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中小学生校服状况分析

国内中小学生校服状况分析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旧式私塾中,学生们的着装多为“长袍马褂”,没有国际认同的真正意义上的“校服”可言。中国早期的“校服”也随之出现,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发给学生统一的服装,开创了中国近代校服的先河。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3年印发《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总结从1991年4月开始选择南京、大连、长沙市等城市进行试点所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推广。

国内中小学生校服状况分析

(一)国内校服发展史

中国最早的校服即“学生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孔子讲学,要求学生着青衣青帽。中国早期的文人们多以头部饰物来表明知识分子的身份。魏晋时期受到禅宗思想影响,文人们着宽衣博袖的服装来表达精神的自由。到了宋元时期,推崇“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服装风格相对较朴素。明朝以后,出现了“儒士服”、“状元服”、“进士服”和“秀才服”,用以标明知识分子的阶级立场和身份地位,但这并非是所有学生的统一服装。

在中国旧式私塾中,学生们的着装多为“长袍马褂”,没有国际认同的真正意义上的“校服”可言。19世纪,当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受到冲击,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舶来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冲击着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东方“文明古国”。西方文明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使人们将民族传统抛在了脑后。许多进步人士和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将中国推入改革的浪潮中,于是在中华大地上开始了一场“变发易服”的形象革命。

辛亥革命后,进步人士认为知识才能改变中国命运。当时的清政府进行了教育改革,各级“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于是,一大批学堂应运而生。中国早期的“校服”也随之出现,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发给学生统一的服装,开创了中国近代校服的先河。由于学堂为官办,所以圆顶帽、马褂的“官服”成了当时学生们统一的服装。到1920年前后,经济发达的省份已兴办了很多中学大学。学校对着装有明文规定,比如,北京大学在当时规定学生必须着长袍。此外,根据学校办学性质不同,如教会学校、师范学校、艺术学校、工科院校等,其校服的风格也不同。

由此看出,中国的“校服”历史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民国是我国千年旧制分崩离析、西风渐进的时期,这时期的着装风格最大特点是中西并存、新旧杂陈。此时的学生着装可见图1-1和图1-2。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部分学校和洋学堂开始规定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文化运动更是唤醒了人们对审美的渴望,制式装应运而生,成了当时女学生最喜爱的着装。20世纪30~40年代,旗袍是当时最流行的女性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民国年间融入了西方元素,改良成为最能体现女性魅力的流行服装,中式旗袍开始流行于校园内。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子长短、领子高低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花样,开衩领旗袍、荷叶袖旗袍、披肩式旗袍等更是引领着当时的时尚,学生旗袍装可见图1-3。

图1-1 民国时期的小学生着装

图1-2 1916年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学生着装

图1-3 20世纪40年代培道中学女生白色学生旗袍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的着装风格与着装款式在大江南北流行起来,旗袍被干部装所取代,人们对着装美的追求为朴素美和劳动美。全国人民自觉穿起干部装(中山装)、军装、列宁装和棉大衣。中小学生们大都穿着朝气蓬勃的白色短袖衬衫、蓝色的短裤短裙,佩戴红领巾或团徽。大学里,几乎所有的男生都穿着简单大方的白衬衫、蓝裤子,外套不是中山装就是列宁装。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如图1-4),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充分体现出劳动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图1-4 20世纪50年代女学生喜欢穿着的布拉吉(连衣裙)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铁”及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大倒退,国家和国民都处于历史上最贫困时期,生活物质十分贫乏,棉花失收,纺织服装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因此,20世纪60年代,军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艰苦朴素是这个时代最主流的时尚,中国的着装风格真正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色着装时代。款式一致、色彩单一的军装盛行,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这时期的学生最主要的着装。学生们都以穿着绿色军装为时尚,头戴草绿色军帽,一身草绿色军装,臂戴红袖章,肩挎“为人民服务”军用书包,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成了20世纪60至70年代学生们的时尚着装。20世纪60年代的课堂着装和学生着装可见图1-5、1-6。(www.xing528.com)

图1-5 20世纪60年代的课堂

图1-6 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装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奇装异服悄悄地进入国门,人们的着装也开始从单调统一向绚丽多彩转变,人们开始告别那个“蓝灰绿无彩色”的着装时代,深藏的爱美之心逐渐在着装上得以释放。“新浪潮”也许是这个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中国人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牛仔裤、连衣花裙、休闲装开始粉墨登场,西装重新崛起,运动服羊毛衫大行其道。校园里很快就变得色彩斑斓,但是校服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直到80年代后期,校服才逐渐重回我们的校园。

当时的“校服”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样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款式选择。由于受过去的审美习惯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校服设计参考了“军事元素”,也出现过模仿海军军装的校服款式。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运动服登上校服的历史舞台,运动服装开始在中国盛行,此时的学生着装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贯彻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3年印发《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总结从1991年4月开始选择南京、大连、长沙市等城市进行试点所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推广。文件要求校服的设计原则为“朴素、大方、明快、实用”,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生理和个性特点,在广泛征集学生装(校服)效果图或实样的基础上,各地要认真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进行评选,着装款式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充分发挥统一着装的作用。

