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使用Nyquist稳定判据

如何使用Nyquist稳定判据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Nyquist提出了一种应用开环频率特性曲线来判别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判据,即Nyquist稳定判据,简称奈氏判据。在系统初步设计和校正中经常采用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这就为用Nyquist图或Bode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方便。因此,奈氏判据是一种重要而实用的稳定性判据,工程上应用十分广泛。

如何使用Nyquist稳定判据

前面介绍的稳定性判据,都是基于系统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等参数模型。但在工程中,比较原始、直接的资料是用实验得到的频率特性等实验数据,而且,频率特性具有更清晰的物理意义。所以,工程技术人员更希望直接用实验得到的系统频率特性等来分析、设计系统。1932年,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的Nyquist提出了一种应用开环频率特性曲线来判别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判据,即Nyquist稳定判据,简称奈氏判据。

在系统初步设计和校正中经常采用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这就为用Nyquist图或Bode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方便。因为这时系统的参数尚未最后确定,一些元件的数学表达式常常是未知的,仅有在实验中得到的频率特性曲线可供采用。应用奈氏判据,无论是由解析法还是由实验方法获得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都可用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奈氏判据仍是根据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导出的一种方法。欲使系统稳定,必须满足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闭环极点)全部位于[s]平面的左半部,奈氏判据正是将开环频率特性G(jω)H(jω)与系统的闭环极点联系起来的判据。

利用奈氏判据不但可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绝对稳定性),也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程度(相对稳定性),还可以用于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指出改善系统性能指标的途径。因此,奈氏判据是一种重要而实用的稳定性判据,工程上应用十分广泛。

1.理论基础

由于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闭环特征根的性质,因此,运用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时,首先应明确开环频率特性与闭环特征方程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寻找它与闭环特征根之间的规律性。

假设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方框图如图4-27所示。

图4-27 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方框图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式中M(s)、N(s)为s的多项式,其s的最高幂次分别为m、n,且n≥m。

闭环特征方程可写成

可见,N(s)及N(s)+M(s)分别为开环和闭环特征多项式。将它们的特征多项式联系起来,引入辅助函数F(s),即

以s=jω代入上式,则有

式(4-49)和式(4-50)确定了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和闭环特征多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1+G(s)H(s)的极点pi(i=1,2,…,n)即开环传递函数G(s)H(s)的极点;而1+G(s)H(s)的零点λi(i=1,2,…,n)正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建立这个关系是证明奈氏判据的第一步。

奈氏判据的理论基础是复变函数中的幅角定理,也称映射定理,它是幅角定理在工程控制中的具体应用,下面首先介绍幅角定理。

假设复变函数F(s)为单值,且除了[s]平面上有限的奇点外,处处都为连续的正则函数,也就是说F(s)在[s]平面上除奇点外处处解析,那么,对于[s]平面上的每一个解析点,在[F(s)]平面上必有一点(称为映射点)与之对应。

例如,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其辅助函数是

除奇点s=0和s=-1外,在[s]平面上任取一点,如

如图4-28所示,在s=-10平面上有点F(s1)=0.95-j0.15与[s]平面上的点s1对应,F(s1)就叫作s1=1+j2在[F(s)]平面上的映射点。

图4-28 [s]平面上的点在[F(s)]平面上的映射

(a)[s]平面;(b)[F(s)]平面

如果解析点s1在[s]平面上沿封闭曲线ΓS(ΓS不经过F(s)的奇点)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变化一周,那么辅助函数F(s)在[F(s)]平面上的映射也是一条封闭曲线ΓF,但其变化方向可以是顺时针的,也可以是逆时针的,这要依据辅助函数F(s)的性质而定,如图4-29所示。

