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芝寻求三星合作,降低闪存成本并扩大市场

东芝寻求三星合作,降低闪存成本并扩大市场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三星电子雇佣的日本顾问,代表三星电子向老东家提出联合开发闪存产品的要求。东芝还期待与三星电子的合作能够帮助闪存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2002年7月以后,东芝停止生产和销售内存,将资源集中到闪存上去。2005年底,苹果给海力士、英特尔、美光、三星电子和东芝这5家公司每家2.5亿美元,以确保iPod和即将上市的iPhone得到NAND闪存的长期稳定供应。为了顺利达成交易,东芝聘请美国原驻日大使担任顾问,才成功说服美国政府放行。

东芝寻求三星合作,降低闪存成本并扩大市场

闪存刚诞生的时候,最大的劣势是成本高,优势则是体积小、耗电低,闪存芯片的耗电量不到相同容量的硬盘的5%,这在移动产品上有巨大的优势,所以被应用在心脏监护装置之类的移动电子市场上。1991年,柯达试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闪存在新生的数码相机领域得到了第一个大市场,下一个大市场则是笔记本电脑。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正是东芝于1985年发明的。NOR闪存的市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张,从1991年的1.7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40亿美元。

闪存前景看好,但在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强势进攻下,东芝主营的内存销量急转直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于是将闪存这样在短期内还难见效益的新项目进行调整,其中仅1993年就裁减了200个长期研发人员。

三星电子则借着日本企业在经济泡沫破灭后大量裁员减薪的契机,大肆引进日本技术人员,其中仅东芝就被三星电子挖走了70多人。日本技术人员“将日本企业积累的技术传授给韩国技术人员,报酬是在日本拿到的3倍左右。”达到顾问级别的,“工资以外的福利也相当优厚,……一套4室1厅的公寓,还配备了秘书、高级轿车和司机,甚至还有人照料饮食。”

舛冈升职为技术总监,这只是个闲职,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团队,没有研发预算,根本无法开展研发活动。舛冈不得不从东芝辞职,到东北大学任教授。白田理一郎则去了台湾清华大学当教授。大学也许更适合这些天才(或怪人)容身。连已经升任东芝副社长的川西刚也去为三星电子工作。后来,川西刚被提名为台湾世大的董事长。再后来,他去了中芯国际担任独立董事。川西刚的职业生涯,基本上就是半导体产业在亚洲的迁移路线图

被三星电子雇佣的日本顾问,代表三星电子向老东家提出联合开发闪存产品的要求。“对于当时的东芝来说,闪存无法带来利益,遂接受了提案。他们愿意提供经营资金,对我们帮助极大,大概是这种感觉。”[1]东芝饮鸩止渴,将最重要的技术授权给三星电子以换取公司经营急需的资金。东芝还期待与三星电子的合作能够帮助闪存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

2001年6月,东芝开发出了只有1.8英寸见方、拥有5G容量的NAND闪存,不知道能拿来作什么用途。正好乔布斯在进行iPod的设计,传统硬盘的体积太大,iPod原本计划用内存来做存储器,虽然体积小、成本低,但断电后所有数据都会消失。听说了东芝的这项技术后,乔布斯马上签发了一张1000万美元的支票买下这款闪存的专用权,于是才有了iPod“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这句广告语。NAND闪存的市场开始爆发,东芝也取代日电成为日本最大的半导体企业。2002年7月以后,东芝停止生产和销售内存,将资源集中到闪存上去。2004年,同等密度的NAND闪存的价格首次降至内存之下,闪存开始大规模进入智能产品的领域。

2005年底,苹果海力士英特尔美光、三星电子和东芝这5家公司每家2.5亿美元,以确保iPod和即将上市的iPhone得到NAND闪存的长期稳定供应。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几家公司将成为全球闪存乃至存储器行业的领导者,未成为苹果闪存供应商的存储器企业基本上都将被淘汰出局。要知道,海力士直到2004年2月才成功开发出NAND闪存,美光甚至在与苹果签约后才通过与英特尔的合作开始做闪存,没有苹果的订单就没有它们今天在闪存市场上的地位。另外,苹果对5家闪存供应商普降甘露的政策也避免了闪存市场像内存一样出现三巨头垄断的局面。苹果重塑了全球存储器产业的格局。第一款iPhone上市的2007年,全球闪存市场规模突破200亿美元,其中145亿美元属于NAND闪存。

