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英石之谜:传统制作工艺与原生态观赏

探寻英石之谜:传统制作工艺与原生态观赏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英德境内,这种石头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溶岩岩浆爆发形成时,埋藏于地下的起泡岩露出地面,受风吹日晒侵蚀。2006年5月,“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一块英石,不同人的审美看法不同,喜欢观赏收藏,觉得很有灵气,所以,英石要保持没有人工雕琢,一石成景、一石成物,保持那种原生态的观赏。

探寻英石之谜:传统制作工艺与原生态观赏

◎ 林超富

采 集:英德档案局

主持人:林先营

口 述:英德市政协副主席 林超富

录 制:英德市巨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郑忠楼

时 间:2018年10月25日

主持人:大家好,很荣幸请到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林超富,我们的富哥,跟我们一起说说有关英石的话题。欢迎富哥!

富哥:英石与英德的地貌、地质结构有关,是由此带领起来的一种特产。英石也叫英德石,是因为我们英德的地貌属喀斯特溶洞地貌。岭南地貌一般是丘陵地带,而我们这里是喀斯特溶岩地貌,是由云南、贵州、广西延伸到广东境内的怀集、连州、阳山进入英德,形成这样一个地貌带,这个地貌带就叫喀斯特溶岩地貌。在这个地貌带的尾部,就是英德。在英德境内,这种石头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溶岩岩浆爆发形成时,埋藏于地下的起泡岩露出地面,受风吹日晒侵蚀。当这种石头脱落为一块较小的石头,脱落在山上,经风吹日晒形成一石成景、一石成物,人们将此构件取出来把玩,这就成了艺术品,这就叫英石。为什么叫英石呢?因为这种石头开花,天然的就像一朵花一样,“英”就是开花的意思,所以叫开花的石头。对英石最早的记载是在宋代的《云林石谱》,最早提出叫英石,在此之前都叫石花、花岗石等等各种叫法。自《云林石谱》以后,这种石头慢慢就作为皇家贡品把玩,被人们传颂。尤其是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他到过现在英德境内的浛洸,当时叫浛洸县,任县尉,他对此奇峰异景形成的一石成景、一石成物,对这种石头很爱惜。在浛洸与阳山之间,这些地方的山峰、河流都有很多这种石头,他捡起来看,认为这种石头就是一个艺术品,他是搞书法艺术的,所以他就把玩。他最早对这种石头的审美观是“瘦、透、漏、皱”,所以在中国四大名石中,英石、太湖石、灵璧石就是以这种审美观“瘦、透、漏、皱”的英石为标准提出来的,在此之后,特别是在元、明、清以后,慢慢形成了英石作为四大名石之一。有两个四大名石的说法,一个是中国四大名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昆石,另一个是四大园林名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都包括英石。英石发展到现在,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对英石的推介方面。2005年,英德市被中国收藏协会授予“中国英石之乡”,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中国英石之乡”就是这样来的。还有就是在2006年3月,英德地方政府推介把英石的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划定在英石区域,申报成功了。2006年5月,“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又再次将“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英石的发展通过申报,取得了各种称号,英石就形成了一个产业,现在已成为英德文化品牌的一个亮点。

主持人:刚才林副主席介绍了有关英石发展历史的大概情况,下面再请富哥介绍一下英石的分类大概是怎样的。

富哥:英石的分类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从花纹方面来看,有小花英石、大花英石;从颜色来说,有各种颜色,以黑色为主,红色的、白色的英石也有,我们就叫它红英石、白英石,主要是黑色为多。同时,英石与灵璧石、太湖石有区别,有人喜欢把埋藏地下的挖出来,大块的园林石和小块的园林石,有的当地人(石农)就叫太湖石或假太湖石,其实不是假太湖石,是有点类似太湖石。地下挖出来的那种与太湖石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的每块英石上面都会有很多石脉,有花纹和白色的条纹,而太湖石往往是灰白色,灵璧石往往是纯黑色,而我们的英石各种颜色都有,都会有石脉或石筋。石脉在英石关键地方有两条白色的就叫云,山峰的云在飘动,这就是英石与其他石的区别。就英石来说,我们一般将大块的作为园林工艺用于砌园林假山,叫园林英石;小块的,形成一石成景、一石成峰、一石成物,又有比较明显的“瘦、透、漏、皱”这一类,又有它的石身景物,这些景象都有的,一般人们喜欢把小块的放在几案上,我们叫观赏石,即几案观赏石。还有一种分类,地下埋藏出土的叫阴类英石,太阳光直接照射、风吹日晒、山上形成脱落出来的这一类叫阳类英石,所以英石也分为阴类、阳类两类英石。从不同的分类、不同审美观、不同要求来进行的,并不是一系列地分类下去,有不同的讲述。

主持人:刚才富哥给我们介绍了英石的分类。从英石的用途来说,刚才你也说了一下,能不能更具体的给我们介绍一下英石的用途呢?

