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内存产业:兴衰交加,德州仪器悄然离场

台湾内存产业:兴衰交加,德州仪器悄然离场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州仪器退出内存产业直接拖累了与它合作的台湾德碁。张忠谋从来就不看好台湾的内存产业,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产能又供不应求,于是张忠谋就将德碁改造成了晶圆代工厂。世界先进是台湾唯一一家能够进行内存技术研发的企业。此时只有一座8英寸晶圆厂,台湾内存行业规模最小的力晶,宣布投入600亿台币的巨额资金建设12英寸晶圆厂,杀回内存产业。力晶的股价也顺势大涨,成为台湾内存股王。

台湾内存产业:兴衰交加,德州仪器悄然离场

德州仪器退出内存产业直接拖累了与它合作的台湾德碁。德碁未能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行业衰退周期影响,两年内累计亏损超过50亿台币。在失去德州仪器的技术支持后,宏碁亦萌生退意,于1999年将德碁出售给了台积电,账面获利超过200亿台币。张忠谋从来就不看好台湾的内存产业,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产能又供不应求,于是张忠谋就将德碁改造成了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同时还从德碁获得了数千位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台湾的第一家专业内存生产厂前后正好存活了十年,它也开启了台湾内存厂向晶圆代工厂转型的先例。

台湾也不是没尝试过自主研发内存技术。1990年,在美国顾问建议下,台湾启动了“次微米制程技术发展五年计划”,目标是砸下59亿台币,攻克8英寸晶圆0.5微米制程技术,获得4M SRAM、16M内存的自主技术和生产能力。联华电子、台积电、华邦电子(Winbond)、茂矽、旺宏电子等六家企业参与其中。由于台湾并没有相关的技术能力,就找了IBM负责16M内存研制的卢超群博士等人,由他们在台湾设立钰创科技,将技术转移到台湾。当时,美国内存产业在日本廉价芯片攻势下节节败退,大规模裁员,这也迫使一批硅谷华人回到中国台湾创业

1994年12月,为了落实工研院的次微米计划研发成果,台湾的经济主管部门决定由台积电等13家公司合股投资180亿台币,在新竹园区成立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世界先进),建设台湾第一座8英寸晶圆厂,以内存为主营业务。台积电占股30%,是世界先进的第一大股东。世界先进的经营状况很不好,2001年亏损93亿台币,元气大伤。到2003年,世界先进累计亏损达194亿台币,将股本全部亏光,被迫退出了内存生产。世界先进做内存十年,只有三年获利,亏损有七年。究其亏损原因,在于企业投资规模太小,产能微不足道,根本无力与三星电子等“巨无霸”进行同场厮杀。世界先进于是在台积电的主导下彻底转型成了晶圆代工厂。

世界先进是台湾唯一一家能够进行内存技术研发的企业。世界先进的垮台,让台湾失去了自主研发内存技术的平台,最终导致台湾内存产业如同无根之木,根本无法与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并取得工艺制程领先的内存企业竞争,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1993年,全球内存严重缺货,台湾电脑主板生产厂精英电脑的董事长黄崇仁跑到东芝要货,却吃了闭门羹。眼馋德碁做内存大赚,黄崇仁于是决定自行投资生产内存,在新竹园区成立了力晶半导体,其技术来自三菱电机的授权。由于财力不足、技术薄弱,新生的力晶面临极大的困难,直到1996年才建成了第一条8英寸生产线,以0.4微米工艺生产16M内存,两年后能生产0.3微米64M内存,主要为三菱电机代工。

1998年2月,力晶股票成功上市。由于0.18微米制程的生产良品率问题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不景气,力晶上市当年即亏损38亿台币,成立四年累计亏损66亿台币,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联华电子提出要收购力晶,黄崇仁情急之下,找张忠谋帮忙。张忠谋趁机用台积电控股的世界先进向力晶注资27亿台币,获得三菱电机等日本企业释出的11%的股份,成为力晶最大股东。在张忠谋引导下,力晶也开始向晶圆代工转型,主要为日本瑞萨电子代工。

2000年,内存产业景气大好。此时只有一座8英寸晶圆厂,台湾内存行业规模最小的力晶,宣布投入600亿台币的巨额资金建设12英寸晶圆厂,杀回内存产业。12英寸硅片的成本只比8英寸贵52%,可产芯片是8英寸的2.25倍(半径的1.5倍的平方),可以使芯片成本下降30%左右。当时全球也没几家12英寸厂,黄崇仁的决定被业内视为“豪赌”。新厂建设工程开始后,市场景气却迅速下滑,为了筹集资金,力晶发行了2亿美元公司债,到2002年11月才建成12英寸晶圆厂。不等企业盈利归还欠款,次年10月黄崇仁即动工兴建第二座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达到13万片。

力晶在行业低谷期的大胆投资为它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互联网泡沫带来的萧条很快结束,半导体市场重新开始升温。到了2004年,力晶成为全球唯一将256M SDRAM生产成本降至3美元以下的厂商,当年盈利高达165亿台币,把过去十年所有赔掉的钱一次赚了回来。力晶的股价也顺势大涨,成为台湾内存股王。2006年,力晶营收超过1500亿台币,超越联华电子,成为台湾晶圆“二哥”。

黄崇仁做电脑组装出身,一再强调要把内存当成电脑行业来经营,将电脑行业对成本锱铢必较的精神灌注到内存的量产上。[4]力晶的成本控制能力被最不会控制成本的尔必达看中。由于三菱电机将内存业务并入尔必达,力晶便和尔必达结成同盟,获得了90纳米制程技术的授权。2006年12月,力晶与尔必达合作成立瑞晶电子,用老旧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以及从旺宏电子收购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专门为尔必达做内存代工。瑞晶还规划在未来五年内于台湾中部科学园区建设4座50纳米制程的12英寸晶圆厂,总投资额将高达4500亿台币。黄崇仁拍胸脯说要挑战内存全球老大三星电子。

