,要把内功做好,不骄不躁。而中国的企业家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恰恰是又骄又躁,又盯着股市,又盯着GDP,所以在这里不得不讲一讲。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国的GDP已经连续三年在8%以下了,这是1991年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今年要实现7%的预期目标,现在看来困难仍然很大,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形势算好?什么样形势不能算好?因为搞经济分析的人,特别是一些企业家认为,增长快一些肯定是形势好,慢了就不好;上行就好,下行就不好;快速就好,慢速就不好,一般是这样的看法。因此,一些专家学者、企业家,希望政府在经济下行时期能够出重拳、强刺激,把经济抬起来,这样各行各业都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我对我国经济进行了长期研究,前几年我专门对“十二五”规划做了前期分析研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一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这样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我们的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过高的速度对结构调整不利,对我们的改革不利。

图 经济增速与消费弹性系数、投资净出口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

我用两根曲线来说明这个问题:红色曲线主要是代表投资,如果净出口为零,就是全投资了;绿色曲线代表消费;纵轴是投资或者消费的弹性系数;横轴是GDP的增长速度。这个图的两条曲线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的弹性系数两者的关系,投资和净出口弹性系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这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两条线交叉的地方,按当年价算大体是8.2%,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在7%~8%的时候,消费和投资弹性系数都是1%;如果超过了8%,甚至超过了10%,那么经济增长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投资弹性系数就是1.1~1.2;增长速度越快,例如像前两年达到14%的速度,那么投资弹性系数就变成1.2或1.3,还会往上走。消费弹性系数恰好反过来,增长速度越快,超过了10%,GDP消费增长速度为0.9;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是13%、14%以上,消费弹性系数就是0.9、0.8往下走。而大体的平衡点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为7%到8%。在座的企业家,如果对宏观经济数据比较感兴趣可以算一算,算的结果可能跟我不完全一样,但是大体差不多,两者有一个平衡点,超过了平衡点的增长速度,调结构已经很困难了。

这只是一个平衡点,能够保持投资、消费以及二产、三产能够稳定的一个平衡点、一个速度,超过了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在8%以上,甚至到10%或更快,根据弹性系数就需要增加投资。而投资拉动什么呢?100元钱的投资拉动92元的工业,其中62元是土建部分的钢筋、水泥,是建筑安装这一块,30元才是买的工业设备。购买服务业的交通运输商业等,也就是6~7元钱,基本上不需要农业投资。所以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就越依赖于工业。越依赖于工业,那么三产、高质量的装备工业就难以发展,发展的都是低端产业。我们卖一辆汽车,还不如卖一两吨钢筋赚钱,还不如卖几袋水泥赚钱,这样产业就不可能升级了,也没有必要升级了。最低端的产品都卖得很畅销,产业结构还怎么升级呢?

另外,就是对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很不利。因为目前的经济体制是政府主导型体制,政府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中央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方面,都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各样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区、大学园区、奥运村等,都是地方政府在主导。所以,我们常说地方政府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同时还是一个“领队”。领队是指政府招商引资,然后划定园区让大家来。所以经济增长越快,越依赖于政府的工作动力,其结果必然损害真正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创造力投资。长此以往,民营企业就成为了替补队员。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中,民营企业虽然抬到了基本的经济制度层面,但实际起的作用还是拾遗补缺。所以当中央政府让各级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时候,特别是最近中央花大力气解决腐败问题的时候,原来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就干涸掉了,使得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不太顺的情况。因此,如果一旦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得更高,对转变政府的职能,以及这一段时间中央政策的落实是不利的。因此,从图上可以意识到,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控制在7%~8%左右是比较好的。放宽一点,从中长期3~5年来看,有的年份高一点,达到8%~9%,有的低一点,低于7%,乃至6%,这都是有可能的。

