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晶圆双雄:台积电与联华电子的竞争之争

台湾晶圆双雄:台积电与联华电子的竞争之争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曹兴诚将张忠谋驱离联华电子后,台湾“晶圆双雄”的竞争格局就此展开。台积电投入900亿台币兴建台湾首家、全球第3家12英寸晶圆厂,这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单一半导体厂。为了应对联华电子气势如虹的5厂大整合,台积电毫不示弱,掏出5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台湾第3大的晶圆代工厂世大积体电路。当时台积电一年获利最多时也不过20亿美元,最少时仅有4亿美元,张忠谋竟然坚持连续投了3座12英寸晶圆厂,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台湾晶圆双雄:台积电与联华电子的竞争之争

自曹兴诚将张忠谋驱离联华电子后,台湾“晶圆双雄”的竞争格局就此展开。曹兴诚和张忠谋并称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两大泰山北斗,双方的缠斗超过二十年,几乎贯穿了台湾信息产业的整个发展史。

1995年,晶圆代工全面被业界接受。台积电的订单源源不断,产能却满足不了需求。台积电于是让新客户交订金来预购产能,引发了一些客户的不满。曹兴诚认为,他的机会来了。他一一写信给美国前10名的芯片设计公司,积极洽谈合资经营芯片代工的事宜。结果,联华电子和美国、加拿大等地的11家知名芯片设计公司合资30亿美元,一口气成立了联诚、联瑞、联嘉3家只做晶圆代工的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曹兴诚首创的与客户建立联盟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被中芯国际等企业效仿。因为受到客户质疑在晶圆代工厂内设立芯片设计部门会有盗用客户设计的可能,联华电子将旗下的芯片设计部门分离出去,成立了联发科技(简称联发科)、联咏科技、联阳半导体、智原科技、联笙电子、联杰国际等芯片设计公司,彻底转型为纯专业晶圆代工厂。

曹兴诚为人相当大气,他一直在联华电子内部宣传:“出去开疆辟土,是我们最高的荣誉。”他鼓励各部门负责人自己建立新公司,担任总经理,与联华电子互成掎角之势,也为联华电子彻底转型代工铺平道路。从联华电子出去的这些部门负责人转身成了企业的老板,组成了蔚然壮大的“联家帮”。“联家帮”中最为出名的当属联发科,联发科如今是全球仅次于高通的第二大独立手机芯片设计公司,其董事长蔡明介也是个风云人物,唯独见到曹兴诚时,必定会毕恭毕敬地叫一声“老板”。在这一点上,张忠谋与曹兴诚就很不相同。张忠谋培养的都是将才,大家共同把台积电推举到全球晶圆代工老大的地位。曹兴诚培养的却都是帅才,个个出去都能独当一面。自立山头的张汝京如果是与联华电子而不是台积电发生纠葛,相信曹兴诚一定不会使出连环追杀的狠招。

1997年8月,联华电子旗下的联瑞开始试产,第二个月产能便冲到了3万片。10月,联华电子管理层公开表示:两年内一定能干掉台积电。不想就在这时候,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掉了联瑞的厂房,上百亿台币投资化为乌有,已经收到的20亿订单也泡了汤,客户大量流失。

就在外界认为联华电子即将因此一蹶不振时,曹兴诚却展现了他的韧劲与魄力。台积电投入900亿台币兴建台湾首家、全球第3家12英寸晶圆厂,这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单一半导体厂。联华电子马上宣布与日立合建12英寸晶圆厂,初期投入580亿台币。继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后,联电也走出中国,前往日本收购了新日铁半导体部分股权,并准备和英飞凌合作在新加坡建厂。1999年,曹兴诚突然宣布将旗下4家半导体代工厂与联华电子“五合一”合并整体经营,此举引发联华电子股价大涨。

为了应对联华电子气势如虹的5厂大整合,台积电毫不示弱,掏出5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台湾第3大的晶圆代工厂世大积体电路。当时,联华电子也有意将世大予以收购,这对台积电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台积电对世大的并购过程中,世大当时的总经理张汝京全程参加了讨论。“他(张忠谋)提出了非常不错的价格,问我是否愿意,我说愿意,他就很高兴。”[1]张忠谋给出的价格相当于张汝京接手时的世大股价的8.5倍,无人能够拒绝。让张忠谋想不到的是,张汝京不可能蛰伏于台积电翼下。张汝京最大的愿望是去中国大陆建厂,并很快将成为让台积电不得不重视的竞争对手。(www.xing528.com)

受联华电子转型晶圆代工的竞争刺激,台积电几乎以每年建一座新厂的速度连续扩建了6座工厂。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随着晶体管越做越小,技术难度越来越高,芯片厂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摩尔正是在1995年预见到摩尔定律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当时的英特尔每隔9个月就要建一座新厂,其最新最先进的12英寸厂的造价达到惊人的20亿美元。摩尔在《经济学家》杂志上撰文写道:“令我感到最为担心的是成本的增加,这是另一条指数曲线。”他的这一说法被人称为摩尔第二定律,具体来说,就是建厂成本平均每四年翻一番

2000年,正逢全球芯片制造从8英寸转进12英寸的迭代,建一条普通12英寸线的成本高达15亿美元,建两条12英寸线的钱都够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了。相比之下,建一条8英寸线只需10亿美元。许多IDM大厂都犹豫了,最大的担心就是跑不满产能而可能产生巨额亏损。半导体产业深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当时正逢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加上“911”恐怖事件的阴影,全球信息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萧条局面,国际半导体市场也陷入深深的低迷状态。世界各大半导体厂家普遍在进行大裁员,更不要说还能投钱建厂了。

但半导体行业建厂一定要在行业低潮期,逆周期投资才能实现赶超。我们知道,三星电子正是抓住了从6英寸转进8英寸的迭代机会才一举超越日电成为内存芯片行业领导者。这样的机会,张忠谋又怎能错过?他用力踩油门扩产。当时台积电一年获利最多时也不过20亿美元,最少时仅有4亿美元,张忠谋竟然坚持连续投了3座12英寸晶圆厂,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关于跑满产能的问题,却也不用台积电担心。1998年,英伟达(Nvidia)将显卡交给台积电代工。第二年,英伟达提出了图形处理器(GPU)的概念,并跃居全球显卡行业的老大。台积电也因为英伟达的订单而切入了通用处理器的市场。要知道,做电脑CPU的英特尔和超威都是IDM厂,这也意味着台积电此前一直无缘进入通用处理器这样的高端芯片领域。英伟达也深深受益于台积电的代工,快速成长为能够超越超威乃至英特尔的处理器芯片巨头。英伟达CEO黄仁勋说:“如果等我自己建厂生产GPU芯片,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守着(市值)几千万美元的公司的安逸的CEO。”当被问及是否有代工服务商的替代方案时,黄仁勋说:“没有Plan B,全部压在台积电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