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业竞争新制高点:观点之争

报业竞争新制高点:观点之争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各类媒体高歌猛进开发言论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各主要报纸更是不约而同地聚焦时评,先后创办或充实各自报纸的时评版面,观点竞争成为广州报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从广州报纸整体看,处于竞争态势的各主要报纸都纷纷创办或刷新自己的时评版,这就使广州报纸的时评在整体上也达到了规模化的水准。

报业竞争新制高点:观点之争

观点之争:报业竞争的新制高点

在资讯不再稀缺的时代,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受众在资讯泛滥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对资讯的相对客观、中立的判断以及引发的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成为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成为媒体凝聚受众的利器。当《新京报》将具有舆论引导意义的评论列为主打卖点之一,并在北京媒体中引发新的时评热之际,我们把眼光投放到新型时评的发轫地——广州。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各类媒体高歌猛进开发言论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各主要报纸更是不约而同地聚焦时评,先后创办或充实各自报纸的时评版面,观点竞争成为广州报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一、时评在广州报纸异军突起

时评是时事评论的略称,是以议论时事为内容的评论。1898年创刊的《清议报》开设“国闻短评”专栏,把评论之笔引向时事,为时事评论的出现打下基础。1904年创刊的《时报》首创“时评”专栏,注意评论与新闻相配合。这类紧密配合时事的短小评论,挣脱了旧式论说设疑解惑、坐而论道的议论模式,受到新闻界的广泛重视,辛亥革命前后曾风行一时。其后,在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的第二次时评热又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及至2000年前后,更是出现了波澜壮阔的第三次时评热潮,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

拉开当前时评热潮序幕的,是《中国青年报》。该报较早认识到,报纸读者不仅需要好的、多的、真实的、全面的新闻报道,还需要及时的、深刻的、情真意切的评论;而且,报纸读者已经不是单向度的纯粹接受者,他们也渴望参与,他们对报纸上登的新闻,甚至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有话要说。因此,《中国青年报》于1998年11月在“冰点新闻”版上推出一个全新的评论专栏——“冰点时评”,对新闻事件作出清晰的理性判断,并且融入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每周见报三次。在此基础上,《中国青年报》又在1999年11月推出“青年话题”专版,刊发不同观点的时事评论,发扬光大“冰点时评”的理念,因为该报深深地认识到,“思想进步可能就孕育在‘不同’之中,而相同只能让我们停留在原地”。(《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1日《青年话题》发刊词)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出手不凡,深受读者欢迎,于200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其文章被频繁转载于各大媒体,在读者中有良好的口碑。不过,让时评在我国报纸上四处开花的,却要推《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开风气之先,在全国首辟时评版,从而引爆全国尤其是广州报纸的时评热潮。2002年7月,素以言论见长并已有“百姓茶坊”(后改为“众论”)、“视点”专版的《南方周末》又在头版增设“方舟评论”专栏;2002年8月,《南方日报》全新改版,推出“观点”专版,每周三次出版,并一度同时在头版开设“时评”专栏;2002年9月,《羊城晚报》推出每周星期一出版的“七日时评”版;2003年初,《广州日报》新辟“今日时评”、“都市早茶”,将时评专栏化;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增辟“来论版”,将时评版由一个版增加到两个版;2003年9月,《羊城晚报》将原来的“七日时评”改为“时评”,版位前移,并将原来的半版改为整版。这样,以提供各具特色的时评作为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已在广州报业中蔚然成风。

二、广州报纸时评的特色

较之全国其他各报的时评,广州报纸的时评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时评形态的版面化和独立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报纸评论通常只是以专栏的形式存在,与新闻共处一版,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今日谈”,《光明日报》的“大家谈”,《文汇报》的“虚实谈”,《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等,都是如此。《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虽然首开言论专版化之先河,但并未引发北京报纸的普遍尝试,一段时间内还不免显得寂寞。广州报纸这两年勃然而兴的时评,尽管有的还是以专栏的形式出现,但大多单独成版,独立于新闻版面。时评由专栏发展到专版,这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长期以来,我国报纸的版面都是新闻与言论混合编排,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充分体现报社立场、强化舆论导向,却难以充分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宣传的艺术性。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广州报纸将时评版独立编排,将新闻与言论区别开来,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宣传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凸现了报纸的言论空间,提升了言论在报纸中的地位。

其次是时评经营的规模化。从单张报纸看,时评经营的规模化是通过其充分的版面空间和定期出版来体现的。在这方面,《南方都市报》是一个典型代表,一开始就天天出版,连续不断,到2003年4月2日后更将时评扩充为两个版,由“社评”及对页的“来论”组成,其规模化经营显而易见。当然,《南方都市报》的这种版面安排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因为这种“社论版对页”的形式是西方大报用来安排社论、来信和评论的通用做法。从广州报纸整体看,处于竞争态势的各主要报纸都纷纷创办或刷新自己的时评版,这就使广州报纸的时评在整体上也达到了规模化的水准。应当说,在我国,还没有哪个城市的报纸像广州报纸这样你追我赶地创办时评版。所以,广州报纸时评经营的规模化,不仅是单张报纸的,而且是整个报业的。(www.xing528.com)