中国校服的百年发展史,已然形成了一种文化,校服无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服饰文化,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都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6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步伐一路向前,承载着一代代人青春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对于校服的发展,我们期待着制定更关注学生本体的校服着装规范;期待着更安全的着装面料的选用标准和实现更人性化生产工艺;期待着出现更科学的设计和更合理的款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校服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承载体,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发展。

(二)国内校服现状

国内的校服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校服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校服款式陈旧的问题上,“千人一面”的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现象,更是当下学生家长热议的一个话题。单一的校服款式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美的追求。还有国内大多数中小学的校服,各年龄段在款式结构上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不能体现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的学校对生产厂家的选择往往只考虑价格、款式、做工等因素,尤其在评审时过分追求“价格”因素,价格分占总分权重较高,即对低价者有利,对校服的安全性指标关注不多,一些学校甚至出现质地低劣、做工粗糙的校服,对学生身体健康不利。

近年来,校服的安全性、美观性正受到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地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学生校服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家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学生校服质量技术要求指导意见”。2002年北京市率先制定了全国首个校服标准,明确了面料棉纤维含量、甲醛释放量等,还要求对未经过市服装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校服产品,全市中小学不得进行验收及向学生发放。据调研,上海、广东、云南、江西、南京等地也都制定了校服的地方质量标准。2004年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教育局联合向该市各中、小学校印发《广州市学生校服质量技术要求指导意见》,对学生装的甲醛含量、纤维成分含量、起球、耐洗色牢度等定下具体指标。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州市各中小学校在与校服生产厂家签订的生产合同中,要明确规定校服的具体质量指标并作为质量验收标准,学校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校服的质量管理和验收,严格把关原材料和成品的质量。

目前我国校服现状具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款式颜色单调。国内中小学生校服在款式、面料上严重落后于时代,不仅谈不上校服的时尚化,有的校服甚至连合体都做不到。大部分校服在设计、用料上并不注重学生年龄段差异。另外,校服的颜色单调也是部分学生不喜欢穿着的原因之一。当然,关于“颜色单调”的问题,是一个认识和观念问题,作为学生装的“常服”,校服是应当简洁端庄,色调偏冷淡深沉,不宜花巧华丽,才有利于视觉舒适和心理冷静,有利于课堂的宁静要求,国际上大都如此。小学生的校服颜色可适当考虑加入“欢快、鲜艳”的成分,但总体色调仍需以有利于课堂宁静的要求。初中生的校服可稍庄重些,但也不应脱离学生的朝气。

国内的中小学校服很多都被设计为运动装,或是说以一套运动装代替之。一般而言,运动装服饰功能特点是宽松与舒适,代表随意、灵活和自由,但是不分场合的千篇一律要求,却带来了校服本身意义的模糊和功能畸变。在很多学校,校服款式都是男女统一的,未体现男女性别差异,样式难看,缺乏美感。大多数学校的校服就是一年两身运动装。个别学校的中学生校服是采用西装式,而且尺码只有特大、大、中、小四种,常常不是衣短裤长,就是衣大裤紧。因为校服款式的一致,已成为无性别服装,不论男生女生,穿上后一律是圆鼓鼓、松塌塌的没有朝气。一件运动装让学生从早穿到晚,从冬到夏,不分季节,不分场合,不分功能,不合常情,这也是缺乏服饰文化素养的表现。长期如此,学生也可能会产生逆反情绪或抵制行为,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2.质量安全性差。校服属于制式服装(职业装),由于此前国家尚未制定全面的校服质量安全标准,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条件,因此校服质量安全很难得以保证,一些劣质服装甚至会对中小学学生的身体发育产生一定的危害。当前校服主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包括:一是大多数采用涤纶面料,这种面料容易起毛起球,易产生静电,手感差,透气性差,穿着效果不理想;二是不注重产品安全性,许多校服加工企业将校服看作低档的短期盈利产品,面料生产采用传统工艺,生产中所用的有害物质难免有残留,特别是使用的非环保染料会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如甲醛、禁用偶氮染料超标等;三是忽视校服的质量要求,使用劣质原料,导致染色牢度差,引起校服掉色、褪色,影响校服服用性能;四是部分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差,导致校服缝子纰裂差、制作工艺不精良、断线、开线、布面不平整、钉扣牢度不够等问题;五是纤维含量与实际不相符也是校服常见质量问题。因而当前我国校服质量安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产品价格偏高。目前市场上校服质量与价格普遍不相匹配。夏装要卖七八十元一套,冬装一百多元一套,一件T恤衫也要卖几十元,而且一个学生起码要买夏装、秋装和冬装三套,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了解,全国各地校服价格不一,一般一套学生装在四五十元至七八十元之间。但据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智介绍:“校服采用的涤盖棉面料一般都在200g/m2左右。200g/m2以下的涤盖棉面料不是不能生产,而是要求有相当高的技术。布料越薄、克重越小,所要求的生产工艺也就越高,这样的校服生产成本相当高,不可能是每套十几元、二十几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