富哥:英石的用途很广,最早开发是在宋代,作为皇家园林的贡品。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清,我们到北京故宫看到那里的园林假山,也有不少是用英石砌上去的。据现在我们了解,真真正正的园林英石在故宫,大大小小有27件,而且在故宫、颐和园里面的主要园林都放了英石作山峰。英石在做园林景观时有个好处,一块英石竖起来就是一座山峰,所以在做园林时英石能够作为收峰,收得起,如果用鹅卵石、黄蜡石的话,山峰收不起来。鹅卵石、黄蜡石容易摆放,但是很难收峰、起峰。英石摆放不太好摆,但竖起来,一块、两块或三块放在一起,就是一座很美丽的山、一个景色,所以人们喜欢园林假山用英石来做,而且有些英石还可以做成叠山。叠山,叠起来做成的,一般在靠近池边的地方做,这就是园林英石的工艺。作为观赏性的英石,与玉石、其他石的硬度是不可比的,用手轻轻一弄就可能断了,但英石在观赏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一块石头摆在这里成了一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成了另一个山峰,不同人的审美观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变幻无穷。英石就有这个好处,它与玉石不同,一块玉石圆圆的,雕刻上什么东西,就是这个物像,谁看都认可。但一块英石,不同人的审美看法不同,喜欢观赏收藏,觉得很有灵气,所以,英石要保持没有人工雕琢,一石成景、一石成物,保持那种原生态的观赏。这样一来,就需要有审美观了。米芾提出“瘦、透、漏、皱”,苏东坡来到(经过)英德把玩石头,提出“丑、怪”,所以我们说很“丑”很“怪”,丑到极时佳为美。这样,英石就形成了“瘦、透、漏、皱、丑”,用这样的审美观去要求它,就是一种很好的美感了。有这种“瘦、透、漏、皱、怪”或“瘦、透、漏、皱、丑”,英石就能让一个文化人受启发,给一块英石起一个名,灵感来了就写一首诗,英石是写诗的最好素材。或者根据英石的变化题写书法,就像米芾写的书法,会跟着英石的形象,书法也受到启发。英石就是一幅画,一幅山水画画家也会对着它作画。英石可以成为作诗、作画、写书法的最好素材。

主持人:刚才富哥给我们介绍了英石的用途。接下来,请富哥介绍一下对英石的开发和保护。

富哥:英石的开采、保护开发方面。因为英德这样的地貌有5670平方公里,三分之二的地貌都是属于喀斯特地貌,英石的储存量是很大的,大部分的山脉都是石灰岩地貌,都可以从那里拣回一些脱落出来的开花的石头。在资源储存量方面,太湖石、灵璧石的资源已没有了,只能挖地下的石头,进行人工雕琢,再进行处理。但在英德,大量的山上你去一趟,随意走走,无意中,有石缘可以捡到一块可以开发的好石头,没石缘随便捡一块也有“漏、透”这样的美感。但无论怎样,英石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和保护,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也会枯谢。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开发。石农开采石头有不同的需求。早期是捡一些较小块的进行拼成盆景出口,后来发现很多园林更需要一块一块的,就开采大块的园林英石。大块的园林英石可重达几十吨、上百吨,在深山把它挖出来,再运出来。石农借助力学的技术,把它们很小心地运出来了,摆在到望埠公路两边长五十里的英石长廊。还有一些人喜欢到山上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把那些经过一千几百年风吹日晒的小块英石,一块一块扛出来,把它们作为观赏石,视为精品。一轮冲锋过后,第二轮的人就只能捡一些没那么好的,不断地开采。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用得力的措施进行引导,开发得比较滥,尤其像冬瓜铺那里,很多是地下挖出来的大石头。石农挖了一块后再挖第两块、第三块……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在英山,剥了一层挖出来,又一层挖下去,没有做系统的开发。这样,一是把资源破坏了,二是过分开发,就会引起山体水土流失。几十年改革开放,整个华南地区所有砌园林假山的,做园林的大部分住宅小区都会有用英石,这就提高了英石的知名度,也使英石文化形成一个产业。但是我们在开采石头时,没有一个相应的部门进行管理。从区域来说,整个英德区域都有大量的英石。从园林英石来看,望埠至沙口这些地方是比较多园林英石的,但是作为这个镇区又不可能全面来管理这个项目。从文化来说有文化局,从资源来说有国土局,但就是没有“英石局”。开个玩笑,没有“英石局”来做引导,这个特产资源开采的时候就乱了,所以我呼吁还是从资源、从文化、从各方面都要接入的部门有一个意识来解决问题。如从文化方面来说,你不包装,一块金奖玉石用两块纸皮包着也叫金奖玉石?没有包装嘛。从资源方面,过分开发也不行。到了现在,虽然我们还有大量的英石储存,但最终还是会枯竭的,所以我建议以后要制定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开发和利用。

主持人:刚才富哥给我们介绍了有关适度开发和保护的一些情况。接下来想跟富哥请教一下,英德市政府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举办英石文化节?

