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硅谷模式和台湾新竹模式的制度分析与案例研究

硅谷模式和台湾新竹模式的制度分析与案例研究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钟坚在《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对硅谷模式的制度框架以及美国硅谷模式、台湾新竹模式等世界典型案例进行了制度分析。

硅谷模式和台湾新竹模式的制度分析与案例研究

萨克森宁(Saxenian,1990,1994,1996)比较美国硅谷和128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历程,探究硅谷持续繁荣发展、而128高新技术产业带却发生明显衰退的原因,将其归结为硅谷创新文化——开放的区域创新网络、社会结构和制度等。盖文启等(1999,2004)总结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印度班加罗尔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因素,并从培育区域创新网络、营造创新环境、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健全社会服务系统四个方面指明中国高新区的提升路径。钟坚(2001)在《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对硅谷模式的制度框架以及美国硅谷模式、台湾新竹模式等世界典型案例进行了制度分析。

李琳(2006)从界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高新区竞争力的内涵入手,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探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高新区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在评析与吸收波特(Michael Poter)的“钻石模型”和帕德摩尔(Tim Padmore)、吉布森(Hervey Gibson)的GEM(基础企业市场)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并以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为例进行了例证研究。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07)在深入分析高新区内生增长机制路径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就中国创建一流园区和创新型园区,推动创业企业、瞪羚企业、高技术大公司、产业集群发展及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

刘传铁(2010)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理论为指导,对科技园区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科技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的特点和模式,剖析了中国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现状,探讨了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宏观背景和环境,分析了中国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现状与特征,总结了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内容,以及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撑体系。(www.xing528.com)

胡楼明(2011)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技术经济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高新区人力资本测度结构体系和创新绩效评价结构体系的构建为突破口,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调研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高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为创新导向的高新区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探索或提供分析框架和理论依据。

王崇锋(2012)在《中国高新区战略转型研究: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以寻求高新区转型路径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方式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途径,提出努力促进中国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转变园区对外招商引资策略、培育区域发展“技术极”和“增长极”、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