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及效果分析

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及效果分析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最多是气体碳氮共渗。氮碳共渗工艺也有气体、液体和固体氮碳共渗工艺。使用最多的是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尤其是以尿素、甲酰胺、三乙醇胺为渗剂的气体氮碳共渗为多。将工件置于密封的炉内通入气源进行处理,对冲裁模处理温度为530~540℃,时间为1.3~3.5h,氮碳共渗后出炉空冷,模具硬度为65~68HRC,比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后的硬度提高4~5HRC。

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及效果分析

1.碳氮共渗

碳氮共渗是在渗碳和渗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它是将原子和氮原子同时渗入钢件表面的过程。由于早期的碳氮共渗是在含氰化物的盐浴中进行的,所以俗称“氰化”。碳氮共渗与渗碳相比,其处理温度低,渗后可直接淬火,工艺简单,晶粒不易长大、变形开裂倾向小,能源消耗少,渗层的耐疲劳性、耐磨性和耐回火性好;与渗氮相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对材料适用广。

碳氮共渗兼有渗碳和渗氮的优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渗层性能好 碳氮共渗与渗碳相比,碳氮共渗层的硬度与渗碳层的硬度差不多,但其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都比渗碳层高。碳氮共渗层一般比渗氮层厚,并且在一定温度下不形成化合物白层,故其比渗氮层抗压强度高,而脆性较低。

(2)渗入速度快 在碳氮共渗的情况下,碳氮原子互相促进渗入过程,在相同温度下,碳氮共渗速度比渗碳和渗氮都快,仅是渗氮时间的1/3~1/4。

(3)模具变形小 碳氮共渗温度一般低于渗碳温度,又没有马氏体奥氏体的组织转变,所以变形较小。

根据共渗介质的不同,碳氮共渗可以分为气体碳氮共渗、液体碳氮共渗和固体碳氮共渗。

固体碳氮共渗与固体渗碳相似,所不同的是渗剂中加入了含氮物质。液体碳氮共渗是将模具等放入含有氰化物盐的盐浴中加热,虽然其时间短,效果好,但毒性大,应用较少。虽然采用无毒盐的液体碳氮共渗,其原料无毒,但反应产物仍然含有氰化物,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对人体有害,也不宜采用。应用最多是气体碳氮共渗。

气体碳氮共渗的共渗介质有三类:一是渗碳气加氨气,渗碳气可以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等;二是液体渗碳剂加氨气,液体渗碳剂有煤油、苯等;三是含碳和氮的有机化合物液体,如三乙醇胺尿素甲醇溶液加丙酮等。三乙醇胺是一种活性较强、无毒的共渗剂,但其粘度大,流动性差,可采用酒精按1∶1稀释后使用。

2.真空碳氮共渗

由于氮的渗入使钢的临界相变点Ac1Ac3下移,可以适当降低淬火温度,提供了进一步减少淬火变形的可能。氮的渗入还使淬透性增加,所以除合金钢外,碳素钢也可以实施碳氮共渗及油淬处理,从而提高硬度和表面耐磨性。

1)该技术使用的渗剂有:①氨气+煤油;②吸热式气氛+富化气+氨气;③氮基气氛+甲醇+丙烷+氨气等。

2)共渗机理:无论哪种渗剂中都有含氧介质,C、N同时渗入金属,金属表面的化学反应、C和N向金属内部的扩散是平衡式,从共渗结果看,渗层组织有晶界氧化层。

3)预抽真空式碳氮共渗技术:从C、N来源和使用渗剂方法来看,共渗机理、结果和气体碳氮共渗是一样的,渗剂中仍有含氧介质。渗层组织中仍有表面晶界氧化层,并无法杜绝。不过此法由于使用了真空排气和密封技术,不仅工艺过程缩短,效率提高,渗剂使用量略有减少,而且晶界氧化层深度也有所减轻。

真空炉中通入丙烷、氨气的新技术来提高合金钢和碳素钢的表面硬度,借助真空中工艺过程的控制来影响金属表层碳、氮浓度及渗层的深度。该技术特征:在真空炉内,工件被加热至渗碳温度,通入渗碳气体进行渗碳、扩散,然后降低温度,再向真空状态的炉内通入渗氮气体,进行渗氮。碳钢或表面硬化钢用这种新技术都可以得到要求的表面硬度、层深和韧性。

3.真空碳氮共渗的特点

在真空(低压)碳氮共渗的渗剂(碳氢化合物+氨气)中没有含氧介质,金属表面的化学反应是在100~3000Pa的真空状态下单向的分解反应,在碳氮共渗过程中,一旦停止气源供应,表层的C继续向金属内部扩散,呈现非平衡态;而N则从金属表面溢出,呈现平衡态,或者说此时已渗入金属的N同时向金属内部和表面两个方向扩散,这些特点对工艺有重要影响。真空碳氮共渗除保留气体碳氮共渗特点外,渗剂气体中无含氧介质,渗层组织中可以杜绝晶界氧化层,共渗压力低,使用的渗剂气体量少,废气排放量也大幅度减少。