图4-29 [s]平面到[F(s)]平面的映射

(a)[s]平面;(b)[F(s)]平面

幅角定理(映射定理):设F(s)在[s]平面上,除有限个奇点外,为单值的连续正则函数,若在[s]平面上任选一封闭曲线ΓS,并使ΓS不通过F(s)的奇点,则[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ΓS映射到[F(s)]平面上也是一条封闭曲线ΓF。当解析点s按顺时针方向沿ΓS变化一周时,则在[F(s)]平面上,ΓF曲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周数N(每旋转2π弧度为一周),或ΓF按逆时针方向包围[F(s)]平面原点的次数,等于封闭曲线ΓS内包含F(s)的极点数P与零点数Z之差。即

式中,若N>0,则ΓF按逆时针方向绕[F(s)]平面坐标原点N周;若N<0,则ΓF按顺时针绕[F(s)]平面坐标原点N周;若N=0,则ΓF不包围[F(s)]平面坐标原点。

在图4-29中,[s]平面上有3个极点p1、p2、p3和3个零点z1、z2、z3。被ΓS曲线包围的零点有z1、z2两个,即Z=2,包围的极点只有p2,即P=1,则

说明ΓS映射到[F(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ΓF顺时针绕[F(s)]平面原点一周。

由幅角定理,我们可以确定被封闭曲线ΓS所包围的辅助函数F(s)的极点数P与零点数Z的差值(P-Z)。

封闭曲线ΓS和ΓF的形状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不影响上述结论。

关于幅角定理的数学证明请读者参考有关书籍

2.Nyquist轨迹及其映射

为了分析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只需判断是否存在[s]平面右半部的闭环极点。根据复变函数中的保角映射关系,对于[s]平面上的一条连续封闭曲线,在[1+G(s)H(s)]平面上必有一条封闭曲线与之对应。在证明奈氏判据时,取[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ΓS,包围整个[s]平面的右半部,即沿着虚轴由-j∞→+j∞,再沿着半径为∞的半圆构成封闭曲线,如图4-30所示。

图4-30 [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

若将F(s)=1+G(s)H(s)的零点zi(i=1,2,…,n)和极点pi(i=1,2,…,n)画在[s]平面上,那么,F(s)实部为正的极点和零点都被封闭曲线ΓS包围进去,即ΓS包围了系统所有实部为正的开环极点和闭环极点(下面简称开环右极点和闭环右极点)。

下面来看ΓS的映射曲线ΓF

ΓS由两部分曲线组成,一部分为[s]平面上沿虚轴的部分,另一部分为无穷大半圆部分。按照幅角定理,这两部分曲线都将映射到F(s)平面上,共同构成ΓF,按照ΓF绕F(s)平面原点的旋转情况即可确定包围次数N。

(1)当ΓS为[s]平面上沿虚轴的部分,变量s沿[s]平面的虚轴从-∞到+∞变化时,即s=jω,映射到[1+G(s)H(s)]平面上就是1+G(jω)H(jω)曲线。而G(jω)H(jω)曲线正是系统的开环奈氏图。

在平面[1+G(s)H(s)]和[G(s)H(s)]之间的实轴坐标相差1,[1+G(s)H(s)]平面(简写为[1+GH]平面)的坐标原点正是[G(s)H(s)]平面(简写为[GH]平面)上的(-1,j0)点。如果由ΓS映射的曲线在[1+GH]平面上包围其坐标原点,在[GH]平面上则包围(-1,j0)点,即当1+G(jω)H(jω)=0时,有G(jω)H(jω)=-1。

(2)曲线的另一部分即无穷大半圆部分,此时

故ΓS无穷大半圆部分映射到[GH]平面上为坐标原点(当n>m时),或[GH]平面的实轴上某定点K(当n=m时),这两种情况都对某点的包围情况不构成影响。

所以ΓF的绕行情况只需考虑G(jω)H(jω)开环奈氏图。

3.Nyquist稳定判据

前面已经指出,F(s)的极点数等于开环传递函数G(s)H(s)的极点数,因此当从[F(s)]平面上确定了封闭曲线ΓF的旋转周数N以后,则在[s]平面上封闭曲线ΓS包含的零点数Z(即系统的闭环极点数)便可简单地由下式计算出来

