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素炉法温度控制及燃烧管选择

元素炉法温度控制及燃烧管选择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三节炉,第一、二节炉温度应控制在800℃,第三节炉温度应控制在600℃,上、下侧温度应均匀。燃烧管一般可采用致密刚玉管、素瓷管、不锈钢管或石英管,其中应用较多的为致密刚玉管或不锈钢管。如果在测定装置的整个系统中残存一些有机物及水分,势必影响碳、氢测定结果。

元素炉法温度控制及燃烧管选择

1.测定原理

煤样置于氧气流中,在800℃以下使其完全燃烧,碳和氢则定量地转化为二氧化碳和

水,其反应式为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用不同的吸收剂吸收,根据吸收剂的增重,就可计算出煤中碳和氢的含量。

为确保煤样燃烧完全,就必须满足其完全燃烧的条件,因此,要求维持一定的燃烧温度(800℃),控制一定的氧气流速(120mL/min),称取适量的煤粉试样(粒度小于0.2mm,称0.2g),以及保证充分的燃烧时间(一般不少于20min)。同时,为防止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部分一氧化碳,要在燃烧管中加装针状氧化铜,使其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即

上述氧化铜不应采用粉状,而应采用针状,这是为了使反应物得以充分接触,气流易于通过。

由于煤中除含有碳、氢元素以外,还含有少量硫、氯、氮等元素,为了能确保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能以纯净状态进入吸收系统,因此在燃烧产物中必须排除上述干扰物的影响。为此,在燃烧管中装入铬酸铅及银丝卷,它们可以分别在600℃及180℃下排除硫和氯的干扰。

在800℃的条件下,煤中部分氮燃烧后生成二氧化氮,如不加以去除,则会导致碳含量的测定结果偏高。为此,在二氧化碳吸收瓶前要加装除氮管,内装二氧化锰,其反应式为

为使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被定量地吸收,应保持整个系统的气密性,选择较为合适的吸收剂。

2.测定装置

用三节炉法测定煤中的碳和氢,其测定装置(见图4-1)由三部分组成:氧气净化系统、燃烧系统及反应产物吸收系统。

图4-1 测定碳、氢的装置

1—减压阀;2—压力表;3—转子流量计;4—针形阀;5—二氧化碳吸收器;6—干燥塔;
7—接头;8—铜丝卷;9—瓷舟;10—燃烧管;11—氧化铜;12—铬酸铅;13—保温套管;
14—吸水U形管;15—除氧U形管;16—两级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17—气泡计;
18—第一节管式炉;19—第二节管式炉;20—第三节管式炉

(1)氧气净化系统。为保证煤中碳、氢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必须清除氧气源及管路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令氧气通过二氧化碳及水分吸收剂而加以净化。

为了指示氧气流速,在氧气净化系统中间串联一微型浮子流量计。

(2)燃烧系统。燃烧系统主要为三节或两节炉。对于三节炉,第一、二节炉温度应控制在800℃,第三节炉温度应控制在600℃,上、下侧温度应均匀。燃烧管一般可采用致密刚玉管、素瓷管、不锈钢管或石英管,其中应用较多的为致密刚玉管或不锈钢管。

位于第二节炉的管段填装针状氧化铜,位于第三节炉的管段填装粒状铬酸铅,在其中间及前后均用铜丝卷隔开。铜丝卷还起着分散气流的作用,可以保证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管中所填装的试剂充分反应,并被有效地转化或去除。在燃烧管出口端填装银丝卷,以便在180℃下去除氯的影响。

三节炉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温,数显温度,采用温控仪来控制炉温。

(3)反应产物吸收系统。为了定量地吸收反应产物中的水分及二氧化碳,可采用多种吸收剂作为水分吸收剂,选用粒状无水过氯酸镁、浓硫酸、无水氯化钙等;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则可选用粒状碱石棉、钠石灰、40%的氢氧化钾溶液等。为了称量方便,减小通气阻力,现在一般多选用高效固体吸收剂,以粒状无水过氯酸镁吸收水分、粒状碱石棉吸收二氧化碳较为普遍。

