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十年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十年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体现在:1.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产学研结合等理论研究已不少,但具体实践特别是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推广应用的广度与速度还很不够。通过多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形成了“双向运行,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十年探索与实践

井新宇

【摘要】文章在分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后,就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双向运行,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从教学模式、培养质量的评价、实践条件与“双师”队伍建设、培训高技能人才、科技服务平台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阐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成效

当前我国就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国识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更多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班组长、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员工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作用极大。

江阴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江阴经济发展的势头之猛,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我院为适应高职工科院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缩短职业岗位磨合期,同时也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把学院办成江阴及周边地区大众企业的培训中心,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师资互动、校企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能人才结构大体呈现“三多三少”的现状,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能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技能人才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且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在行业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较为严重。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总之,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

1.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产学研结合等理论研究已不少,但具体实践特别是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推广应用的广度与速度还很不够。

2.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需求有距离,不能较好地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适时调整,仅依托已有的资源被动地适应社会,培养目标仍偏重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设置雷同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致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短缺严重。

3.企业技能人才在职培训不够到位,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大部分企业对应该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缺乏认识,重使用轻待遇、只使用不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了企业内部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

4.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择业人员不愿当工人、当了工人不愿学习钻研技术的现象较普遍。

5.培养培训实施环节中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不很明显,师资力量与实训条件的保障尚缺力度。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江阴独特的经济优势,与企业紧密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目标、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共建、教学模式的改革等研究与实践上,一直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为江阴及周边地方企业三大中心:即高职人才输送中心、大众企业培训中心和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

通过多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形成了“双向运行,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双向运行:主要指学校、企业双方面向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合作运行机制,既可面向在校学生、又可面向在职企业员工,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校企互相促进、支持、融合的运行机制。

五位一体:是指立足学校,联合企业,面向社会,探索实践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训中心与师资队伍校企共建、与企业合作培训高技能人才、科技服务平台五个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为社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或具有高技能潜质的人才。

这一模式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实践探索较有成效。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与成效

1.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专业设置的主线,确立人才培养方案

广泛而深入调研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建立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根据这个结构,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整编,按企业岗位通用技术要求,安排教学计划。紧紧围绕企业的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并对学生的在校技能训练和毕业后的技能进修做好规划。

2.以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多方位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

面对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和企业现有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对企业通用、专用工种与企业协商,制订中、高级工种培训规划,分期分步共同组建技能培训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实行校、企双方合作机制,实施在校生、企业在职员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校企互相促进、支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www.xing528.com)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技能培训与教研学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合作技能培训与教研学的关系

近年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分期完成了江苏阳光集团、兴澄特钢、长电科技等上市企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任务,为社会培训高级工500余人、技师200余人、高级技师9人,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市劳动保障局已将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电子CAD、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等的培训定点安排在学院电子系,电子系由此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身技术培训的品牌地位。

3.以为地方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为己任,提高教师技术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社会知名度

通过企业的项目研发,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建设科研开发的团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提高学院专业的声誉,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改革不断地取得成果。加大校企合作技术服务、产品研发、设备改造的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企业需要院校提供技术服务,院校教师通过技术服务,不断增强教师的实际水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产品的研发、设备的改造,只有这样,校企的合作才会紧密,教师的业务技术水平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才能真正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项目研发与研学产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研发与研学产关系

近几年,师生为协青机电、信灵电子、华凯电子、国信航空、科达仪表等企业开发产品达十余个品种,为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为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实施工程类产品近十个。为正在筹建的“控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4.以我院自主开发,校、企、劳动部门共商共谋,为院校、社会组建开放性的实验实训基地

教师深入企业,根据岗位的设备和关键技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开发制作实验、实训装置,同时用于在校学生的教学和社会、企业高级工和技师培训中。

我们引入国际合作的认证体系,与IDETCO国际数码嵌入式技术认证机构、西门子公司、XILINX等合作建设实验室,涉及的课程和技术由合作机构进行培训,逐步训练我专业老师担当主讲。

在校外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如兴澄特钢、浚鑫科技、长电科技等。在与小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过程中,这些企业也能提供产品或器材逐步装备专业实验室。

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自行研发制作了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装置250余套,PLC实验装置65套,PLC系统实验装置5套,600余块单片机实验板以及大批电子设计、安装与调试装置等。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在充分利用好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先后与长电科技、兴澄特钢、富仁电气、浚鑫科技、英华达(上海)、信灵电子、远景能源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借助政府力量,市劳动部门积极为我院专业的建设,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出谋划策,制定相应规范,在校企合作发挥牵线搭桥作用。

5.以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开拓专业建设的新途径

建立在校生、企业在职员工的技能鉴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已经迈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近年来已经派出了7名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本院的实际,目前正充分借鉴IHK (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德国工商会各类职业员工的“双元制”培训、考证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同样是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完成的,在德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系骨干教师经过IHK和德国埃尔朗根的西门子研发中心的培训,进一步推进了教学改革的实践。

6.以“专题导入,现场教学”为教学改革新模式,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提高社会培训的效果和树立培训品牌

“专题导入,现场教学”是我系近年来探索实践推广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和社会技术培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建立了较完善的练习与考试系统,每门课程题库量达600题左右。考核方式上实施大力度的有效改革,课程要在考试系统上进行基本知识题的网考,提高部分进行书面考核,专题部分进行答辩和作品检验等,最后得出综合成绩。特别是考核中有考评员、企业工程师和本院教师参与,考核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我系目前精品课程有6门,1门已申报省级精品课程,3门已通过学院精品课程验收,1门已确立为学院无锡市优秀课程。

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完成一张张培训订单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得到了不少看不见的实惠。教师将在企业中搜集的众多课题、项目纷纷引入课堂教学,大力推进“项目教学”、“专题导入,现场教学”的教法改革,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生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几年的努力,电子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无锡市示范专业”。 2007年电子系与上市企业长电科技合作完成了首批102名半导体装调高级工的培训,长电科技进行的技能大比武中,三个一等奖获得者有两名是学院电子系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11) .

[2]李永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EB/D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9-7.

[3]黎德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 .中国培训,2007.(5).

【基金项目】2007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3-35)

原载《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井新宇(1971—),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