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购产品的质量监管措施与标准

网购产品的质量监管措施与标准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质检总局将网购作为重点,监管和服务两手抓以保证网购产品的健康发展。2016年由专门机构制定标准,让网购服务商与产品数据库进行对接,帮助电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与品质控制体系,提高质检能力。质检总局通过神秘买家进行追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上海探索网购产品质量监管模式。联合行业协会则督促电商平台提供者承担相应责任,加强对电商经营者的约束和管理,这也是电商领域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一个重点。

网购产品的质量监管措施与标准

国家工商总局2016年10月11日公布了2016年网络交易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经检测共发现172批次商品质量不合格,约占有效送检总批次的三分之一,其中内在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占93%,仅标志和说明不合格的约占7%。在这次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中,工商总局对在淘宝、天猫、易迅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1号店、国美在线、唯品会、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国内市场主要电商平台上交易的商品质量进行了抽检,抽检商品涉及电风扇、电磁炉电热水壶手机电源适配器、插头插座、转换器、行车记录仪、儿童用品、儿童玩具、家用纸制品、成人服装、内衣、运动鞋箱包卫生巾、儿童安全座椅等日常消费品。

工商总局共计抽检商品503批次,其中发现4批次商品为“三无”产品,2批次商品经生产厂家确定为假冒商品,有效送检样品为497批次。经检测,共发现172批次商品质量不合格,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内在质量不合格的约占93%,仅标志和说明不合格的约占7%。

此外,个人店铺成不合格重灾区。在淘宝平台上,如店铺罗密欧与朱丽叶家、七圆圆大码女装店、我爱内衣专柜精品内衣代购等都为卖家个人经营,其中19件不合格商品中,系出自个人卖家的店铺占据14家。

进入质量时代,至少要抓四个方面。一是抓战略,真正把质量摆到战略的位置上。二是抓升级,光坐而论道说质量不行,还得落在实际上,就是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三是抓基础,质量提升必须有坚实基础,就是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些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要把质量搞上去,必须先把这些基础搞上去。四是抓共治,把全社会动员起来,实行质量共治,强化政府监管、政府服务,建立起质量追溯体系、激励机制。

如何保证进出口商品质量?把好进口前、进口中、进口后三个环节的监管,做到源头可追溯,去向可追踪。2016年质检总局将网购作为重点,监管和服务两手抓以保证网购产品的健康发展。下一步将建立海外打假维权网,帮助非洲培养质量官员和检验检疫人员,保证“输非”质量的提升。2016年我国台湾地区食品、化妆品的不合格比率确实比较高,可能原因有三点:出口到大陆的商品品种多,数量不是很多,批次多;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标准在执行上有差异;台湾地区的监管还是有薄弱的地方和漏洞。因此,并不存在更严格的问题。

2016年由专门机构制定标准,让网购服务商与产品数据库进行对接,帮助电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与品质控制体系,提高质检能力。质检总局还加强严格监管,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管理风险监控中心,对于海淘也建立了专门的监测中心,展开风险监测、网上侦测、源头追溯、属地追查、信用管理。质检总局通过神秘买家进行追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对于个人海淘购买的商品,主要进行检疫,抽查到的跨境电商商品的不合格率约为4.6%。质检总局在这方面也会进行质量风险提示。

上海探索网购产品质量监管模式。调查取证难,固定证据错综复杂;落地查处难,追溯源头力不从心。如何破解网购产品质量监管中的难点和痛点?这是上海互联网消费环节保障机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电子等新兴产业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探索网购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是新形势、新常态下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内在需求,是充分发挥电商协会作用、落实电商平台责任的需要,也是积极回应百姓对电商领域产品质量关切的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如何加强电商领域产品质量的执法工作,如何守住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维护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将是质量监管部门长期而艰巨的任务。(www.xing528.com)

2016年上海市质监局积极开展电商领域执法打假专项行动,加快构建“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机制,以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溯源机制,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产品和企业监管等4项措施,严厉打击电商领域产品质量违法行为。

由于目前“电子商务产品执法打假”在执法实践中的问题和难点,上海市质监局执法总队将查处电商领域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作为近两年重点研究的课题,结合日常电商领域执法实践,力求在电商领域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预先发现机制、溯源调查机制和联动共治机制上有所突破,解决预先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和落地查处难等问题。

保障机制方面,就强化电商领域产品质量监管,督促电商平台提供者落实相应责任进行了具体的界定。要求在网络交易中,电商平台提供者扮演展销会组织者和商场柜台出租者的角色,并且完整记录交易的每个过程。联合行业协会则督促电商平台提供者承担相应责任,加强对电商经营者的约束和管理,这也是电商领域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一个重点。

此外,从强化电商领域执法工作角度看,电商经营平台上信息众多、瞬息万变,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获取电商经营产品质量信息:一个是通过电商平台对产品的描述以及广告信息寻找是否存在违反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另一个是在消费者对网购产品的评价中发现违法端倪,从而发现违法行为线索。

提高电商领域执法工作成效、提升电商产品质量水平,要靠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形成联动共治的工作机制。电商企业对在其平台上经营的产品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审查把关责任。因此,电商平台在建立完善审查机构和制度、严格履行审查把关职责的具体工作中,需要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引导。通过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多方联动协作作用,这也为促进互联网消费环境监管、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监管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