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收入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收入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增产不增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提高种粮的收益。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收入

政府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证和管理手段,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公共财政取向,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财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然而粮食大县,财政穷县是目前粮食大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种粮效益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宏观政策体制等问题。因此要提高粮食大县的财政收入必须从以下几点下功夫:

1.提高种粮收益

在粮食大县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而第一产业又以种粮为主,但是由于种粮收益低,每年财政不仅不能从第一产业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相反还要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相当部分投入到对财政没有多少效益的粮食生产和补贴粮食经营亏损,不少县的粮食部门亏损“挂账”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导致增产不增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提高种粮的收益。要提高种粮收益,首先要提高粮价,实施目标价格政策,通过完善的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通过直接补贴给生产者的方式,确保农民的收益。提高国内粮食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增加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发展与农业产前产后相关的产业,控制农资价格的上涨,避免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三方面齐头并进,提高第一产业对县域财政的贡献。

2.做大县域财政的蛋糕

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为从根本上改变粮食大县县域经济总量“小”、速度“慢”、比重“低”、实力“弱”等问题,现阶段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为县域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营造更加规范、公平、开放的外部环境,在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基础上,逐步增强县域财政实力。一是加大县域技改贴息资金的投入,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倾斜,培育和涵养县域基础财源。二是实行省对县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奖励政策、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政策和县(市)财源建设工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三是支持县城和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还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财政收入主体从农业向工业及第三产业的转换。(www.xing528.com)

3.完善县域与省的财政关系,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

目前由于实行“分税制”导致粮食大县财权上移,而且吉林省县乡财政收入仅依赖于税源分散的个体私营企业,没有强大而稳定税源是制约县乡税收收入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财政收入中的税收贡献率比较低。对于粮食大县这一特殊区域,应该适当调整“分税制”,增加地方的收入比例;同时划分中央税、省级税和县市税,明确各主体的税收来源,县市税以现有税种为基础,逐步向经营税和财产税为主过渡。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对县(市)财政体制,市对县(市)新办企业的税收,原则上不参与分享,把增加的收入和财力全部留给县(市),建立县(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省财政在保持现行省对下财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对各类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等实行由省对县(市)直接补助、直接拨款的办法,并选择部分县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二是实行保运转、重激励、促发展的转移支付政策,在确保县乡政权与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省对县乡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实行与县乡增加税收收入、市对县乡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县乡精简机构和人员等因素挂钩的办法。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来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

4.增加财政支出总量,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增加财政支出的总量,目前粮食大县的财政支出水平较低,而且支出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财政支农结构上尤为严重。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在国家总体思路下,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实现中央“三个高于上年”的要求,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使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二是合理利用土地出让金,开发土地资源,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并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区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及时足额划账,并适当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倾斜。三是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四是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格局。与此同时还应增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性财政支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减少抑制县域经济发展的消费性支出,使粮食大县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