富哥:从政府开始打造英石,擦亮英石这个品牌,到今年已有九年了。最早是在2010年12月,举行首届中国(英德)英石文化节。为什么要举办英石文化节呢?目的是想让英石文化品牌擦亮,成为我们英德的一个名片。2010年10月举办第一届,2011年举办第二届,第一、二届举办的地点就是望埠的英石园。望埠的英石园有400亩的地方,市要求企业公司把英德的英石精品、观赏石精品,都能够在英石园里面收藏起来。为了推动英石园的建设,两届英石文化节都是在这里举办,轰动了,从此有了英石这个声誉,英石市场的价值就提高了。2012年英石文化节在英德城北的体育馆举办。为了推动连江口的浈阳峡风景区、浈阳坊小镇的建设,2013年、2014年就在连江口镇举办。2015年、2016年,结合红茶、旅游就改为叫英德红茶、英石旅游文化节。2010至2016年,连续七年举办英石文化节,政府花了大量的财力精力,目的也是推动英石产业,让它形成一个产业链发展。现在,在全国各地,尤其在华南地区,凡是砌园林假山、别墅要摆放英石的,都是英德人。很多石农都派人去摆一个石场卖石头,平时他就在各个地方,需要做园林假山大的小的工程都接,接到了工程都是把自己收藏的英石摆放在那里。在全国各地做园林这个行业的,大部分就是出自英德,尤其是出自望埠镇,这样就形成一个产业开发,也是我们英石文化节带来的这样一个效应。

主持人:政府就牵头组织了那么多届英石文化节。你自己感觉哪一届的亮点比较多?或者是说给你印象比较深的哪一届?

富哥:历届里面,亮点比较多的是2013年。2013年是在连江口镇举办,前面举办了几年,玩英石的专家、玩家对2013年在连江口镇举办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因为连江口的山体英石不多,连江口的山体是喀斯特地貌和岭南地貌连合在一起的,英德地貌比较少,连江口当地出产的英石也比较少。这时候,石农和石友就有点不太乐意。但是当这一届举办完以后,他们发现,玩石头不是单单玩石头,玩石的时候要做到,这块石头能是收藏玩赏,同时也能延伸到各个行业,好像建筑的专家、收藏古董的专家、收藏文物的专家,上升到这一类的人也来参与。为什么呢?那一届把所有获奖的英石,如获金奖、银奖、铜奖和其他奖的英石都在那里摆放展示出来,全国各地的玩家都前来抢购,现场摆卖的英石基本上都卖完了。玩石头的那些石友,事后都很高兴,互相说这块石头卖了2万,那块石头卖了3万,那块石头卖了20万……其中有一个石友收藏家拿出银行卡对我说,富哥,我卖石头那么久,从来没有像这块石头能卖到18万的。这样,就掀起了全国各地的收藏家、鉴赏家等各方面的专家、企业家都来这里,通过连江口这一届来认识,提高英石的价值品位。所以,这一届给我印象最深。自从这一届以后,英石在我们奇石界里就开始很有声誉了。当然,之前我说了英石是四大名石,是以前的四大名石,现在玩石头的人不一定很了解。不了解的话,他看石头时,会像看其他石头一样,带着很光滑、石质很硬那一类观点来看英石。通过这届英石节之后,他们才认识到英石是原始、原生态的艺术品,就开始疯狂地收藏英石。所以,我对这一届英石节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主持人:我们不仅要做英石,还要做英石的精品,或者是精品的英石。那有没有具体的、好的意见或建议,就是怎么样进一步擦亮英石品牌,或者怎么样做强、做大?有没有一些意见或建议。

富哥:要擦亮英石品牌,就不要把焦点放在英石卖多少钱,资源卖完就没有了,卖了一块少一块。英石园的邓总经常和我说,我买石不卖石,种树不卖树,种菜不卖菜。我就想了很久:买了石头不卖石,你哪里来钱?怎么运作?原来邓总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英石园里那些石头,他全部收藏起来,还要花钱过千万。在形成英石园后,要以英石园为基础去打造成一个英石文化公园。那么,往高里说就是英石资源保护了,人们再来这里吃住游玩,就提升了,那也就是说,加入文化元素了,卖资源就不如卖文化。也就是说,要对英石进行文化包装,文化包装就是说跟文化结合起来,这个石头命一个好名,编好一个故事,找个诗人写一首诗。编好故事写好诗之后,再找一名著名的书法家为它写一幅书法,再请画家对这块石头画一幅画。石头起名后不要用手机随便拍照就算了,要找那些使用单反相机或摄影机的专业摄影师照张相。前几年我就有意引领英德市奇石协会探索这个问题,搞了这样一些活动。我觉得,继续坚持政府要重视往这方面发展,我们得英石就不是这样了,叫“七个一”。什么是七个一呢?一石,就是玩石头的人要有一块好的石头。起码像我这块一样,这是基础。有一块石头,往往很多人就会意识到,每块石头和人一样,不可能有第二块相同的,是独一无二的,像古董、文物一样的。所以就要搞一个身份证给这块石头,由评估公司对它进行一个评估,看看有多少钱的价值,再由评估公司给它发一个证。一个证,即“一石一证”,那么,搞文学创作的人给它命个名、编个故事,好像“江南四友”“鸣弦峰”等。为什么叫“鸣弦峰”?这块石头像鸣弦峰,南山有个鸣弦峰,舜帝南游到了南山,怎么样……把故事编出来,那就叫“一石一证一故事”,这就是“三个一”了。刚才我说的,这块石头虽然好,你还是要照一张好的照片,照张高清的、很有灵气的照片。用手机今天“咔嚓”,明天又“咔嚓”,随便照出来的效果是不行的。根据命名,根据石头的价值,照出一张好的照片,近距离地照,这就是“一石一证一故事一照”四个一了。命了名,有了故事,诗人灵感一来,作一首诗,就是“五个一”了。书法家、名家根据你这首诗,根据你的命名,根据你的故事,写出一幅书法,这书法就表裱起来,然后画家再根据这块石头画,创造性地画一幅画,一石一画嘛。

