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的水资源及文化景观历史回顾

北京的水资源及文化景观历史回顾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从此,幽燕之地正式成为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洪武帝死后,传位于皇长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结果引发了一场皇室争位夺权的内斗,史称“靖难”之役,其主角就是燕王朱棣。这是北京得名之始。至永乐十八年底,北京宫殿、宗庙、郊社、王府陆续建成,明王朝遂正式迁都北京。内、外城结合,形成北京城的“凸”字形城郭。清末,因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先后打进北京,不仅使西郊皇家园林大都化为废墟,而且北京城内

北京的水资源及文化景观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命,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离不开水。同样,地球上的聚落,无论是城市还是村镇,也都离不开水,因为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聚落都是人们生活居住、生息繁衍的地方。人类是离不开水的。所以,一个城市或一个村镇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水息息相关。

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她的最初名称叫作“蓟”。《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灭商,“追思先圣王,乃褒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但《礼记·乐记》记载:“(周)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说的与《史记》正相反。何是何非,实难判定。《吕氏春秋·慎大览》谓“武王胜殷,入殷,未及下舆(车),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按“铸”当指祝,“黎”当指蓟。看来还是《史记》的说法较可信。这标志着“蓟”作为一个城市已于西周初年形成。其具体位于广安门内外一带。《史记·周本纪》还说:在周武王褒封几位先圣王的后人之后,又“封功臣谋士”,其中“封召公奭于燕”,可见“燕”(有的文物史籍上作“妟”“郾”“匽”等)也是西周初已出现的一个城市,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一带。蓟和燕是差不多同时出现的两个城市,蓟是蓟国之都,燕是燕国之都,二者相距近百里。关于蓟和燕的关系,唐朝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得较为清楚。他说:“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观其文稍似重也。《水经注》云:‘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取名焉。’……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两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应将蓟丘置于燕山前)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今(指唐代)幽州蓟县,古燕国也。”至于在何年何月,强燕吞并弱蓟,并徙都于蓟,原来有学者根据《韩非子·有度篇》所谓“燕襄王以(黄)河为境,以蓟为国”之说,认为燕襄王就是春秋中期的燕襄公,也就是说,至迟在春秋中期燕国已灭蓟国,并迁都蓟城。199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陈平研究员在《北京文博》(1997年第2期)发表题为《燕亳与蓟城的再探讨》一文,不仅论证了《韩非子》所说的燕襄王就是战国中后期的燕昭王,因为燕昭王双谥,即燕昭襄王,亦可单谥称燕昭王或燕襄王,而且指出燕国并蓟而迁都于蓟当在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蓟城为燕国上都(因燕另有中都,在良乡;有下都,在河北易县)。秦为广阳郡治。西汉为广阳国治。东汉为幽州及广阳郡治。其后,历魏、晋、前燕、后燕、北魏北齐、北周等大小不同的王朝,蓟或为幽州及燕国治,或为幽州及燕郡治。继而,隋为涿郡治,唐为幽州及范阳郡治。总之,自秦汉隋唐,蓟城都是州、郡(国)、县治所,只有前燕慕容儁曾都蓟城数年。《太平寰宇记》卷69记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据此可知,蓟城已是周垣三十二里的一个大城了。若以今尺折合,也有二十四里。

五代晋主石敬瑭为酬谢契丹援立之功,将燕云之地十六州拱手割让契丹,幽州为其一。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府曰析津,幽州成为契丹辽国的五京之一。如果说此前的蓟城都是地方州、郡治所,那么,此后不仅“蓟城”地名消失,而且原蓟城的城市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为辽王朝的一个陪都。辽南京城沿袭唐幽州城(蓟城)。

12世纪初,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族渐渐强盛起来。1115年,其首领完颜旻创立金国,建都会宁府(今哈尔滨市南之阿城)。至完颜亮(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金室迁都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从此,幽燕之地正式成为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金中都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扩建而成,周垣长达三十六里。有文献记载说,其外还有长达七十五里的外郭。

13世纪初,蒙古民族在北方草原上兴起。1206年,其首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建都和林(在蒙古境内),并不断向四方出击。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迫于北方蒙古军的威胁,金室迁都汴京。次年,蒙古军攻占燕京,一座宏伟的中都城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忽必烈继位后,先在滦河上游建都,名开平府。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后,兴建一座周垣六十里、规模更宏大的新都城,这就是元大都,置大都路。当时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元大都“设计的精巧和美观,简直非语言所能描述”。

明朝建立,初都金陵(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率明军攻克元大都,改名北平,置北平府,并废弃元大都的北部,向南收缩五里另筑北平北城墙,即德胜门、安定门东西一线城墙。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皇四子朱棣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燕王朱棣就国,镇守北平。洪武帝死后,传位于皇长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结果引发了一场皇室争位夺权的内斗,史称“靖难”之役,其主角就是燕王朱棣。燕王“靖难”成功后,登上皇位,建元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名北京,为京师。这是北京得名之始。同年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始大规模地营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七年(1409年),又在昌平天寿山营建皇陵。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北京宫殿、宗庙、郊社、王府陆续建成,明王朝遂正式迁都北京。在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时,为了将太庙、社稷坛建在紫禁城前,曾将原北平城的南墙向南移建二里,即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城墙。也就是说,永乐年间建的北京城比原北平城向南拓展二里。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北京内城,周垣约四十里。嘉靖年间,为防御蒙古人内扰,又增筑长二十八里的外城。内、外城结合,形成北京城的“凸”字形城郭。 (www.xing528.com)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沿明旧,定都北京。但有清一代,在北京城市建设上,除在西北郊海淀附近大规模营建号称“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等皇家园林外,相对而言,在北京城里没有多少大的新建工程,有的只是修修补补,至多只是增建几座宫殿、王府、寺庙而已。清末,因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先后打进北京,不仅使西郊皇家园林大都化为废墟,而且北京城内也出现近现代西方文化,如东交民巷使馆区、外国医院、铁路与火车站、公路与汽车站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北京仍是国都。1928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都,改北京名北平,设特别市,后降为北平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日寇占领北平,改称北京,但国民仍称北平。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占据北平,直到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民国间,陆续拆除皇城墙和部分外城墙,并用拆下来的城砖将城内一些河道改造成暗渠和街道,如赵登禹路、佟麟阁路、新华街、南河沿、正义路等。这是民国间北平城最引人注目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已七十年。其间,北京城的发展变化之大之快,为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不及。城墙的拆除、天安门广场的改造、长安大街的展宽延伸、城区的扩展、新道路的开辟、高楼群的耸立,等等,大家有目共睹,毋庸赘言。

以上简要叙述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过程,目的在于为后面深入说明水与北京城的关系做必要的铺垫。可以说,北京城经历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与北京的水密不可分。那么,古今北京的水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