剩下的就是关心今年会怎么样?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是7%,很多人呼吁政府应该出重拳了,该适当地进行强刺激了。我感觉关键是看二季度,如果二季度数据低于6.5%,我们也不知道最低的底线是多少,但是我感觉经济增长速度不会低于6.8%,二季度肯定不会低于6.5%。如果低于6.5%了,可能精准的宏观调控、“滴灌”政策应适当加大一点,改成一定的“喷灌”。有些技术行业、某些地区可能加大投资力度。但如果第二季的数据还是6.5%以上,估计宏观调控力度仍然是适度的,仍然是以“滴灌”精准的调控为主。(www.xing528.com)

如何把握汽车工业的主导权?这个论坛有几个讨论主题,事实上已经做了回答。就是明察秋毫,洞察消费者,依靠创造灵感为汽车工业转型提供方向。

嘉宾问答

Q:请问俞建国先生,汽车产业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现在整个宏观经济不太好,但是汽车仍然有6%~7%的增长,在未来十年是很被看好的产业。但汽车人一直觉得国家对这个产业的认识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水平,好像觉得这个产业无所谓,对汽车没有明确的政策。作为发改委经济学家,您觉得汽车产业在您的心目中、在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到底是什么地位?您觉得应该给政府提什么建议呢?

俞建国:1995年,“九五”计划将汽车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的时候就争论很激烈,包括过去最大的担心就是城市的拥堵、汽油的消耗。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如果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就必须依赖整个海外市场。

而整个亚洲国家的汽车几乎都是饱和的,香港新加坡都是限车、限行,所以当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很无奈,不上汽车上什么呢?当时把汽车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列进去,其实当时的发展也很慢,结果没想到2002年、2003年对个人放开汽车以后,汽车非常快地进入家庭,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2008年、2009年,我们做了“十二五”的发展规划,是根据2008年的数据做的,当时汽车城市家庭每百户就有7~8辆。当时做了一个大胆预测是每百户30辆,现在看来,实际上在去年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大概是每百户35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大部分人对汽车产业是看好的。汽车产业不光是量的问题,量主要在中小城市、在农村大有发展前途,而在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要的是汽车的档次,由一台车5万~8万,逐渐到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向中高端发展,是城市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只要我们抓住了中国人未来消费的动向,洞察这个方向,特别是抓住高端人群,我们的汽车产业必定能够引领整个机械行业,甚至整个工业的发展。

Q:请问俞建国先生,您讲到在“九五”规划时,东京、香港等亚洲城市很拥堵,但汽车社会车辆拥堵和汽车产业完全是两回事,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是完全相互独立的。比如韩国人口不多,本土汽车消费也不大,但是有大量的汽车出口,这是汽车制造业本身应该做强的问题。最近国家发布了制造业如何走出去,汽车也列了进去。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卖钢筋、水泥都比卖一辆汽车赚钱,您觉得不正常了,这样的话,我们的制造业还要靠钢筋水泥走出去,这样合适吗?

俞建国: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在咱们国家还算中高端的汽车,虽然比不上飞机,但是从整个产业来说,汽车比过去的自行车高级多了。自行车王国、汽车王国,从以前生产自行车的王国,到现在作为生产汽车的王国,应该说产业技术方面已经大大升一格了。

但问题是什么呢?整个国家政府主导,包括计委、发改委的规划,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煤炭行业,什么行业都要走出去。他不走出去,他所在行业的人奔小康怎么实现?是让他回过头来生产汽车,还是出口呢?所以,国家在平衡这个问题上确实很困难,就像东部地区要率先奔小康、赶“四小龙”,中西部地区怎么办?我们要赶沿海地区,我们要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什么呢?总的来讲,西部技术水平比东部差一截,那中低端的东西搞不搞呢?这在国家当中也需要平衡,因此涉及行业之间的平衡、地区之间的平衡,归根到底是我们每个人收入之间需要一个平衡。这个平衡解决不了,收入差距加大,会把社会矛盾闹得很大,政府肯定会经常处于一种危机控制、危机防止的状态,这样的重担非常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