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跨流域供水研究与分析

国内外跨流域供水研究与分析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来,首都“应急水源”即开采深层地下水仍在继续。总之,在国际社会关注的北京改善城市环境、扩大城市水面、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的水资源需求迅速增长、市域内又无可资开发并满足需求的新水源的情况下,以不同方式开辟并获取域外新水源,包括流域上游和跨流域水,已成为保障21世纪初满足北京水资源供给的紧迫任务。

国内外跨流域供水研究与分析

跨流域引水不仅在季风气候盛行的中国是解决北方缺水地区和城市水源的重要出路和理性选择,而且历史上已取得了元代开金口引卢沟河济“运石大河”(文明河)[1][2],“白浮瓮山河”[3][4]及新中国京密引水、

引滦济津并供水唐山等跨流域引水的成功经验。[5]在国外则有美国加州调水工程和中央河谷工程、巴基斯坦印度河调水工程、苏联亚细亚调水工程、澳大利亚雪山工程等,其中美国加州调水工程是自20世纪初开始的。[6][7]比较而言,中国跨流域引水历史早,但规模小,经验尚欠不足,尤其新时期首都供水缺口的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在积极促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北京10亿立方尽早实现的同时,努力抓紧对近距离跨流域引水工程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开展流域上游水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改善及修复,涵养上游水源,以保障21世纪北京不断增长的水源需求的供给。[8][9]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性干旱的发展必将导致跨流域引水的发展和上游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将要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0][11][12]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09-01-30)发布报告称: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警告“人类不能像以往那样使用水资源,否则全球经济网将崩溃”。从这种意义上讲,也有必要从多方面开展研究,采取多种措施,即在远距离调水的同时,加强对上游水生态及科学开源可行性研究,为北京与国际开发、利用和涵养水资源提供新鲜经验。

自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以来,南水北调一直存在不同认识。[13][14]2002年初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关系到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15]中线“将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矛盾,有效控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16]为新时期提供良好的供水安全。2008年9月建成的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引河北四库供水北京,到2009年4月底累计输水1.8亿立方米,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的燃眉之急,但5月份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原计划于2010年引10亿立方米长江水进京的规划,将推迟到2014年。由此看来,首都“应急水源”即开采深层地下水仍在继续。北京市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提出了“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战略调水”的供水思路,节水和治污已是社会共识,但“科学开源”却是新课题。“科学开源”就是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与评价,开辟新水源。这里包括借鉴历史、研究水源补给区人地关系,包括城市调水范围和方向,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涵养水源、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对策。事实上,由于流域被行政区划分割,给上游水资源补给区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和上下游水资源的整合调度带来了极大困难,致使流域下游只能局限于市域范围内找水源,在应急时协调上下游关系。这种做法的确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此,北京继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不仅亟待解决,而且政策性很强,难度甚大。此项研究在流域深入调研基础上,将提出结合流域新农村建设,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恢复水质污染严重的饮用水源地功能,监测流域水质,以保障持续利用,体现地理学在解决区域水源方面的学术功能;同时提供跨流域远距离引水和近距离供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把北京建设成为供水安全的“绿色北京”、宜居的首善之区,解决水源是关键

笔者结合北京城市水源缺口大,供给困难的问题,对滦河流域水资源及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等做了有目的的调查研究,得到了不少重要资料,完成了《开拓北京水源的思考》《新时期北京水资源问题研究》,针对北京上游供水问题再次提出有关建议,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借此不失时机地进一步调研、探索、获取系统资料,对新时期北京供水方案、对北京地区各河系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及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北京城市应急水源超采等问题进行更科学、更充分的论证,为解决新时期北京水源供需安全提供决策

总之,在国际社会关注的北京改善城市环境、扩大城市水面、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的水资源需求迅速增长、市域内又无可资开发并满足需求的新水源的情况下,以不同方式开辟并获取域外新水源,包括流域上游和跨流域水,已成为保障21世纪初满足北京水资源供给的紧迫任务。

[1]侯仁之. 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A]. 侯仁之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蔡蕃. 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3] [元]脱脱等. 金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明]宋濂等. 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河北省水利史志丛书·唐山市水利志[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www.xing528.com)

[7]左大康等. 华北平原水量平衡与南水北调研究文集[A].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8]阮本清,魏传江.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9]韩光辉,王林弟. 新时期北京水资源问题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6).

[10]韩光辉.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学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3).

[11]张翔,夏军等.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风险分析研究[J].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2000,33(1).

[12]王小民. 二十一世纪的水安全[J]. 社会科学,2001(2):25-29.

[13]黄钟. 南水北调,可能的后果[J]. 南风窗(半月刊),2007(1):20-23.

[14]左大康,刘昌明. 远距离调水:中国南水北调和国际调水经验[A]. 北京:科 学出版社,1983.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Z]. 国函 [2002]117 号,2002-12-23.

[16]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 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年度发展报 告[R]. 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