直到2009年,东芝还是仅次于英特尔和三星电子的全球排名第三的半导体企业(iSuppli数据)。即便半导体业务如此强大而且盈利不错,它却从来都不是东芝最重要的业务版块。东芝的主业是电力设备。

电器属于轻工业,电力设备属于重工业,如果在其他国家,一家电器企业同时也做电力设备是很少见的事情,在日本却再正常不过。日本的电力设备三巨头,东芝、日立三菱,全是我们所熟知的电器品牌。这三大电力设备巨头与领导它们的通产省和电力公司,组成了日本著名的“电力家族”。

通信行业的电电家族类似,电力家族也是政府与企业合作组成的垄断合营体系,日本的几大电力设备公司从电力公司那里获得稳定的订单,其他电力设备企业很难参与进来。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国内对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占到了工业总投入的40%,电力家族的规模与势力由此可见一斑。支撑如此巨额投资的资金来源,则是老百姓交纳的高额电费。电费税比通信税还难逃得掉,你可以不用手机,但总不能不用电吧?

电费税由通产省审批后,通过10家电力公司征收,再从其中拿出部分以设备投资的形式投入东芝、日立和三菱等电力设备公司,电力设备公司按照电力公司的要求进行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这些交易中,价格从来不是需要认真考量的因素,因为这里并不存在市场竞争。10家电力公司在电力设备上的投资最高时达到5万亿日元,其中从海外引入的设备仅占总投资的2.5%。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市场。

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政府被迫对电力市场实施自由化政策,新的发电企业加入竞争,原来的10家电力公司在电力设备上的年投资额急减至2万亿日元。加上西门子等国际电力设备巨头也开始进入日本市场,东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这时候,它的核电业务又遇到了大麻烦。美国在艾森豪威尔主政时期提出“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政策,向日本等国输出核电技术,东芝因此涉入核电站的建造业务,成为日本最大的核电站建造商。受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和美国停建核电站的影响,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不得不将核电业务于1999年以12亿美元的低价售予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经营六年后,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打算将西屋[2]以18亿美元的价格转手。东芝斥资41.6亿美元,以天价收购了西屋77%的股份,一跃成为全球核电制造的老大。为了顺利达成交易,东芝聘请美国原驻日大使担任顾问,才成功说服美国政府放行。美国政府开出的条件是,基于技术不能外泄的原因,东芝不能干预西屋的具体运作。因此,面对西屋亏损严重的情况,东芝却不能解决。“西屋电气像是一个半独立的王国,东芝根本没办法介入。”[3]

在核电业务上的扩张和亏损严重影响了东芝对半导体的投资,这对需要不断加大投资才能跟上摩尔定律的存储器业务是很致命的。经过激烈的争论,2010年10月,东芝终于决定在闪存项目已有的2000亿日元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再追加600亿日元。与东芝该年利润1600亿日元相比,这笔投资不是个小数目。即便如此,其投资规模也仅相当于三星电子同期在闪存项目上投资金额的一半。三星电子计划在未来七年内新增9条半导体生产线,将闪存销售额提高到当时的4倍。(www.xing528.com)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严重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东芝在事故的补救与赔偿中损失惨重。福岛核事故打破了日本电力家族的安全神话,迫使日本中止了所有核电站的建设项目,其他国家也都重新评估核电建设计划。核电业务成为东芝亏损的一个大窟窿,东芝在2016财年的亏损高达88亿美元,创下日本制造企业史上最大年度亏损。至此,东芝已经连续三年亏损,面临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的危险。

2016年,东芝将医疗业务以59亿美元卖给佳能,将白色家电业务以4.7亿美元卖给美的。这些资产转让收入勉强缓解了东芝的债务问题,但不能解决西屋的亏损问题。2017年3月,西屋宣布破产。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顶峰时期拥有19万名员工,创造了700多亿美元销售额的东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为了保帅,东芝不得不分拆了半导体存储器业务,成立东芝存储(Toshiba Memory)公司,以方便股权转让。

