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装甲车辆发展的历史回顾

装甲车辆发展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装甲车辆作为战争机器的钢牙铁齿,经历了历次战争的烽火磨砺,至今仍然是各国陆军的主力作战兵器。装甲车辆促进了现代战争由徒步步兵向工业时代摩托化、机械化作战的演变,并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际,为今后陆军主战装备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平台。第一个装甲车师。当时,各国利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轮式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

装甲车辆发展的历史回顾

装甲车辆作为战争机器的钢牙铁齿,经历了历次战争的烽火磨砺,至今仍然是各国陆军的主力作战兵器。装甲车辆促进了现代战争由徒步步兵工业时代摩托化、机械化作战的演变,并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际,为今后陆军主战装备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平台。

1.萌芽

车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人类第一次克服了距离上的障碍和运力上的极限。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战车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个鼎盛时期是明代。在明代,为了对付来去迅猛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以及适应大量使用火器的需要,研制出了各种战车,希望用战车这一“有足之城”,发挥火器的效用,抵御北方骑兵的入侵,如图6.2所示。

1800年,英国人将机枪装到三轮车上,并加上防弹板,制成了“机动火力车”,成为装甲车诞生的前奏。内燃机、充气轮胎、弹簧悬架等技术的发明,成为汽车出现的技术基础。汽车是人类现代文明史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使现代社会进入了“汽车时代”,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生活方式,也使战争进入了机械化战争的新时代。汽车为机枪和火炮提供了武器平台,将武器和装甲装到机动车上,便制成了最初的装甲车。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将“马克沁”机枪装到四轮机动车上,并加上防盾,制成了最初的机动火力车。

图6.2 “有足之城”

2.艰难诞生

1902年,在伦敦水晶宫,西姆斯展出了经过改进的更加结实的车辆——具有船形装甲壳体的“战斗机动车”,其成为世界上装甲车的先驱。1903年,奥地利人研制成功的“戴姆勒”装甲车,全重约3 t,有半球形机枪塔,可以360°旋转,装1挺机枪,动力装置为戴姆勒4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30马力,装甲板的厚度为3 mm,机枪塔部分为4 mm,最大速度达到40 km/h。20世纪初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装甲车,已经具有火力、机动性、防护能力这三大能力,成为装甲车辆出现的先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支援空军在法国的作战行动,英国组建了世界上的

①1马力=735.499 W。第一个装甲车师。当时,各国利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轮式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纵深梯次配置的坚固阵地,机枪与铁丝网障碍物、堑壕等防御工事相结合,使防御阵地变得异常坚固,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性、防护能力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发现民用拖拉机的履带推进系统表现出很强的越野特性,建议在拖拉机上装备火炮或机枪。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结合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并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装甲厚度为6 mm,配有1挺7.7 mm“马克西姆”机枪和几挺7.7 mm“刘易斯”机枪。1916年生产的“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如图6.3所示。1916年9月15日凌晨,“马克”Ⅰ型坦克投入索姆河战役,其作为历史上首次参战的坦克而被载入史册。“马克”Ⅰ型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了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原有的样式。曾经的骑兵、步兵被披着坚硬铠甲的“铁甲怪兽”取代;人数上的优势在呼啸的坦克群面前瞬间消逝。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的使命主要是克服堑壕铁丝网障碍物、引导步兵冲击、消灭敌人的步兵、摧毁机枪掩体和土木质发射点,而不是与敌人的坦克相对抗,因此坦克配备的主要武器是机枪和短炮管榴弹炮。随着坦克的诞生,火力、防护性和越野性都比较弱的轮式装甲车辆失去了在战场上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地位,于是它转向其他用途发展,如装甲输送车、装甲指挥车、装甲侦察车等。(www.xing528.com)

图6.3 “马克”Ⅰ型坦克

3.称雄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各国都忙于修复战争带来的创伤、振兴经济,再加上受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武器装备的研制进度明显放慢。然而,军方有识之士却认为,坦克作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武器装备,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这期间,是坦克发展史上的轻型坦克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2万余辆。其中,苏联已成为第一坦克大国,拥有坦克15 000余辆,德国跃居第二坦克大国,拥有坦克3 500辆,原来的老牌坦克王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坦克的势头已经减弱,分别拥有坦克1 150辆和2 200辆。此时的美国陆军由于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强大突击作用,因而没有引起重视,只有470辆轻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始终对称霸欧洲虎视眈眈的德国加紧生产装甲车辆,进行战争准备,频频研制出新车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装甲车辆技术的迅速发展,装甲车辆的性能得到全面提高,结构形式趋于成熟,并逐步摆脱了从属于步兵和骑兵的观念,开始重视综合性能的提高,使其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形成坦克对坦克的“肉搏战”。由于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地面作战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巨大的威力无人可敌,因而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同时,也造就了如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美国的巴顿,苏联的朱可夫,法国的勒克莱尔等一批以运用装甲兵著称的名将。闪电战是坦克战最辉煌的表现。

4.威风不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装甲输送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输送车的数量看作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在欧洲,德国、英国和法国陆军一直非常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他们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卡车简单改造装甲车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制造了一系列全新车型。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发展主战坦克的同时,一些国家从现代条件下协同作战(尤其是从核条件下加强步兵与坦克的协同作战)出发,研制了步兵战车。将坦克和步兵战车混合编组后,坦克的高速冲击和纵深追击可以得到步兵的协同和支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都积极发展新式武器装备。在各国陆军由摩托化向装甲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中,坦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经历了不断改进和更新换代的演变过程,“陆战之王”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次飞跃,以主战坦克为标志的现代坦克出现在世人面前。主战坦克集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的任务于一身,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达到或超过了重型坦克,并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强的特点,从而成为各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常规威慑力量。

现代坦克广泛采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火力控制、通信和装甲防护性能较之早期的坦克都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它们如虎添翼,对传统的作战样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海湾战争和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M1A1、M1A2和英军的“挑战者”主战坦克凭借技术优势和空中支持,纵横战场,攻城拔寨,对战争的最后结局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坦克仍然是未来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兵器,许多国家正依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21世纪初使用的新型主战坦克。坦克的总体结构可能有突破性的变化,出现如外置火炮式、无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径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火控系统将更加先进、完善;动力传动装置的功率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种主动与被动防护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以及战场信息自动管理技术,将逐步在坦克上推广应用。各国在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视减轻坦克质量、减小形体尺寸、控制费用增长。可以预料,新型主战坦克的摧毁力、生存力和适应性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坦克未来的发展方向。

坦克装甲车辆家族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现代战争已演变为不同技术装备之间的对抗,一些国家针对现代作战特点,又研制出一些新型的坦克装甲车辆,突出各种车辆特点或功能。例如:利用新概念火炮(电热化学炮、电磁炮等)和新概念弹药(电磁脉冲弹等)提高坦克装甲车辆的火力;利用新概念防护系统(电磁装甲、主动防护系统、立体综合防护系统等)提高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能力;利用新概念驱动方式(全电驱动、全电传动等)提高坦克装甲车辆的机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