在吸收系统中,其末端连接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气泡剂,它既可以大致指示氧气流速,又可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吸收系统。

碳、氢测定装置,要保证获得准确的测定结果,应尽可能配用较少的辅助装置,减少漏气的机会,简化测定操作。

在吸收系统中,应用装有吸收剂的U形管来吸收水分及二氧化碳。由于U形管容积小,且每次测定后碱石棉增重较大,很容易失效,因此二氧化碳常采用二级吸收方式。长期试验表明,将吸收剂装入二氧化碳吸收瓶中是比较方便的,通常一只吸收瓶就可保证将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瓶如图4-2所示。

吸收瓶上、下活塞均应磨口,瓶塞与瓶身对号组装。吸收瓶下部装粒状碱石棉后,在腰部填以少许脱脂棉,而在瓶上部填装无水过氯酸镁。上、下活塞均匀地涂抹一层真空脂或凡士林,以保证吸收瓶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当发现碳含量测定结果偏低时,应检查碱石棉是否失效;约有1/2碱石棉呈白色的结块状时,则应更换吸收剂。

图4-2 二氧化碳吸收瓶

1—上活塞;2—本体;
3—下活塞

3.空白试验与煤样测定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首先要正确地组装好整套装置,并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及要求,保持全系统的气密性。在完成空白试验的基础上,方可进行煤样的测定。

(1)空白试验。如果在测定装置的整个系统中残存一些有机物及水分,势必影响碳、氢测定结果。由于氧气已经过净化,进入燃烧系统前已经去除残存在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水,因此系统中残存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燃烧管及所装的试剂。所谓空白试验,是指在不装试样而又和试样燃烧一致的条件下,测出燃烧管内残存的有机物及水分作为空白值。

空白试验是否符合要求,是以水分及二氧化碳吸收瓶的质量变化来衡量的,当水分吸收管前后两次称重差值不超过0.0010g,二氧化碳吸收瓶不超过0.0005g时,即认为达到恒重,此时方可正式测定煤样;否则,要继续通气,直至达到恒重为止。做空白试验时,在多雨季节,会因空气湿度过大,水分吸收管的质量不断递增,无法达到恒重,此时可作如下处理:

1)若水分吸收管前后两次增重的差值超过上述要求,但不是过大,基本上呈现规律性递增,如第一次增重0.0018g,第二次增重0.0022g,第三次增重0.0020g,则可取三次差值的平均值0.0020g作为空白值。在测定煤样时,可将水分吸收管的增重减去此空白值来计算煤中氢含量。但应指出,应用此法时,前后两次水分吸收管增重的差值应当相当接近,且其最大差值不应超过0.0030g。

2)除环境因素外,空白试验不能达到恒重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系统不严密。如果连续三次称重(每次通氧气25min)仍达不到恒重要求,就应逐段检查系统中有无漏气之处,并加以消除。同时,应注意氧气净化系统中的水分吸收剂是否失效,如失效,立即更换。

3)长时间停用的三节炉,应提前1~2天升温、通氧,充分去除系统中的水分及有机物,然后开始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吸收剂进行称重。为了缩短达到恒重的时间,在称重前适当提高氧气流速。

4)空白试验需每天进行,如一天中更换了吸收剂,应重新进行空白试验。(www.xing528.com)

(2)煤样测定。完成空白试验后,可开始测定煤样。第一、二节炉温度应控制在800℃,第三节炉温度应控制在600℃,将水分及二氧化碳吸收瓶接上,令流速为120mL/min的氧气通过全系统。流量计所指示的氧气流速稳定,流量计浮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系统末端的气泡计量显示出气正常,说明该系统气路通畅、气密性良好。