主持人:哦,一石一画,这就是“七个一”。(www.xing528.com)

富哥:对一块石头,假如你都拥有了这“七个一”,用一个好的箱子装着,一打开,哦,有一个证书。再一看,哦,有首诗,再看有张照片,有幅画,有幅书法,那就全部整齐了,比原来拥有一块石头,哪个更值钱呢?我这画,本身就是名画家的画,他的那幅画本身就值钱。所以,这样一来,我就觉得,真的把它提升了。有了资源,要再加上文化的包装,就是我刚才说的,卖资源不如卖文化。好像我这块石头——“奇峰鸣景”,一座山峰,给它命了名,再画幅画,我现在卖出去,和原本单是一块石头的那个价值就不同了。既然找到名画家画的画,他画的那幅画本身就值好几万块钱了,那你说我这块石头值不值钱呀?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引导人们和得到政府的支持。一块石头在某个活动中被评了金奖,卖给人家时,用纸皮、牛皮纸随便一包一扎,就交给人家,跟一块石头得了金奖,还附有很多证书,再加上美观的包装盒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就算是送人,将得到金奖的石头,用纸皮随便包起来跟用盒子送给人家,价值就不同了嘛。所以,我认为要提升英石,擦亮品牌,就要对它进行文化的包装,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相信你也会接受的。

主持人:对,你讲得确实很具体。接下来,请富哥说说有关英石的故事,我也知道你知道很多,能不能给我们也介绍一下英石的故事。

富哥:古代的、当今的都很多,这也需要我们挖掘和整理。如古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米芾拜石”。米芾拜石,按照史料记载是他在安徽任无为军的时候。钦差大臣下来,而米芾刚刚离开浛洸,心情不太好,也没有心情应对那钦差大臣。他走着走着了到了河边,看到了一块石头,跪下就拜:“兄弟呀,找到你了!”钦差大臣一发怒,要问罪。一块石头你都作为兄弟拜,还不把我当一回事!米芾知道得罪了上司,惹来了杀身之祸。那时候,古代人的衣袖是很宽的。他从衣袖里拿出一块小小的石头给钦差大臣看,并说,这是皇帝宋徽宗要我到南方任职,就是要找这个石头,这块石头是给皇上的,你带它回去吧。然后又拿出一块给钦差大臣,用石头解了围。作为钦差大臣,本来是对你印象不好的,要问罪的,现在变成一个好的故事记载下来了——“米芾拜石”。米芾拜石是有原因的。他不是在第一次看块石头就拜的。他在英德浛洸任职的时候,凡是见到好的石头就收藏起来,放在自己的平房里面。找到一块好的石头,高兴起来就得意忘形,就喝酒。他喝一杯,再倒一杯给石头——兄弟呀,喝酒!喝着喝着,喝醉了就抱着石头睡觉。米芾请石头喝酒,抱着石头睡觉,这些故事现在在浛洸镇民间还流传着。他对石头很痴迷,历史上称他“石痴”“石癫”。米芾喜欢石头,喜欢英石,他是练书法的,所以他的书法也是跟着石头变化来练。米芾的书法,在年轻的时候是没那么好看的。到了晚年五六十岁的时候,他的书法有了很高的境界。我们现在说,米芾的书法,特别在我们南方,包括碧落洞、观音岩等那些石刻,都留下很多米芾的遗风,都受这个影响。米芾在浛洸镇任县尉的时候,那年才23岁,很年轻,是吧?你我23岁时在干什么?还在读书吧?就是这么回事了,他读书才刚刚出来,就以英石作为书法的描摹对象。受到英石“瘦、透、漏、皱”的影响,米芾书法的八面出气,实质上是不同角度、统一风格。我可以说,米芾的书法那么成功,他的启蒙老师就是英石。2010年11月中央电视台《寻宝》专栏走进英德拍摄。那时我负责接待专家。我就提出,请导演把“米芾拜石”放到节目里面,然而专家不太同意,导演也觉得不可能。我就把刚才讲的那个故事给他讲了一次,还专门强调,米芾一生中喜欢的石头,四大名石就有三大名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这个应该与英石有关的。米芾一生中只到过这三大名中英石的故乡,在浛洸工作过,还有米芾在英德留下的文化遗迹、文化元素,写了《尧山》那首诗(“信矣此山高,穹窿远朝市。署木结苍阴,飞泉落青翠。”),还写了《望夫岗》这首诗(“望夫冈上望,滩浅石粼粼。相思不相见,空作望中人。”),这“滩浅石粼粼”就是写露出的英石粼粼嘛。米芾又在英德的烟雨楼那里写了一首诗,写出美石的。“歧路分韶广”,也就是望着滃江和北江交汇的地方,这个交汇点是沟通广州和韶州。“城楼压郡东”,这个烟雨楼在浈阳城即浈阳郡的东边,很高。“妓歌星汉上”,就是指歌女唱歌的声音在空中回响。“客醉水云中”,就写出当时烟雨楼比岳阳楼更豪华,更有民间民俗气味。米芾还留下了“宝藏”“墨池”的真迹,后来就用碑刻刻在当时浛洸的司前路后人建的一个米公馆内。后来米公馆被毁,清代的县令杨柱臣,也是米芾老家的人,把那块碑移到了现在的市(县)第一小学内。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在搞设计时把它作为建筑材料,不知去向了。但是,这“宝藏”“墨池”的拓片,我们在米南宫博物馆找到了。还在故宫里面找到了“宝藏”“墨池”,现在把他那真迹字体也找到了。这就是说明了米芾拜石,提出了“瘦、皱、漏、透”,还有他的书法风格。经这样一讲,央视的孙导同意了我的看法。那怎么来切入米芾拜石呢?你说米芾拜石,拜英德的石,要怎么讲?我就告诉他,请节目主持人嘉明在英石园那里找块石头,告诉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这是英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说明这里,是米芾当年拜过的一种石头,就这样来讲。结果,孙导就按照我意思,米芾拜过的一种石头,不是米芾拜石拜过的那块。米芾不只是一次拜石,见到石头抱着睡觉,找石头喝酒,称兄道弟的。结果那一年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英德的时候,最大收获就是让世界的电视观众、全国的电视观众都知道米芾拜石,拜过英石这种石头,到现在就变成了米芾拜石,拜的是英石。现在的画家画米芾拜石都会画英石。这个文化品牌,我们就拿回来了。从文化来说,先说先赢,现在谁也找不到他拜的是哪一块石头呀。米芾拜石,现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就是拜英石。这个文化品牌我们就拿回来了,这个就是你刚才问我的古代的故事和现代英石的融合。你说是不是很感动?是不是很有文化韵味?