雄心勃勃的力晶并不算台湾最强大的内存企业,实力最雄厚者是南亚科和华亚科,因为这两家企业的背后是台塑集团。南亚科的创建人是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王文洋以物理学博士的学位毕业于英国帝国大学,是他把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入了台塑集团。

1995年3月,南亚科在台北县南林园区成立,拥有月产能3万片的8英寸晶圆内存厂,从生产16M内存起步,技术来自日本冲电气(OKI)的授权。台塑为了解决硅片供应问题,还投资42亿台币,与日本小松合资成立了专门生产高纯度单晶硅棒的工厂,这使南亚科在成本上有一些优势。南亚科的每根8英寸单晶硅棒制造成本约1000美元,比同业的1300~1400美元要低很多。

由于市场景气衰退,南亚科从建厂起就连年亏损。凭借台塑集团的雄厚资本,1998年7月,南亚科在内存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开工建设第二座8英寸晶圆厂,并与IBM签订了0.18微米64M内存的技术授权协议,南亚科也为IBM的服务器供应内存。到2000年8月,南亚科的64M内存开始大量投片,良品率达到70%。由于行业不景气,2001年南亚科亏损116亿台币,依靠台塑集团筹集巨资才渡过难关。到2002年,南亚科凭借成本优势盈利100亿台币,成为台湾当时5大内存厂中唯一盈利的厂商。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几乎与中芯国际同一时间,王文洋在上海成立了宏力半导体公司,投资建设8英寸晶圆厂。早在1991年,王文洋就做出了一份在中国大陆发展电子产品的投资计划书。1995年11月,王文洋因婚外恋和顶撞父亲被王永庆逐出家门。王文洋来到大陆创办宏仁集团,投资好又多超市,还继续在上海造芯片。(www.xing528.com)

由于冲电气和IBM相继退出内存生产,南亚科只好转向与英飞凌合作。2003年1月,南亚科与英飞凌合资成立华亚科,双方各占股46%,投资22亿美元建设12英寸晶圆厂,产能由双方平分。2006年3月,南亚科再砸800亿台币,开工建设第二座12英寸晶圆厂。

这时候,台湾一度轰轰烈烈的内存产业热潮,还剩下6家厂商。其中3家是自主品牌厂商:南亚科、茂德和力晶。还有3家是专做内存代工的厂商:华邦电子、华亚科和瑞晶。

即使台湾剩6家内存厂,数量仍嫌太多。因为内存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规模效应明显,生产规模越大、产能跑得越满,越能有效摊低成本,竞争力就越强。内存还有以下特点: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用户黏性弱,谁家便宜买谁的;重资产,一旦投产没法停,亏本也要硬着头皮生产,否则承担不了巨大的折旧损失;涨价时谁都想疯狂扩产赚热钱,低谷时通过破产兼并实现去产能,行业格局必定要向垄断发展。所以,内存与原油橡胶相似,也是一种典型的强周期性产品。

内存是电子行业各个产品都需要的一种原材料,被视为半导体产业中的大宗商品,需求极为刚性。而生产内存的工厂需要数年时间建设和数亿甚至数10亿美元的投资,不可能想要马上就有。而且,内存制程以指数级的速度在进步,不做长期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就不可能成为一线厂家。因此,内存产能和需求是永远无法平衡的,其价格走势跟化工产品类似,具强周期性,大起大落。内存一旦迭代,容量小的内存价格就会大跌,所以内存不能长时间囤货,它的操作风险远较普通的强周期性产品要大。

像内存这样高经营风险的强周期性产品,要求资金投入巨大、成本做到最低,对企业实力的要求很高。台湾内存厂普遍实力有限,研发能力弱、生产规模小。国际上的内存厂的平均研发费用要占企业营收的15%~20%,而台湾的仅占6%。由于没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台湾企业要花大价钱从日本、美国、德国厂商手里购买技术授权,技术授权费用占销售额3%以上,每年为此向外国支付的技术授权费用超过200亿台币。国际上的半导体设备大厂,都是优先供应本国客户或大客户,生产规模较小的台湾内存厂无法在第一时间拿到先进制程的设备。台湾今年花10多亿美元进口90纳米设备,明年别人已经采用65纳米制程了,永远跟不上别人的步伐。台湾这种只图快进快出,靠购买技术授权和落后制程设备来快速扩充产能、赚快钱的经营模式,存在很大的隐患。

内存芯片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压力极大,到最后就变成一场拼资本的游戏。韩国仅剩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两个内存厂,后面还有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6家台湾内存厂都依靠民间资本积累,如果面临韩国财阀式经济集团的重压,根本不堪一击。中国台湾当局不可能给出像韩国政府那样的支持力度,这也是张忠谋一向不看好台湾内存产业的原因。同样是做芯片代工,台积电和联华电子代工的是定制芯片,产品批次多、差异大、价格竞争压力小,最重要的是没有库存跌价损失的风险,这是一条更适合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道路。

【注释】

[1]SDRAM:同步DRAM(Synchronous DRAM)。

[2]《日本决定停止对韩国海力士半导体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新闻网,2009-04-13。

[3]《Hynix:WTO裁决被推翻,Hynix DRAM进入美国将支付惩罚性关税》,第三媒体,http://www.thethirdmedia.com/Article/200603/show31315c31p1.html,2005-06-30。

[4]《黄崇仁:台湾DRAM企业家的一个“缩影”》,海峡科技与产业,200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