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水北调:政府职能转变及跨流域调水模式研究

南水北调:政府职能转变及跨流域调水模式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对水资源科学、合理进行调配,才能保证在出现突发和紧急事件时调水目标仍能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四大流域,调水量变化的随机性比较强,若采用固定的分水比例,无疑使调水问题上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南水北调:政府职能转变及跨流域调水模式研究

一、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在跨流域调水水权市场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或缺。政府掌握着制度配置与完善的权威、组织和技术手段等,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水权分配政策,将水权以一定方式分配给跨流域调水沿线各用水地区,有效调节社会成员的利益。

1.明确政府在水权初始配置中的计划职能

我国跨流域调水水权市场引入后,计划职能仍是政府管理最重要的方面:①需要政府依法加强统一规划。我国水法明确提出,跨流域调水由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开展全国水资源宏观调配。跨流域调水应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协调调水沿线用水需要,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需要政府对跨流域调水进行科学规划。在水权初始配置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应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分析调水沿线各地区、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坚持水资源总量控制的原则,既平衡调水沿线不同人类利益群体的用水利益,又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从长远来说,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不仅要重视水资源分配的代内公平,也要注重水资源分配的代际公平。③需要政府对突发紧急配水情况加强管理。在枯水季节,往往会出现突发和紧急配水情况,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对水资源科学、合理进行调配,才能保证在出现突发和紧急事件时调水目标仍能实现。

2.发挥政府在水权初始配置过程中的协调职能

跨流域调水水权初始配置是调水利益的划分,其中包括省级行政区域间的初始配置,也包括省级行政区域内部各地市之间的初始配置。在跨流域调水水权管理准市场模式运作过程中,由于调水工程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各省市参与投资,调水水权可以在国家、各省市中按出资比例分配。

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巨大,涉及地域广泛、人口众多,使调水资源配置变得更加复杂。在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丹江口水源地在遭遇枯水期时可调水量就非常有限,因为该地区水文现象波动的周期性特点非常明显。如果水源地与受水区恰好同时出现枯水情况,将使调水冲突表现得更加厉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四大流域,调水量变化的随机性比较强,若采用固定的分水比例,无疑使调水问题上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另外,如果受水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了节水能力,用水需求会随之减少,也会存在对初始水权量调整的必要。调水区与受水区水权量的协调,输水总干渠与配套工程水权量的协调等,仍然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目标。[1](www.xing528.com)

3.强化政府在水权初始分配中的信息公开职能

水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强大的水权信息交互平台。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使其有条件掌握更多信息,因而也有将相关信息及时公开的义务。从水资源规划、评价,到水权初始分配方案的确定及其实施,政府都应将有关信息向全社会公开,如具体水量、水质等有关状况的公布。政府对水权管理信息的发布,也促使各个地区明晰水权边界,合理规划,高效使用该地区获得的水资源。

如表5-1所示,跨流域调水水权初始配置对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有:①真实、准确。即真实反映调水沿线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把握好水资源买卖双方之间的供求状况,高度认识信息的真实准确与供需双方对市场的判断存在逻辑联系。②完整。即尽可能提供影响用水户决策的全部信息。发布的信息应包括跨流域调水水量水质变化、水量供需状况变化、价格涨跌、产业结构变化等,还包括用水需求预测、节水技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预测、干旱预测等较为全面的信息。③及时。即以最快的速度公开信息,使调水沿线各方依据最新信息作出理性判断及选择。

通过信息公开,能够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政府水资源管理政策、水量配置意图及时传达到用水户,实现政府对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

表5-1 跨流域调水水权初始配置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img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