式中,Z为闭环右极点个数,正整数或0;P为开环右极点个数,正整数或0;N为ω从-∞→+∞变化时,G(jω)H(jω)封闭曲线在[GH]平面内包围(-1,j0)点的次数。当N>0时,是按逆时针方向包围的情况;当N<0时,是按顺时针方向包围的情况;当N=0时,表示曲线不包围(-1,j0)点。

由式(4-53),则可根据开环右极点个数P和开环奈氏图对(-1,j0)点的包围次数N,来判断闭环右极点数Z是否等于0。若要系统稳定,闭环不能有右极点,即必须使Z=0,也就是要求N=P。令开环传递函数G(s)H(s)的分母为0,可求得开环右极点数;N的确定则须画出开环奈氏图,ω从-∞→0→+∞的开环奈氏图是一条关于实轴对称的封闭曲线,只要画出ω从0→∞的那一半曲线,按镜像对称原则便可得到ω从-∞→0的另一半曲线,如图4-31所示。奈氏图对(-1,j0)点的包围情况N即可得出。有了P和N,便可确定Z。

图4-31 ω从-∞→∞的奈氏图

为了简单起见,通常只画出ω从0→∞的G(jω)H(jω)曲线,当仅用正半部分奈氏图判别系统的稳定性时,包围次数应当增加一倍才符合式(4-53)的关系,即把式(4-53)改写为

式中,N为ω从0→∞的G(jω)H(jω)曲线对(-1,j0)点包围的次数,N的正负及P、Z的意义同式(4-53)。

按式(4-54),闭环系统稳定时,即当Z=0时应满足

归纳上述,按式(4-56)的关系给出奈氏判据的结论:当ω从0→∞变化时,开环频率特性曲线G(jω)H(jω)逆时针包围点(-1,j0)的次数N如果等于开环右极点数的一半P/2,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系统不稳定。

应用奈氏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步骤如下。

(1)绘制ω从0→∞变化时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即开环奈氏图,并在曲线上标出ω从0→∞增加的方向。根据曲线包围(-1,j0)点的次数和方向,求出N的大小及正负。为此可从(-1,j0)点向G(jω)H(jω)曲线上作一矢量,并计算当ω从0→∞变化时这个矢量相应转过的“净”角度,规定逆时针旋转方向为正角度方向,并按转过360°折算N=1,转过-360°折算N=-1。要注意N的正、负及N=0的情况,N的计算如图4-32所示。

图4-32 N的计算

(a)N=-1;(b)N=0

(2)由给定的开环传递函数确定开环右极点数P,并按奈氏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若N=P/2,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不稳定。如果-ωτ曲线刚好通过(-1,j0)点,表明闭环系统有极点位于虚轴上,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归入不稳定情况。

4.应用举例

在应用奈氏判据时,根据开环传递函数是否包含s=0的极点(即开环传递函数中是否包含积分环节),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开环传递函数中没有s=0的极点

【例4-4】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用奈氏判据判断K=4和K=-4情况下系统的稳定性。

解 作出K=4和K=-4时的开环奈氏图,如图4-33所示。

K=4时,开环奈氏图如图4-33(a)所示,可以明显看出曲线不包围(-1,j0)点,所以N=0。由开环传递函数可知,开环极点为s=-10,因此开环无右极点,P=0。(www.xing528.com)

由奈氏判据知,系统在K=4时是稳定的。

图4-33 的奈氏图

(a)K=4;(b)K=-4

当K=-4时,开环奈氏图如图4-33(b)所示,这时开环极点没有变化,但曲线顺时针包围(-1,j0)点半周,即

可见在K=-4时系统不稳定。

例4-4说明,系统在开环无右极点的情况下,闭环是否稳定须用判据判断以后才能知道,并不存在开环稳定(P=0),闭环一定稳定的必然关系。

【例4-5】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解 作出开环奈氏图,如图4-34所示。由图可见,G(jω)正向包围(-1,j0)点半圈,即N=1/2;由G(s)可知开环是不稳定的,有一个正根,即P=1,故N=P/2,闭环系统稳定。

