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成我国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源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源原因分析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累计污染欠账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GDP增长连续保持在9%左右,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然而,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欠账”。与此同时,还清环境污染“欠账”尚需时日,当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明显大于自然界自净能力。环境法制观念淡漠 环境立法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

造成我国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源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和能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21世纪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巨大威胁。我国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我国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经济效益,也没完全认识到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结构性污染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由于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传统工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原料—产品—废料。在这种模式中,仅有3%~4%的原料转化为产品,其余96%左右被当成废物排放到自然界。按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将导致“高代价换取高增长,高增长付出高代价”的局面,我国资源和环境都将不堪重负。

(2)能源资源消耗过大 据悉,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的4%,但却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十五”期间,我国原煤累计消耗比“九五”增加了20亿t,石油增加了近4亿t,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水泥、纸及纸浆等主要产量累计产量大多超过“八五”和“九五”之和。这种发展模式不但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也导致了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3)经济效益较低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一直不高,经济增长仍然是依靠过高的资本投入实现的,企业经济规模低,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科技进步转化率低,管理不科学,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尽管全社会的综合经济效益相比过去有所提高,但生产、建设、流通等领域的具体经济效益指标下降,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低,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www.xing528.com)

(4)累计污染欠账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GDP增长连续保持在9%左右,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然而,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欠账”。我国经济运行尚未有效摆脱粗放发展模式,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大高能耗重污染行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还清环境污染“欠账”尚需时日,当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明显大于自然界自净能力。

(5)环境法制观念淡漠 环境立法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环境法制观念是法治观念、守法观念、权利观念的统一。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法制观念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6)环境保护仍然没有真正纳入决策 1998年,我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曾提出要“通过建立并实行一套程序和制度,使环境保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审议有关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对策建议,为决策部门参谋环境事务”,并提出“建立有关重大经济决策的环境审议制度,强化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的基本职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