测定煤样时,在其上方覆盖一层催化剂——干燥的三氧化钨或三氧化二铬粉,打开燃烧管前段的橡胶帽或橡胶塞,将燃烧舟推至规定的位置,迅速塞好。按标准规定的时间要求,分段移动一节炉,最后使燃烧舟位于第一节炉中心,并保持18min后,将第一节炉移回原处。完成一次煤样测定,共需25min。然后取下水分及二氧化碳吸收瓶,用干净布包好置于空气中冷却10min后,将吸收管、吸收瓶用绒布或丝绸擦净(操作时需戴上干净手套)后称重。根据吸收剂的增重,即可计算出煤中碳、氢含量。

对于某些灰分较高的无烟煤或贫煤,可采取适当延长燃烧时间的办法来确保试样的燃烧完全。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先将称有试样的燃烧舟的1/3推入第一节炉中,保持5min;再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的2/3进入第一节炉中,保持5min;最后移动第一节炉,令燃烧舟处于第一节炉的中心处,并保持15min,最后再缓慢地将第一节炉推回原处。这样完成一次测定,共需32min。

4.系统装配与操作条件的控制

碳、氢测定装置比较复杂,操作条件的控制也很严格。

(1)各部件及系统气密性检查。系统各部件包括干燥塔、洗气瓶、燃烧管、吸收管、吸收瓶等,均需保证其严密性,这是全系统具有良好气密性的前提条件。

在氧气净化系统中所用的干燥塔应具磨口塞,不要用塑料盖帽的干燥塔。为了检查各种玻璃仪器的气密性,可在其进出口的活塞处涂以肥皂水,通气时(可用流速为120mL/min的氧气),如发现冒气泡,则说明该玻璃仪器不严密而不能使用。

对于燃烧管,应检查其气密性,将燃烧管置于盛水的长水槽中,通入空气或氧气,如发现管子上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该燃烧管气密性不合格。燃烧管两端所用的橡胶塞应富有弹性,它应尽可能与燃烧管壁有较大的接触面,以保证两者配合紧密,因此选用橡胶塞时务必大小适中。系统中各部件均用细口径的乳胶管相连接,对发黏、老化发脆的乳胶管及时更换掉。

如果发现流量计指示不稳定,且流速呈下降趋势,说明净化系统中有漏气处;如果流量计指示稳定,但气泡剂不冒气泡,则说明自流量计后的系统中有漏气或堵塞处。漏气的原因多为橡胶塞或玻璃磨口塞未能紧塞管口或瓶口;堵塞的原因则多为活塞未能对齐或被凡士林堵塞所致。如遇到堵塞情况,应尽快查找堵塞的位置;否则,系统内积存的充足氧气有可能将管塞或瓶塞冲开,而影响试验的顺利进行。

(2)氧气流速的控制。一定的氧气流速是保证煤样燃烧完全的必要条件。另外,氧气还起到载气的作用,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及水汽由氧气流携带进入吸收系统。氧气流速太低,则试样中的碳有可能燃烧不完全,同时燃烧后的水汽有可能部分滞留在燃烧管内,不能完全随氧气带出,从而使碳、氢测定结果偏低;氧气流速太高,燃烧产物则有可能来不及吸收而部分地排出系统外,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低。因此,在碳、氢测定过程中,适当控制氧气流速是必要的。

对于一定量的煤样,氧气流速理应随不同煤质而异;对于同一试样,氧气流速则应随燃烧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褐煤、高挥发分的烟煤燃烧速度快,在燃烧激烈进行阶段,耗氧量大;当燃烧反应趋于完全时,则耗氧量大为减少。对于挥发分含量低的无烟煤、贫煤,燃烧速度慢、燃烧时间长,在各个不同的燃烧阶段,耗氧量相差不及褐煤、高挥发分烟煤那样明显。为了不影响碳、氢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又便于控制,对燃烧0.2g的试样,不论其煤种如何,氧气流速一般稳定地控制在120mL/min,即便是对于褐煤、高挥发分的烟煤,就是在燃烧激烈阶段,氧量仍然是足够的。