图4-34 的奈氏图

从例4-4、例4-5可以看出,开环系统稳定,但若各部件以及被控对象的参数选择不当,很可能保证不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而开环系统不稳定,只要合理地选择控制装置,完全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例4-6】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解 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当ω=0时

当ω=∞时

该系统开环奈氏图的大致形状如图4-35所示。曲线从正实轴上的K点开始,顺时针旋转穿过3个象限,沿-270°线终止于原点。K值较小时,如曲线①所示,不包围(-1,j0)点,N=0。

图4-35 三阶系统的开环奈氏图

当K值增大到K′,曲线的相位不变,仅幅值增大,如曲线②所示,顺时针包围(-1,j0)点一周,即N=-1。因为开环无右极点,P=0。所以,在曲线①所示情况下,闭环系统稳定,在曲线②所示情况下,系统不稳定。可见开环增益K的增大,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从系统稳态误差的角度来说,K的增大有利于稳态误差的减小。为了兼顾精度和稳定性,需要在系统中加补偿环节。

2)开环传递函数中有s=0的极点

当系统中串联有积分环节,即开环传递函数有s=0的极点时,需将奈氏判据进行如下处理。

在[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ΓS向[1+GH]平面上映射时,ΓS是沿虚轴前进的,现在原点处有极点,ΓS曲线应以该点为圆心,以无穷小为半径的圆弧按逆时针方向绕过该点,如图4-36所示。由于绕行半径为无限小,因此可以认为所有不在原点上的右极点和右零点仍能被包括在ΓS封闭曲线之内。这时开环右极点数P已不再包含s=0处的极点。

图4-36 [s]平面上避开原点上极点的封闭曲线

由于积分环节在ω=0时的相位为-90°,幅值为∞,其影响将使含有积分环节的开环奈氏图在ω=0时的起点不是实轴上的一个定值点,而是沿某一个坐标轴趋于∞,如图4-37中的实线所示。因此ω从-∞→+∞的开环奈氏图不封闭,无法识别曲线对(-1,j0)点的包围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作辅助曲线,如图4-37中的虚线所示。

图4-37 含有积分环节的开环奈氏图

辅助曲线的作法如下:以无穷大为半径,从奈氏图的起始端沿逆时针方向绕过ν·90°作圆和实轴相交,这个圆就是辅助曲线,ν是开环传递函数中含有积分环节的个数。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式中,ν为开环传递函数中含有积分环节的个数。当s沿无穷小半圆逆时针方向移动时,有

将式(4-58)代入式(4-57)中,得

根据式(4-59)可以确定当s沿小半圆从ω=0-变化到ω=0+时,[s]平面上半径为无穷小的圆弧映射在[GH]平面上为无限大半径的圆弧,幅角由φ0变化ν·(-90°),此无限大半圆即为开环奈氏图的辅助线,其起点始于坐标轴,终点即为G(jω)H(jω)开环奈氏图的起点,如图4-37中的虚线所示。

经过以上的处理,原开环奈氏图和辅助曲线一起构成封闭映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封闭映射曲线对(-1,j0)点的绕行情况,故原奈氏判据仍可使用。

例如,图4-37中的两个系统,开环均无右极点,即P=0,增补(加辅助线)后的开环奈氏图又都不包围(-1,j0)点,故N=0,所以由奈氏判据可以判断两个系统都是稳定的。

【例4-7】设某非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判断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 作出开环奈氏图如图4-38所示,根据作辅助线的方法,由奈氏图的起始端(ω=0端),以无穷大为半径,沿反时针方向旋转90°,交于负实轴,形成图中的虚线部分。注意,此处没有交于正实轴,是因为开环传递函数中只一个积分环节,ν=1,辅助线只有90°范围的幅角,而除去积分环节的其他环节在ω=0时的相位和φ0=-180°。在确定奈氏图包围(-1,j0)点的次数和方向时,应将虚线和实线连续起来看,整个曲线的旋转方向仍按ω增大的方向。这样,由图4-38可以看出,曲线顺时针包围(-1,j0)点半圈,即N=-1/2。

