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绸缎业面临外销壁垒与洋绸竞争的挑战

传统绸缎业面临外销壁垒与洋绸竞争的挑战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70年代以后,尽管蚕丝的国内外市场依然看好,但传统绸缎业却同时遭遇了外销出口的关税壁垒和国内市场洋绸的倾销竞争,逐渐走上了衰落之路。[16]杭州的绸业、南京的缎业与苏州类似,以城市机坊为主。西方用动力织机织造的新式绸缎输入中国后,被称为“洋绸”,而传统丝织品则因采用土丝以及在手工织机上织造而被称为“土绸”。

传统绸缎业面临外销壁垒与洋绸竞争的挑战

我国传统丝绸产品在世界上出类拔萃,在技术上更达到手工织造的顶峰。千余年来,江浙地区为丝绸生产重心,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产品不仅畅销全国,也销往外洋诸多地区。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国门开放,以浙江湖州南浔出产的辑里丝为代表,中国土丝在国际市场旺销,刺激了蚕丝生产的大发展。太平军占领江南地区时,蚕丝外销一时断绝,但又促成了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其他地区蚕丝业的崛起。19世纪70年代以后,尽管蚕丝的国内外市场依然看好,但传统绸缎业却同时遭遇了外销出口的关税壁垒和国内市场洋绸的倾销竞争,逐渐走上了衰落之路。

我国传统丝绸生产技术至明清时期已极为成熟,《天工开物》的“乃服”篇对此有详细记载。书中不仅记载了择茧、造绵、治丝等缫丝工艺,以及调丝、纬络、经具、过糊、边维、经数、结花本、穿经、熟练等经纬线准备工艺(图1-5),而且也详述了当时常用的两种织机。一种是织素绸的腰机,也就是织造一般素绸的小机,结构较简单,“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调,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12]。另一种是织提花绸的花机,构造十分复杂,“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13](图1-6)。这些机械至清末基本无大的改进,在成书于晚清的《蚕桑萃编》中,作者卫杰对花素缎机、浣花缎机、巴缎机、织宁绸的平机与缎机等织机结构,做了详尽的阐述,并将机上各物的形制和功能一一做了分解说明。从中可以看到,近代丝绸织造技术与明代一脉相承,其复杂与精巧的程度,已经达到手工生产技术的极致,无须改进也无法再改进了。只是因为各地区所织品种的不同,而在结构上有一些区别。

图1-5 《天工开物》之纬络

图1-6 《天工开物》之大花楼提花机

在近代染织工厂诞生前,普通丝织物由农村家庭作业提供,而较复杂的提花丝织物大部分由作坊生产,这些作坊称为“机坊”或“机房”,多存在于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城市中。(www.xing528.com)

农村家庭作业以浙江湖州、桐乡绍兴等地的农村为例,如湖州,“除了出产上等生丝以外,还织造两种绉绸,一名湖绉,有花有素,以湖丝织成后再加以煮染;一名棉绸,为一种特殊绸料,外表像棉布,是用废丝织成的,织成后,和湖绉一样,要加以煮染……湖州附近一带,像苏州那样靠织绸为生的人很少。周围二十里以内的乡下人,多少都会织绸,但是他们只是在没有什么重要农事,如饲蚕、锄地、种稻、割谷等工作时才从事织绸。”[14]其中,花湖绉的织造比较复杂,需要二人工作,机主除自己与家人上机外,还常要雇人来织,并付给工资。其他简单的丝织物由农户们在农忙之余织造生产,是典型的家庭副业。产品除自用外,均供应给当地绸庄销往他处。

作坊生产以苏州为例,“苏州之纱缎,为极有历史之丝织业。考苏缎肇始甚久,其始仅有素缎。距今百余年前,西塔子巷李宏兴、古市巷杭禄记等,始将出品加织花纹,并发明纱货,同时又制造百子被面、三元袖等,是为苏州纱缎业之滥觞。前清同治光绪年间,纱缎业营业兴盛,年销六百余万元,其销路远至俄国、高丽、缅甸、印度等处。……其营业最盛之时,共有木机九千余架之多,职工三万人,连同摔花、机具工、掉经等,男女赖以生活者约十余万人。机房以顺泰、福泰、洽裕成等为大。纱缎织造,全以木机……机成后再施以拣剔及卷筒,然后出售”[15]。苏州附近的盛泽镇,也是丝织业重镇,其生产与销售形式与湖州、绍兴相仿:“城内设有大绸庄收购乡下人织的绸缎,这些乡下人又买回他们织绸所需的生丝。一共约有八千台织绸机,几乎全部都在盛泽镇周围二十五华里以内。所产丝绸,大部分是轻量的,所有生丝再缫、牵经上机以及织绸全由妇女为之。”[16]

杭州的绸业、南京的缎业与苏州类似,以城市机坊为主。杭州丝织机坊原集中于两处,一处在东园巷,以先染后织的熟货织物为主,一处在艮山门外,以先织后染的生货织物为主。太平天国运动过后,机户们“聚集于下城一带,以其地区偏僻,房租低廉也。当时之绸,均系木机织造。工作者,为小资本之机户,乃一种家庭手工业[17],出品则供应绸庄。南京的缎业也集中在城区。据《白下琐言》记载,太平天国运动前,“惟织工,推吾乡为最,入贡之品出自汉府,民间所产皆在聚宝门内东西偏,业此者不下千数百家。故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翦绒则在孝陵卫,其盛与绸缎埒。交易之所在府署之西,地名绒庄,日中为市,负担而来者,踵相接也”[18]。产品的销路遍布大江南北。南京民间丝绸产品以宁绸和贡缎为最,均为熟货,“绸之类,曰宁、曰宫、曰亮。花缎之类,会典有锦缎、闪缎、装花、暗花、五丝之别。其经不同,民间曰头号、二号、三号、八丝、冒头。而以靴素为至美。……此外有线缎、摹本。……绸缎有西纱、实地、芝地、直纱……”[19]上海是近代机器丝织业的重镇,传统丝织业逊色于上述这些城市,但小型机坊也并不少见。19世纪末一份针对上海手工业的报告称:“作坊都是临街开着的。工匠们各在其本业作坊工作,过路人可以一览无余。制成的货品就在作坊或作坊隔壁零售。这里我们见到有……织窄带的,织宽巾的,……织锦缎的,织花缎的,以及织细纱罗的织匠,绣绸缎的绣工,弹棉花的以及用单锭手车纺纱的。……上海周围地区也出产一些蚕丝,所以城内有相当规模的丝织工业。”[20]

中国民间丝绸业,千百年来就以这种生产形式代代相传,这其中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也仅仅是萌芽而已。西方用动力织机织造的新式绸缎输入中国后,被称为“洋绸”,而传统丝织品则因采用土丝以及在手工织机上织造而被称为“土绸”。19世纪末以来,土绸受到进口洋绸以及动力织机的冲击,很多品种消失了。然而我国丝绸业的传统特别强大,直到新中国成立,用手工织造的丝织物仍然保持相当大的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