主持人:确实是。

富哥:下面我要给你讲另外几个故事。在历史上,苏东坡为了一块英石,还要与皇亲国戚、驸马爷争那块石头,写了很多诗句。结果,最后还要通过皇帝老爷来去调节,这就是苏东坡与英石的故事。还有一个在历史上到过英德任知县的顾鼎城,为了一块石头不被人要走,他还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福建省惠安县县政府的纪委大楼里面,立了一块石头叫“立人石”,与廉政文化有关。这块石头也是英石。明代的张慎是福建惠安人,在英德任知县,劳心劳力,问民生疾苦。当时在望埠庵山有很多姓氏村落,大家为了一眼山泉水争斗。结果,张慎调解后,大家就同意用英石立了一块碑,言明:万世封禁。为什么呢?就为了村背后的一片树林,禁封万代,一万代都封住不准砍树。没有这些树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无法耕田。在古代英德,农耕是种水稻为主的。这块碑石在万历年间立的,现在还保留在那里。这个故事也是很感动人的。

张慎劳心劳力,最后病死在工作上,很感人。张慎的孙子叫张宇,又任这里的知县,也是劳心劳力地工作。爷孙两俩的故事都很让人感动。张慎还有一个儿子叫张岳。在明朝时候,严嵩是奸臣,要把海内八大臣即最正直的八个官员陷害,其中张岳就是一个。他陷害了七个之后,还有一个就是张岳,要看张岳有什么把柄可抓。张岳很清廉,任两广总督。张岳在晚年退居回老家的时候,广东的地方乡亲就想送钱给他,他不要,送值钱的东西给他,他也不要。人们想到,张岳因为父亲去世还没有尽孝,在官场上忙碌。在古代,一般尽孝是要回去守孝的, 他就由他的兄弟为他守孝。由于他在工作上太正直,得罪不少人。离开广东的时候,张岳为了不惊动地方百姓,就悄悄地离开。广东的父老乡亲知道他什么都不要,考虑到他父亲和他侄子都是在英德工作,就在英德找了一块英德的石头,把它雕刻成一个直立站着的一个人。这块石头重两三百斤,用木箱装好,在他上船的时候送给他。张岳又不要。后来才知道是把一个很平凡的石头雕刻成一个人。张岳很感动,父亲去世时没能回去守孝,所以见石如见人,既然是英德的石,好,那我带回去立在家乡的祠堂,教育后人做人要像石头一样正直站立和硬气。所以他就把这块石头搬回去了。在朝廷里面,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奸臣严嵩,说,张岳回老家肯定带有很多金银财宝,要好几个人扛那个箱子。船到泉州至惠安的码头时,马上派钦差大臣拿下,要人赃并获,就地正法。这样,钦差大臣来到,利用泉州知府派出地方士兵,把张岳的船围住,进行开箱,要人赃并获。谁知,打开箱子一看,只是一块石头。就问张岳,为什么要这块石头?这个石头只是一般,又不是什么宝。张岳就把情况说明。钦差大臣还是很正直,听后很感动,并把情况汇报给皇上。皇上听后就说,我都说了,张岳这个张家,上到祖宗几代,下至儿子都是清廉的。所以,皇帝就给他们家族赐“廉儒世家”,就是说这个家族成员从出生、读书、考试、当官,但他们都是清廉的,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我们到过张岳的老家,在“文革”的时候,张岳的墓毁掉了,但这块石头被老百姓保留了起来。“文革”之前,因为这块石头像站立的人,所以在惠安县有间学校叫做立人小学。那块石头保留下,来现在放在惠安县纪委大楼的旁边,在那里竖立起来。这就是我们英石的一个廉政故事,这也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另外,我们去杭州,杭州西湖有个奇石园,里面有块石头叫“皱云峰”,是英石,是明朝时候一个官员作为学生送给老师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后来就慢慢成了西湖边的一道风景线,叫做“皱云峰”。我们英石的故事从古到今都很多,很感动,我也觉得,如果有必要的时候,资金条件允许时,就要根据这方面进行收集,全国各地英石园林里面好的假山盆景、好的园林假山,好的美丽故事,把这些收集起来编成一本书,那英石就更加活灵活现了。我说英石故事就是我们英德的一个文化故事,玩英石还是从玩文化把握品味。因为石头是拿来看、拿来玩赏、拿来赋予文化,它与红茶是一对亲姐妹、一对恋人。红茶是拿来亲拿来喝的,石头是拿来摸拿来看的。两者都是很好的品牌。英德有这样的石山、石头,才有英德这个树、这样的茶。英石的故事,可以说是说不完、道不尽,很丰富的。以后我们再进行呼吁,民间多挖掘多整理。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个英德的石山这样一个大盆地,盆地里面是小盆地,每个乡镇就是一个盆地,北江、连江、翁江穿过这个盆地。这样的气候,这样的环境,就形成这样的文化。