其次是言论空间的多元化。直观地看,这种多元化首先体现在时评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比如2003年12月3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上出现的作者,分别来自海南、深圳、江苏、北京、湖北、武汉、河北以及广西,职业构成则有学者、职员、公务员、媒体从业者及在读博士。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多元化实质性地体现为宽容、民主的言论生态。从栏目设置来看,《广州日报》有“多棱镜”、“观点对对碰”,《南方日报》有“你说我说”,《羊城晚报》和《南方都市报》有“观点碰撞”,《南方周末》有“众议”。2003年8月31日《广州日报》的“多棱镜”,就“七名省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广东省率先废除劳教制度”的建言展开“劳动教养是否已经不合时宜”的讨论,集纳了乐观(从“符合法制精神”和“实际效果更佳”两方面论证改革劳教制度有利社会治安)、谨慎(认为简单废除劳教制度将出现法律盲区)以及独辟蹊径的“第三只眼”(从《立法法》的角度来论证广东省无权废除劳教制度)等多种观点。这种“不追求一锤定音”、“不谋求话语霸权”、兼容并蓄的评论方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只要言之成理,各种思想都可以发出声音,从而提供读者“判断的方式和方法”、“探索认知的角度和维度”,而这正是公民议政的有效保障。

此外,秉承广州报业一贯的大胆泼辣,各报的时评观点犀利,视角独到,影响深广。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在广东暴发,2月11日权威信息正式发布。2月12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评《危机应对机制必须与时俱进》,提出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及早让公众了解疫情,从而有效化解公众恐慌,不仅评论及时,而且发聋振聩。2月15日,《广州日报》的“今日时评”《百姓知情,天下太平》针对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不对称的现实问题,对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并发布信息从而平息公众恐慌的经验进行评论,提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赢得了人们的称道。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孙志刚案”,并在当天推出社评《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针对“孙志刚该不该被收容”以及“即使孙志刚属于收容对象,谁有权力对他实施暴力”进行追问,影响之大,堪称空前。

三、广州报纸时评热潮的成因

如前所说,在当前的时评热中,首先扛起“时评”大旗的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但广州报纸后来居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州报纸时评热潮。何以如此,值得认真思考。

从总体上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完善,我们的社会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公共言说空间越来越大,这就为时评的勃兴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而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潮,人们不仅需要大量及时有效的信息,而且需要对信息的深入解读、阐释、分析和评论。加上近年来随着新闻采集和传输方式的现代化以及互联网的推广普及,人们面临洪水般涌来的海量信息,亟须对信息加以理性的梳理、导航,阐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的传媒竞争已然进入“观点竞争”的时代。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胜出,新颖、独到、尖锐的观点遂成为各媒体新的诉求。这也是广州报纸时评热潮形成的一般背景。

叩问广州报纸时评热潮为何产生,除了注意到上述一般背景之外,不能不注意到广州报业的激烈竞争。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开放气息的城市之一。作为华南地区当仁不让的中心城市,其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正日益提高。长期处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广州报业,最早迈出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广州报业市场经过十多年的纷争和整合,呈现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三足鼎立、诸侯争霸的态势。由于办报的方针及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不尽相同,三家报业集团各主要报纸都有各自的读者群体。为了稳定发行量、吸引更多读者,三方的优势报纸都在不断增版、更新版面设计、扩大信息量及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创新力、公信力和影响力。随着“观点竞争”时代的到来,谁都不敢掉以轻心,结果自然是时评不限于一花独放,而是在多家报纸同时勃兴,体现出“群发优势”:各报的时评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南方日报》突出时政性话题,大方沉稳;《南方周末》强调人文关怀,让人沉思;《南方都市报》关注当前问题,犀利泼辣;《羊城晚报》关注民生,亲民色彩浓郁。

如果仅仅说激烈的报业竞争催生了广州报纸时评的蓬勃兴盛,显失客观,因为北京、成都等地的报业竞争同样激烈,却并未出现广州报纸这样的时评热潮。看来,广州报纸时评热潮的产生还得归因于广州报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思想解放、锐意革新。在这里,锐意市场化改革,要让“党和群众都喜欢”的《广州日报》成为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南方周末》从一份三流小报拓展到一份全国性综合主流周报,并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以“精神缘”纽带团结读者的严肃报纸;一份“绝不学习《新民晚报》的小鼻子小眼,绝不做第401家《新闻晚报》”的《南方都市报》,正在成为中国都市报的完美范本。各报在新闻采编和策划方面体现出来的创新更是不一而足:80年代的《羊城晚报》首创用体育新闻作头版头条的先例;90年代的《南方日报》成为中国首家在头版头条作批评报道的党报;香港回归新世纪来临的当日,《广州日报》分别推出创纪录的97版和200版,一时洛阳纸贵。显然,广州报纸“时评现象”中所体现出来的大胆、创新,正是与广州报业思想解放、锐意革新这种传统一脉相承的。惟其如此,尽管广州报纸的时评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州报纸的时评将如同其新闻报道一样,不断创新,不断成长,迈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原载《传媒》2004年第5期,与研究生谭梦玲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