通过不断增持,东芝总共耗资59亿美元[4],已实现对西屋100%的控股。2018年1月,加拿大资产管理上市公司布鲁克菲尔德同意以46亿美元收购全部西屋股份。东芝终于从巨大的核电陷阱中脱身。

2018年6月,东芝转让闪存业务部分股权的交易完成,由贝恩资本领衔的财团以180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东芝存储49.9%股权,成为东芝存储的最大股东。戴尔、SK海力士和苹果都为贝恩资本的财团提供了资金。东芝存储后来更名为“铠侠株式会社”(Kioxia)。

有人认为,日本最后一块存储器产品的阵地就此失守。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东芝仍然拥有东芝存储40.2%的股权,加上生产半导体材料的日本豪雅(Hoya)公司拥有的9.9%的股权,超过了总股权的半数,所以东芝存储仍然控制在日本企业手中。而且,东芝出售东芝存储的时机非常好,当时正是闪存缺货涨价的阶段,所以卖出了个好价格。东芝笑纳180亿美元后,闪存价格连跌6个季度,跌得贝恩资本的脸都青了。再说东芝已经将西屋顺利出手,成功甩掉了这个大包袱,其实没有出售东芝存储的必要了。只能说,东芝真的是大大的狡猾,从这桩生意中赚了好大的便宜。

东芝剥离存储器业务,被视为日本半导体产业衰败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经过不断迭代,价格便宜已经成为闪存的优势。此外,闪存体积小、耗电量低,即便是切断电源,里面储存的数据也不会丢失。U盘、USB移动硬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闪存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闪存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内存市场的增长速度相对变缓,而且内存在某些领域还有被闪存替代的趋势。所以,我们看到,能够活下来的内存厂同时都有闪存业务,如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它们能够用闪存市场上的收益弥补内存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亏损。比如美光从2006年开始做闪存,到2010年内存业务已下降到不足一半,这是它能顺利挺过全球金融危机,还能大肆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倒掉的内存厂,如奇梦达、尔必达和台湾的各家小内存厂,都是不做闪存的。与其说它们败在内存业务上,不如说它们败在了对新市场的忽视和没有及时更换到新赛道上去。

闪存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发明,它的发明人舛冈却没有得到应该与之匹配的荣誉和财富。日本并不存在像硅谷那样鼓励个人创业的氛围和条件,也不时兴给重要的工程师股权或期权。从舛冈的个人际遇以及闪存的曲折发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半导体产业被美国击败的深层次原因。

工业时代技术发展缓慢,讲究以质量取胜,与之相适应的是员工职业生涯非常稳定。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大公司都给员工很好的福利及长期雇用条件。工业时代,在庞大的企业面前,个人是很渺小的。

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以摩尔定律的速度指数级地进步,企业的成败往往由少数特别优秀的人才决定,初创企业打败行业巨头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打破按年资晋升的惯例,大胆提拔年轻有为的工程师,用股权和期权激励优秀人才,技术更新速度取代产品质量成为体现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新创IT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拿不到银行贷款,还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这些属于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要素,我们在日本都没有看到。终身雇佣制让日本企业在工业时代取得巨大的成功,却成为信息时代日本企业发展的桎梏。一方面,论资排辈、思想僵化的老员工长期占据领导岗位,导致企业变革不易、转型缓慢;另一方面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容易出人头地,人才容易被埋没。不仅仅是芯片,我们还将看到,日本在软件互联网、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一连串的挫败。日本企业僵化和封闭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舛冈曾经悲情地说,他很欣慰东芝靠他的发明成为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硕果仅存的企业,但是如果日本企业还是如此不重视工程师,日本的企业将没有未来。舛冈后来通过诉讼从东芝获得了8700万日元的发明补偿。

欧洲与日本很相似,日本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欧洲也或多或少存在,所以欧洲的半导体产业也在衰退。欧洲和日本一样既失去内存产业,也与智能手机基本无缘,仅剩下汽车芯片和工业芯片还有竞争力。如果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的竞争上失利,欧洲和日本在半导体产业上恐怕真的只剩一些边角料的设备和材料的市场可以腾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