典型举例:乙炔真空渗碳的应用,使真空渗碳生产中炭黑明显减少,维修周期拉长,装炉量增大,生产效率提高。与气体碳氮共渗相比,真空碳氮共渗完全无氧的介入,渗层组织无晶界氧化层,适用于普通碳素钢、合金钢、粉末冶金件,热处理变形比渗碳小,精度高。真空碳氮共渗新技术需要的渗剂气体少、废气的排放也大幅度地降低,既节约气体、又清洁环保,有望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4.氮碳共渗

氮碳共渗工艺是在液体渗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氮碳共渗是在含氮化物的盐浴中进行的。由于处理温度低,一般为500~600℃,过程以渗氮为主,渗碳为辅,所以又称为软氮化。(www.xing528.com)

氮碳共渗工艺的优点:

1)氮碳共渗层硬度高,碳钢氮碳共渗处理后渗层硬度可达570~680HV,模具钢、高速钢、渗氮钢共渗后硬度可达850~1200HV;渗层脆性低,有优良的耐磨性、耐疲劳性、抗咬合性、热稳定性和耐蚀性。

2)工艺温度低,且可不淬火,工件变形小。

3)处理时间短,经济性好。

4)设备简单,工艺易掌握。

存在的问题是:渗层浅,承受重载荷零件不宜采用。

氮碳共渗工艺也有气体、液体和固体氮碳共渗工艺。使用最多的是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尤其是以尿素、甲酰胺、三乙醇胺为渗剂的气体氮碳共渗为多。目前国内外采用比较多的是低温气体氮碳共渗。

固体氮碳共渗工艺较少应用。早期使用的液体氮碳共渗主要是在氰盐和氰酸盐溶液中进行。由于氰盐剧毒,公害严重,后来随着研究出许多新的渗剂,它就慢慢地被其他渗剂代替了。

气体氮碳共渗使用较广,其气源为CO2+NH3,CO2与NH3的体积比为0.05∶1。将工件置于密封的炉内通入气源进行处理,对冲裁模处理温度为530~540℃,时间为1.3~3.5h,氮碳共渗后出炉空冷,模具硬度为65~68HRC,比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后的硬度提高4~5HRC。

典型举例1:球墨铸铁拉深凹模的氮碳共渗

球墨铸铁具有良好的润滑及减摩作用,氮碳共渗后,氮与铁结合生成氮铁化合物,表面形成硬度高的白亮层,而球墨则不与氮作用仍露于表面。氮化层具有良好的抗粘着磨损能力,因此选用球墨铸铁作模具材料,并氮碳共渗处理,可大大减少粘着磨损。

热处理工艺如下:

(1)正火 经(900±10)℃保温后出炉空冷,(560±10)℃高温回火,处理后硬度为240~300HBW,此工艺为氮碳共渗作组织准备。

(2)氮碳共渗 700℃加热保温4h,通入氨气量为600~700L/h,酒精70~75滴/min,炉内压力500~800Pa,氮碳共渗处理后,将模具从炉中取出放入盐水中急冷,提高基体硬度,并在氮化层附近获得铁氮系马氏体,可进一步提高模具寿命。

(3)回火 在200℃回火1h以上。

经上述工艺处理后,氮化层深度为0.05mm左右,硬度为760~850HV。

典型举例2:0406柴油过滤壳体二次拉深凹模,被拉深件的材料为厚度1.2mm的08冷轧钢板,由ϕ66mm×51mm,拉深到ϕ50mm×76mm,模具采用QT600-3球墨铸铁,加工工艺过程是:铸造→正火+高温回火→机械加工→氮碳共渗+盐水急冷→低温回火。经上述工艺加工后,凹模单次寿命为3100~3900件,总寿命>10000件。原采用Cr12淬火+低温回火(或镀铬),单次寿命仅有200~300件;采用GW50钢结硬质合金淬火+低温回火,单次寿命为600件,总寿命857件,以内孔严重粘模而失效。

典型举例3:灯壳凹模及压边圈,被拉深件材料为厚度1.0mm的08冷轧钢板,将圆片料一次拉深完成,模具选用CrWMn制造,寿命较低,后改用球墨铸铁氮碳共渗处理的凹模后,单次寿命达3000件左右,总寿命达到33600件以上。

凹模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寿命明显降低,可用细砂布将凹模打光,重新氮碳共渗后继续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