氧气源直接来自氧气钢瓶,在碳、氢测定全过程中,氧气流不可中断,同时必须保持120mL/min的流速。

(3)三节炉的使用。三节炉是碳、氢测定装置中的主要部件,它们均是电阻丝炉。通常,第一节炉用两根60Ω的电阻丝并联,其电流为220/30=7.3A,功率为220×7.3=1.6kW;第二节炉用两根80Ω的电阻丝并联或两根20Ω的电阻丝串联,其电流为220/40=5.5A,功率为220×5.5=1.2kW;第三节炉用两根30Ω的电阻丝串联,其电流为220/60=3.7A,功率为220×3.7=0.8kW,故总功率为3.6kW。三节炉的接线方式是根据电阻丝的大小来决定的。如果第一节炉改为串联,则电流为220/15=14.7A,结果将炉丝烧坏。

每节电炉上、下两侧电阻丝阻值应相等,否则就会出现上、下温度不一致的情况。如在同一测量炉内温度不均匀,则主要是电阻丝拉伸不均匀所致。测量电炉温度应用镍铬—镍硅热电偶配数显温度表,动圈表测量精度太低,不能满足标准规定要求。热电偶及测量表计应按规定定期送国家计量检定机关检定,合格后方能采用。

(4)二节炉的使用。二节炉与三节炉燃烧管内所装试剂不同,二节炉内的燃烧管装入高锰酸银热解产物。高锰酸银在500℃下受热分解,其反应式为

分解出的银原子分散在二氧化锰表面形成活性中心,而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当不完全燃烧产物CO通过时,则可使其氧化。同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及氯等干扰物质按下列反应除去,即

采用二节炉法可获得与三节炉法一致的测定结果,而在试验操作及测定装置方面,则比三节炉法简化,试样燃烧时间也有所缩短。

测定时,第一节炉温度控制在800℃,第二节炉温度为500℃,两节炉紧靠,每次空白试验进行20min。当盛放煤样的燃烧舟位于炉子中心时,维持13min,其他操作与结果计算均同三节炉法。

5.测定结果的计算与校验

(1)测定结果的计算。碳、氢含量分别按式(4-2)及式(4-3)计算,即

式中 0.2729——二氧化碳换算成碳的系数,即12.01/44.01;

0.1119——水换成氢的系数,即2.016/18.016;

m——试样质量,g;

m1——二氧化碳吸收剂增加质量,g;

m2——水分吸收剂增加质量,g;

m3——水分的空白值,g;

Mad——空气干燥基煤样水分,%。

在计算氢含量时,一是要考虑水分空白值的影响;二是在试样燃烧时,煤样中自身水分蒸发的同时为水分吸收剂所吸收,因此在计算中要予以扣除。

当需要测定有机碳时,按式(4-4)计算有机碳Co,ad的质量分数,即

式中 (CO2ad——空气干燥基煤样中的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

(2)测定结果的校验。为了检验碳、氢测定装置是否符合要求,测定结果是否可靠,一般采取测定基准有机试剂的办法来加以校验。

蔗糖苯甲酸均为碳、氢、氧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它们易于纯化、性能稳定、燃烧完全,且碳、氢含量与煤中碳、氢含量大致接近,因此通常作为检验测定用基准试剂。由于煤中或多或少含有一些硫,因此为了模拟煤的组成,可在上述试剂中加入适量硫华(纯硫)。如将此基准试剂的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相比,碳含量不超过±0.30%、氢含量不超过±0.10%的差值,且不存在系统误差,则表明测定装置符合要求,测定结果可靠。

上述有机试剂是纯物质,比煤易燃烧。为此,有机试剂推入炉中,炉温应从低温升起,以防试样爆燃;或者将第一节炉温度仍保持800℃,而将试样置于炉外低温段位置,以缓慢的速度移动第一节炉,使试样逐步提高温度,最后进入第一节炉中心燃尽。其他测定步骤与结果计算均与煤样测定方法相同。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应用标准煤样来校验碳、氢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