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挖掘信息价值的重要途径

利用:挖掘信息价值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政府作为信息化的倡导者和管理者,无疑也成为了数据的最大生产者和拥有者。中国政府的数据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1)“两网”“两网”是指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政府数据资源。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府数据资源。据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以gov.cn为结尾的域名为56 938个,100%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政府、99.1%的地市及85%以上的县(区)政府都已建设了政府网站。

利用:挖掘信息价值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作为信息化的倡导者和管理者,无疑也成为了数据的最大生产者和拥有者。通过多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其中,大多数来自履行管理国家事务、开展政府业务工作及管理各项公共事务过程中,所积累的政府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数据。中国政府的数据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两网”

“两网”是指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基本建成,电子政务内网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部署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中。2015年,全国初步建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横向上接入188个中央单位和14.4万个地方单位,纵向上基本覆盖了中央到县的各级政府,为47个全国性业务系统和5 000余项地方业务系统提供有效支撑。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全国统一的国家数据共享交互平台基本建成,超过100个部门,涉及13个行业领域的跨部门共享交换业务已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6]

2)“一站”

“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由国务院办公厅主办,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负责运行维护。中国政府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渠道,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接受公众监督、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网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中国政府网现开通“国务院、总理、新闻、政策、互动、服务、数据、国情”等栏目,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政策文件,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会议、考察、出访活动等政务信息,同时面向社会提供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中国政府网于2005年10月1日试开通,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7]

3)“四库”等数据库

“四库”是指:人口库,包括公民二代身份证;法人单位库,包括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政府数据资源。“四库”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绝大多数中央部委的核心业务都有数据库支撑。金融税收、质检、社保、教育关键领域先后建成一批数据库,并开始将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应用。[14](www.xing528.com)

4)“十二金”工程

“十二金”是面向政府办公业务建立的12个重点信息应用系统,这12个重点业务系统又可以分为三类: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的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等5个业务系统;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5个业务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府数据资源。

5)政府部门业务数据

随着电子政务的稳步推进,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得到高效发展,特别是海关税务国土等有金字工程支持的重点领域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更是接近或达到100%,为各部委日常业务数据的产生和积累创造良好条件,形成政府数据资源。

另外,地方政府根据中央部署,并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自身政务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搭建平台,进行数据资源储备,纷纷建立各自的数据中心,到地方县一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府网站。据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以gov.cn为结尾的域名为56 938个,100%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政府、99.1%的地市及85%以上的县(区)政府都已建设了政府网站。地方政府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及APP客户端和手机网站,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化,收集和产生了社会治理和部门业务方面的数据,形成了地方政府数据资源。如江苏省通过“一网三库一平台”的建设模式归集、交换和共享全省数据,逐步实现与中央和外省市信用信息的互联网共享;还有贵州省建设的“云上贵州”平台,是第一个实现省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整合和互通共享的政务云服务平台。[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