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锚定航向,步步生辉:夯实高质量发展路径

锚定航向,步步生辉:夯实高质量发展路径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1月。)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紧把握江苏省、常州市战略发展机遇,以产城融合为方向,以功能引领为支撑,优形态、调布局、提功能,推动高新区由单一形态转变为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实现发展方向、空间、重点上的跨越式发展。

锚定航向,步步生辉:夯实高质量发展路径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1月。成立以来,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示范的产城融合先行区、包容共赢的开放合作引领区、人人向往的和谐幸福宜居区。常州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坚实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回顾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7年历史,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发展历程:

(一) 敏锐把握浦东开发机遇,率先建设开发区,坚持“贸易为基、工业为魂”,迅速构筑高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布局(1990—2002年)

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常州市委、市政府敏锐把握此机遇,不等不靠,接轨上海,探索并建立了常州乃至江苏首个开发区雏形——780亩的城北工业村。1992年国家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高潮,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常州又一次积极作为,在城北工业村基础上,规划5.63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域,使之成为全国首批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常州市城郊,基础设施极为薄弱,但水陆交通通达,区位优势明显。常州高新区扬长避短,设立之初确立“以贸兴区”战略思路,积极搭建各类商贸载体,做大做强商贸流通,先后规划建设“千米商贸长街”,建成长江自由贸易中心、常州农机市场等专业市场,为后期快速发展夯实根基。

贸易加快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力集聚、人气提升和形态形成,在此基础上,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力推进工业招商,提出“四个无论”和“两个原则上”,确立“工业带动”发展思路,推动高新区3年完成工业“洼地起跳”。199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23.04亿元,约为1992年的8.5倍;1992—1995年,3年批准外资企业221家,实现开发区的实质性启动。

(二) 立足江苏“四沿”开发战略布局和常州市行政区划调整重要决策,实施“产城融合、功能引领”,推动发展战略体系优化升级(2003—2008年)

2003年,江苏为拓展和提升全省生产力布局形态,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沿沪宁线走廊”,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四沿”开发战略。2002年,常州市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正式设立新北区,新北区与高新区一体化运作,拓展为439平方公里。(2015年,再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拓展为当前的509平方公里。)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紧把握江苏省、常州市战略发展机遇,以产城融合为方向,以功能引领为支撑,优形态、调布局、提功能,推动高新区由单一形态转变为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实现发展方向、空间、重点上的跨越式发展。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全市“以港兴市、通江连海”战略,先后规划高新区、新龙区和新港区,建立了国家环保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三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电子科技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特色专题园区和产业基地,开通了海关直通点、常州港一类口岸、出口加工区等重大开放功能。

(三) 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顶层指引,紧抓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机遇,瞄准“新兴产业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掀起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新”攀登浪潮(2009—2014年)(www.xing528.com)

创新是国家级高新区的底色。2010年,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明确“面向全球引领常州未来发展的创新经济体”定位。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自身实际,以围绕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经济转型,实现“二次创业”为目标。高新区着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科技新城,重点打造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努力建设创新发展平台,支撑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发展。

2014年,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按照“一核心四驱动”战略布局,推动创新型科技园区向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一核心”即以高新中央商务城、新龙智慧城市示范基地、创意产业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服务区;“四驱动”即以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为承载的科技创新制造区。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转型实效显著。截至2014年,全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0家,累计引进江苏省“双创人才”54人、“双创博士”55人;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八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1827亿元;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跻身全市乃至江苏省先进行列。

(四) 顺应新常态的模式变革,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水平开放、跨区域联动”,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2015年至今)

2015年以来,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密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和江苏“一中心、一基地”“长江大保护”“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工程,深层次调整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方式,围绕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等目标,努力构建以高效政府、尖端人才、高端产业、创新载体、活力社会和宜居城区为重点的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

拓展双向开放空间。以企业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为发展重点,实施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跨境资本融合发展、专题园区提档升级、枢纽经济能级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引领等六大工程;向内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围绕特色产业和国际合作园区建设重点引进优质重大项目,向外以出口高端化、品牌化为导向,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精准聚焦“两特三新”(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复合材料两大特色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新兴产业)产业布局,以科技、人才、资本为核心,实施创新引领、项目招引、“智造”普及、资本助力、人才突破等十大工程,推动产业规模新突破、产业层次新跨越、产业水平新提升、科技创新新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新突破。注重规划引领,深化多规融合,优化城市建设区、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以及全区村庄布局,重点围绕精美规划提升、高铁新城建设、交通枢纽通达、建筑绿色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乡管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工程,推动全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常州高新区江南环球

争先、领先、率先是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长基因。从初建时的一片农田到如今的现代化科技新城,高新区的集聚效应、高地效应和示范效应正加速释放。2018年,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28位,位列江苏省国家高新区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6家,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超90家,累计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71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