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创新探索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创新探索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培养方案的研究与设计,确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内外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通过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实现跨学历、跨职称、跨年龄、跨内外的校内教师与校外工程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创新。高校教学团队是承担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从事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由学校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成员大多教学阅历深厚、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的特点。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创新探索

(1)通过培养方案的研究与设计,确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内外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机械工程的专业属性和北京印刷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发展背景,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尽管多年来对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培养研究性人才还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已经为培养目标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

如何在机械工程专业长期面临招生难、就业难和转专业多等问题下进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确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内外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面对近年来生源水平上下差距拉大的现实,确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才策略尤为重要。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类培养,满足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的专业发展诉求,实现人尽其才。为此,在新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和社会不同需求确定了多个专业方向,确定了多种创新课程的设置。

面对本专业基础雄厚、面向广泛的特点,着力打造内外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机械工程专业面向海量的制造型企业,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学校却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学力量与社会力量的错配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空谈。因此,校企对接,校企联手联合培养人才不仅是学校的希望,也是企业的需要。为此,在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满足当前科学技术变化和未来机械工程行业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特色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训练,并通过与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联合培养,共同创新符合未来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通过模块化的校企结合课程、多课堂的讨论式教学、跨课程的企业实践,实践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打造内功深厚、结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们通过课程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模块化教学,是指校企联合开设的小学时(16学时)课程。课程名称体现当前的技术发展和专题特色,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课程规划由校企共同设计,课程讲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技师共同完成,课程形式以课堂与生产现场结合。这些课程都由课堂讲授和现场讲解两个环节组成,课堂讲授主要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担任,讲授内容多以技术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为主;生产现场讲解主要由企业技师承担和教师辅助方式,讲授内容主要集中于实际应用技术和生产管理运行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到专业技术原理的同时,也学习到企业正在应用的先进技术,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兼具经典理论与现实技术的统一,集合和发挥了校内外教学资源的优势。

多课堂的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利用校内课堂、教学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不同教学情景开展的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一直是本专业核心课程锐意创新的教学模式,课程以专题式教学为主,针对专题设定多个知识点相同、训练目的一致,但研究方向有所差异的教学项目。为了突出教学效果,讨论式教学以一定人数组成的学生研究团队作为基本教学单元,每一团队领取不同的研究项目。教学过程经过内容调研、数据/信息采集、分析计算、现场讨论、撰写报告和课堂答辩等环节完成。多课堂教学体现在生产现场的讨论和课堂上的答辩,既利用了现场(教学基地/企业生产现场)生产设备的直观性,又利用了课堂多媒体的展示性。讨论式教学实现了学生团队在某个专题上的深入研究,并通过汇报让全体同学得以参与、讨论和学习,达到共同思考、分享成果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创新不仅使学生结合实际生产设备学习到专业知识,还通过团队研究方式锻炼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跨课程的企业实践,是指精心设计安排学生不同工序配合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创新。例如学生安排在北人四厂实习,在机加工模块学习的是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主要与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内容匹配;在部件装配模块主要学习机构设计原理与结构设计方法,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内容匹配;在电器模块,主要学习电器元件的功能、电器回路的应用,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匹配;在总装模块主要学习机器的装配、调试方法,与印刷设备、印刷工艺和印刷机械设计等相关课程匹配。企业实习中,通过小组工序轮换安排,使学生通过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获得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全面提升。

正是通过教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安排的创新,学生学习到更加全面、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了更强的学习动力,锻炼了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www.xing528.com)

(3)通过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实现跨学历、跨职称、跨年龄、跨内外的校内教师与校外工程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创新。

高校教学团队是承担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从事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由学校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成员大多教学阅历深厚、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的特点。但身处学院内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学历很高,但缺乏行业或企业的工作经历,对实践教学缺乏经验;他们通常具备最新的前沿技术知识,却缺乏对行业现实技术的了解;他们通常有高度的工作热情,但动手能力却可能是短板。

企业工程师/技师是企业的高技术群体,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他们中既有技术研发专家,也有生产领域的技术骨干,虽然不一定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却都是企业改革创新的精英;他们未必能够胜任在学校课堂上组织一门完整的课程内容,却往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动手能力;他们可能没有前沿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但却非常了解行业与技术的最新发展。

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需要明确学生的培养规格,更需要设计过程实现的保障。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校师资与行业资源的错配,我们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了一支跨学历、跨职称、跨年龄、跨内外的校内教师与校外工程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校内团队是课堂教学的主力,负责规划符合培养方案和课程要求的教学计划。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共同制定校企联合授课的教学方案。校外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的支撑,负责提供实习场地和符合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块。校内外团队通过讲座和座谈多种形式,及时传递行业技术发展信息和企业需求,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明确目标,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找到了依靠的力量。校内外教学团队的融合,不仅解决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难觅、教学指导虚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困难的难题,校内外教学团队的互通,也为企业解决了人员培训、知识更新等难题。通过校内外教学师资资源的互补,通过共同研讨、齐心谋划、取长补短、分工明确的校内外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得到保证。

(4)通过课件、教材、资源库、学习平台构成了渐进式的理论教学平台,实验室、实习中心、教学基地、行业/企业搭建了阶梯式的实践教学平台。理论课程平台与实践教学平台共同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学习环境创新。

人才培养离不开理论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同支撑。为了使培养方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培养路径符合不同类别人才培养需求,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平台均创设了多层级、渐进式、自主性的学习环境和制定软硬件保证。

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重要环节,我们构筑了课件、教材、资源库、学习平台共同构成的理论教学平台。课件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凝结和课堂讲授的魔棒,有助于讲解的生动和理解的便捷,能够为学生开启某一领域的知识大门,指引学生探索的方向。我们通过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创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体现。课程教材是教学课件的内容依托,是教与学的臂膀。教材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提供了帮助,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我们创新性编著的理论到实践课程的完整系列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创新建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丰富,是教学课件和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展。教学资源库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拓展课堂以外的知识信息,成为课堂知识传授的补充。依据课程开发的学习平台,不仅提供知识和信息的查询,更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升华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备保障条件,多年的努力开拓,建立起了实验室、实习中心、教学基地、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平台,更重要的是创新建设了平台中阶梯式教学的有机连接和契合。实验室是为课程实验提供的教学平台,通过验证和综合知识的实验,学生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法或简单的综合设计,学习基本的实验手段、方法和设计,在验证知识正确性的同时,获得基本的动手能力训练。实习中心借助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根据项目内容,通过动手实践完成项目要求,并通过此过程中的反复训练,得到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教学基地的建设更多地结合创新实践活动,通常不仅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努力营造工程实践的环境。通过在工程实践环境中进行更接近未来专业训练的实践项目训练,为学生衔接严苛的职场环境提供了缓冲地带和准备时间。在社会行业企业的生产实习环节,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体验企业生产要求,达到对接社会的要求。在经过一系列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训练环节,学生在动手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平滑度过心理准备的适应期,在步入行业/企业进行实际训练时,已为职场技能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我们的创新特色在于克服了学校育人、社会用人之间落差,应用良好衔接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平台,将学生一步一步从理论知识学习引导向实践应用、从学校课堂引导向社会企业。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两条主线的交叉和递进,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良好结合,为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