主持人:关于英石的故事,刚才富哥给我们介绍了不少。接下来,你觉得有没有一些更加具体的意见,看看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开发和利用,或者是宣传推广。

富哥:我们刚才说举办了七届英石文化节,可以说推动了英石的发展,提升了这个品牌,实际上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对英石这个产业进行管理、保护和开发,还是自由散漫的。也还有一些部门和领导不是很理解,甚至对英石还有非议,认为英石是某些人或小部分人把玩玩赏的,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的一个产业,一个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品牌。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很丰富的文化。英石摆放出来放在公路两边,怎么去管理?怎么去买卖?这块石头几十吨重、上百吨重,怎么运走?就会有人去买钩机、吊机,从事这个石头运输行业。你要玩小块的英石,就需要有人用木头去雕刻底座。据我们了解,现在做树木雕刻底座的档铺也有十多间,买吊机、钩机的有上百台。你拥有大块的园林英石,就要派人出去承接园林工程,组织做园林假山盆景的工程队,在英德这样的工程队有上千家。很多园林英石场都有两三支工程队,都派出去外面做事,全省各地、华南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到了现在苏杭很多地区都可以见到英德人在做园林假山。这些人、这些资源、这些队伍,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知道,园林本身就是一个专业,一种艺术,甚至在华农大还设有一个园林专业。英石假山园林工程,作为一个农民、石农都可以接这样的工程干。他们虽然讲不出道理,但就知道怎样做,而且做出来很美。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怎么培育这些人才?英石要提高保护,在人才培育方面,对英石技艺的人才要进行培育,如通过正规学习掌握理论来做,他们会比一般的民工做得更好。我们谁来去管,谁来引导呢?一个奇石协会,可以起到协调作用,但如果没有资金来运作,谁来听它的?刚才说过,没有负责管理的“英石局”,能怎么办呢?所以,要把英石当做一个产业来做,不然石头全部卖出去了,有价值的石头卖出去就没有了,剩下不成艺术品的石头,只能用作石材、做水泥、开采石场。

我们目前虽然还有大量的英石,即园林英石和观赏石,但如此下去,最终也是资源枯竭、破败不堪。如果我们能够以此为契机,把做园林假山、园林设计的人才再进一步培养,政府能正确引导,就可以响当当地说,全国做园林假山、园林设计的人,大部分都是英德的。其实现在民间有很多这样的奇才,但没有哪个部门去组织他们。我有时想,假如有一笔资金给我,我就专门搞一个活动,不是英石节,而是在英石界专门搞一个评选,选出园林技艺、园林假山制作很成功的一些人物,这样他们就显露出来。他们的设计、他们的成果、成品交上来,我们就从这中物色人才,形成一个华南地区的主导。现在华南地区卖水泥,英德水泥价格升高华南地区的就升高,英德水泥价格降低华南地区就降低。还要达到整个华南地区,英德的园林好,其他就会好。英德的园林设计就会影响整个华南地区、整个江南地区。那么这就是一个亮点、品牌,这就是是刚才讲的技术、文化底蕴比资源更重要。假如说我们以后往下发展,还是如此没有人去管理,等到英德的英石、石材都没有了,有技术的人也就自然消失了。没有去培养他成为人才的时候,他就不会提升,所以这方面也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我接触过一个望埠镇的年轻人,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他做园林假山工程,做到了韩国,韩国那边现在好几个园林假山工地都请他去做,从这里发货。 还有个姓何的年轻人,住在英山脚下,每天让他父母上山去捡小块的英石,不要大的,全部要小块的。然后,他把这些小块石头拼在一起,照好相放在一起,然后,通过网上电商经营出售,一年也有100多万元的收入。他根据石头好坏按斤两来售卖出去,结果很多在外面玩石头的人向他要货,这里一包,那里一包,图片照片都有,编了号出售。他在淘宝网里开这样一间网店,每年都有100多万元的收入。这个就是我们如何去开发、利用、发展的问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英石不仅有一个很厚实的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富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并存,所以,你说有哪个产品能跟它比呢?