图4-38 的奈氏图

检查开环极点:s1=0,s2=1/T,其中s2是正实数,是一个右极点,而s1=0,不算右极点。所以开环右极点数P=1,由奈氏判据可知系统不稳定。

【例4-8】Ⅱ型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解 作出开环奈氏图如图4-39(a)所示,由图知N=-1,即顺时针包围(-1,j0)点一周。

开环传递函数无右极点,P=0。所以系统不稳定。

如果在原系统中串入一个一阶微分环节(2.5s+1),使开环传递函数变成

利用一阶微分环节的正相位角度,使原开环频率特性的相位滞后量减小,在开环奈氏图上希望曲线不要到达第二象限,只在第四、第三象限就不会包围(-1,j0)点,其开环奈氏图如图4-39(b)所示。

图4-39 例4-8的开环奈氏图

(a)G1(jω)H(jω);(b)G2(jω)H(jω)

这一例子说明,通过串联一阶微分环节的“校正”作用,有可能使Ⅱ型系统变得稳定。

3)开环频率特性曲线比较复杂时奈氏判据的应用

如图4-40所示的复杂的开环奈氏图,若用对(-1,j0)点的包围圈数来确定N,就很不方便,为此引出“穿越”的概念。

所谓“穿越”,指开环奈氏图穿过(-1,j0)点左边的实轴部分。若曲线由上而下穿过-1→-∞实轴段时称“正穿越”,曲线由下而上穿过时称“负穿越”。穿过(-1,j0)以左的实轴一次,则穿越次数为1,若曲线始于或止于(-1,j0)以左的实轴上,则穿越次数为1/2。

图4-40 复杂的开环奈氏图

正穿越相当于奈氏图逆时针包围(-1,j0)点,对应相位增大;负穿越相当于曲线顺时针包围(-1,j0)点,对应相位减小。注意,曲线穿过(-1,j0)点以右的实轴不称为穿越。

这样,奈氏判据可以写成:当ω从0变到∞时,若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在(-1,j0)点以左实轴上的正穿越次数减去负穿越次数等于P/2,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否则不稳定。其中P为开环右极点数。

应用这个判据可判断图4-40所示系统的稳定性,给定系统开环右极点数P=2。由图看出,正穿越次数为2,负穿越次数为1。正穿越次数减去负穿越次数等于P/2,所以闭环系统稳定。

4)延时系统稳定性的判别

设带有延时环节的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式中,G1(s)H1(s)为除去延时环节的开环传递函数;τ为延迟时间,单位s。上式表明延时环节在前向通道或在反馈通道中串接,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是一样的。

延时环节e-τs的频率特性e-jωτ的幅值为1,相位为-ωτ。有延时环节的开环频率特性及幅频、相频特性

可见有延时环节对G1(jω)H1(jω)的幅值无影响,只是相位比对应的没有延时环节的系统要滞后,也就是使G1(jω)H1(jω)向量在每一个ω上都按顺时针方向旋转ωτ弧度。

应用有延时环节的开环奈氏图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和上述奈氏判据的用法是一样的。例如,有延时环节的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是

系统中加入延时环节e-τs后,开环奈氏图随着延时时间常数τ取值的不同而变化,在图4-41中画出τ取不同值时的3条曲线进行对比。

图4-41 的奈氏图

由图可见,τ=0时,也就是没有延时环节存在时,闭环系统是稳定的。随着τ的增大,系统的稳定性变差,当τ=2 s时,G(jω)H(jω)曲线通过(-1,j0)点,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τ=4 s时,系统变得不稳定。延时环节常常使系统的稳定性变差,而实际系统中又经常不可避免地存在延时环节,延迟时间τ短则几毫秒,长则数分钟,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应当尽量减小延迟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