主持人:所以呢,富哥,你能不能说一说,据你所知,知不知道在英德大概有多少人从事英石这个产业?

富哥:这个行业引起的产业链,从人数来说应该有几万人,最起码也有两三万人。

主持人:那么根据与英石有关的产业,它产值会有多少呢?

富哥:现在英石每年的产值,按照刚才你说的产业以及产业链形成的产值,按我估算大概有7亿元的产值,就是包括买卖交易各方面,英石买卖、园林的设计建造等相关的。英石产业链形成的每年的产值,交易产值应该有7亿元,也不少的。你说,这是不是一个产业?是不是形成产业链?该不该我们来去引导?表面上看起来,以为只是小部分人在做,实际上是我们一个产业,尤其是英石产业支撑形成的园林、工艺、设计,房地产市场很兴旺,英石也卖得很兴旺。房地产差一点,英石园林也会差一点,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说是不是息息相关?

主持人:刚才你说了,英石主要分布是在望埠,那么在其他一些乡镇,英石的分布情况怎么样?

富哥:可以说,英德大部分山体、山脉都是石灰岩地貌。凡是石灰岩地貌的山体,喀斯特地貌的山体,都有大量的英石。而且英德的石灰岩地貌在形成的时候溶洞特别多。所以,英德的溶洞导致了很多英石的产生。英德有不少有文化的溶洞,像最早时期的也是最出名的碧落洞。碧落洞是个两边穿的洞,从葛洪炼丹,南汉刘晟石宫,一直到宋代苏东坡、杨万里到那里题诗作对,留下了109方摩崖石刻。在溶洞里面的山体都是英石。还有观音岩。观音山形似一个观音仰卧,那里有个溶洞正对着北江河,叫观音岩。观音山的石头也是大量的英石,这是在英德城一南一北的两个代表性的溶洞。再说当今的宝晶宫,就在碧落洞旁边。地下河,即仙桥地下河,也形成这样的山体。英德城中间周边的山体都是石灰岩地貌。从英德城往上的就是望埠镇,望埠镇有一条山脉就叫英山,大量出产英石。整个山体是层叠的,山体比较松,剥掉上面一层,下面一层若干年后经风吹日晒,又形成英石的瘦骨嶙峋的情景。英山上面的石头,常年开采几十年了,也还没有开采完。从宋代开始开采到现在一直还有,捡了上面一块,下面一块就露出来。所以,大量的园林英石就是从这里捡的石头,形成层叠式的,叫叠石,叠石假山、叠石园林假山。英山延伸到大站,到连江口镇浈阳峡,再往上延伸就是沙口,往东边延伸就是我们说的九郎洞、大镇再到横石水的温堂山。形成的一条大山脉,就是整个英德主要的英石产地。在这条山脉里面,以望埠上去的冬瓜铺再延伸到庵山的山体,可能是由于当年的溶洞和岩浆喷出来,形成很多气泡,从那里把地下山体一块一块挖出来,就是大量的园林英石,上至一百多吨,下至几吨、几千斤。在冬瓜铺出产的园林英石,有黑色、白色、红色,有花纹大的、花纹小的。这里的地貌结构也比较复杂。同时,火山在喷发时候,岩浆喷发形成的,我们叫火山石,也是属英石一类。这个地方产生的园林英石比较多。我们再往冬瓜铺对面,沙口对面,这里形成的叫石门台山脉,包括英红镇,原来的云岭镇、横石塘镇。在石门台山脉里,有较多在山上经风吹日晒脱落形成的阳类英石。这样一条山脉也是一个主要的英石产区,特别是云岭一带。再往西边走就是石轱塘的尧山,也叫船底顶等,一直延伸到大湾、波罗、大峡谷。这里也是熔岩爆发时形成的石灰岩地貌。波罗大峡谷再往上一点就是乳源大峡谷,实际上是英德波罗大峡谷延伸出去的。锦潭的旁边叫瑶山,再过一点连山瑶族人那个地方,最高峰叫船底顶,那边是乳源,这边是英德。波罗这边过去的阳山,阳山转过去江英下来就是我们大湾、浛洸。这些山体也有大量的阳类英石,也是当年米芾推介的。最早把玩的英石也是这个地方出的。《云林石谱》记载的英石,就出自浛洸与阳山之间,西牛河岸两边水冲刷形成。最早记载英石的书叫《云林石谱》,而《云林石谱》所讲的英石产地,不是指望埠,而是指阳山与浛洸镇之间也就是大湾这一片地方。这里就形成一个乡镇一个盆地地貌,浛洸、石牯塘、大湾、波罗等,我们常称之为英西北,即英德的西北部。这里的山体也是石灰岩地貌,而再往英德西南部,是17个主体山脉,叫文婆山,就是大湾与岩背、黄花、九龙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山体,在溶岩地貌形成的时候,形成喀斯特地貌带的尾部,所以这里的山就形成了熔浆山峰。一石一景、一山一景、一山一峰,山体之间,在盆地里面就一座一座的山,就像一个一个的故事。在一块平整的田里,一座山峰竖起来。这里我也讲个故事。前几年,我遇到一个画家,就是给我题字的温芬东画家。他是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来到英德浈阳坊。我跟他聊天的时候,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我问他英德的山美不美,他说很美。那你去爬山行不行?他说不行,不能爬山的。我说我那么胖也行,他问,你也不能爬山的。我跟他说我们这里有几座山不用爬可以摸的。他说山都有得摸的吗?我哄得他很开心,他就跟着我去了英西峰林,去了三山那里,在那个平原地方有很多山竖起来。他一看,那么美,那么特别。他说,这些山就是一个故事,编个故事吧。然后我问那摸不摸山,他说怎么摸。我说摸山,没说摸山顶嘛,你就摸那山脚,那山就在平原里竖起来,那山脚石壁就可以摸得到了,不用你去爬。当然,大山就难爬呀。那里的山峰,就是一石一山成一峰的美景。在那里的山上,要捡上一块脱落的石头,开花的石头,是最典型,最特别的一种石头。英石里面的千层石、开花的石,都在那里,是阳类英石,最特别。九龙、黄花交界的地方就是阳山,《云林石谱》记载的英西南、英西北,再往前走就是阳山,所以说是位于阳山与浛洸县之间。英西南、英西北都属于浛洸。按照这个地貌转回来,我就想到了石灰铺。石灰铺也是很特别的石灰岩地貌,石灰铺再往外走就是连江口,就有一部分地貌是英石的,一部分地貌是泥与石,我不知道叫什么地貌,它就是石头与泥土混在一起,比较不成山峰的。再到水边呢,就是大洞到黎溪以及连江口的对岸那边,那些地方的石灰岩地貌就没那么明显了,再下去就与清远交界了,就属于岭南地貌了。当然,有一部分还是石灰岩地貌,西牛也还是石灰岩地貌。在乡镇里面,整个英德中部、西部,英德的中部往东,也就是东乡那边,就有一部分,也就是九郎洞这一边的,刚才说的温堂山这边,还是有明显的石灰岩地貌。再往东,青塘一带有石灰岩地貌的,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也比较难找到好的英石。再往佛冈与白沙交界一带,很明显的是山岭之间相连起伏,没有那么断层的山脉,这些就是岭南地貌的明显特征,石灰岩地貌的山也比较少了。刚才,我主要概述一下整个英德地貌的山,英德5670平方公里,起码有3/4的地方是石灰岩地貌。我们本来地处岭南,岭南地貌是丘陵地带的延伸,但是英德就是与众不同,是石灰岩地貌。往下清远一带的地貌,泥、土、沙都不一样。整个地貌带,除了广东的西南部,阳春、怀集,最有明显特征的就是英德。连州、连山、连南以及阳山下来,在那里的山较难找到英石,那里的石头比较“老”,比较不同,而在英德,尤其英西南、英西北,山上就比较容易出现英石。桂林、贺州是有石灰岩这样的山峰,但是要找脱落的石头,可作园林英石或观赏石的不多,反而在肇庆、云浮的山里,特别是肇庆,还有一些石头脱落也形成山峰,与我们这里的石头相似,也是这种地质结构。我们现在申请了地理保护标志,以后玩赏英石,像肇庆那种石头,与我们相同的,也叫英石。我们申请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就是起这个作用。将来把玩这种石头的时候就叫英石,包括桂林那里捡了两块出来,也叫英石。甚至在云南的石林,那里的石头也是属于一种喀斯特地貌石头,就是脱落的不多,以山峰成景的比较多。

主持人:富哥,听说广东的四大名园,主要也是用了英石来制作的。

富哥:江南的园林很多都用了英石。岭南的园林,比较出名的是广东四大名园,即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顺德的“清晖园”,番禺的“余荫山房”。这些园林,代表明清时候广东最高境界的园林艺术。在这几个园林里面,有林,有树木,起到公园的作用,但最关键的还要有山。山,自然不可能去建,只能用人工制作假山,而人工制作的假山也是山,这就需要用大量的石头来砌建。很自然,砌建山峰时,收峰(主峰)都是用到英石。广东四大名园,无论哪个园都有大量的英石。当时在建这些园林的时候,都离不开英石,到现在还保留下来很多英石。梁园和东莞的可园,或是清晖园里,你都可以看得出,当时建园林少不了英石那么大块的石头,都要想尽办法从英德运下去。如果说从节约材料方面,用块鹅卵石或其他大石头摆上去也好看呀, 在鹅卵石上面再摆一块英石竖起来,那就更好看了。一块英石就是一座山峰。你想起那山峰,山清水秀的感觉就来了。所以,在四大名园少不了我们的英石,英石从古代到当今,都在园林里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江南。江南、岭南这些地方,都少不了它。做小桥流水、高山流水呀,英石都是最好的材料。

主持人:今天我们就介绍到这里。谢谢林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