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迷糊曲子:河南古老戏曲的传承

迷糊曲子:河南古老戏曲的传承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的迷糊曲子又称为迷糊书、迷糊戏,是兼有说唱和戏曲两种表演形式的传统音乐品种。迷糊曲子是沿黄河传播并发展的,和陕西的眉户曲子同源,均属于明清俗曲的余绪。最初,迷糊曲子采用的是民间自娱性的室内清唱的形式,群众将之称为“板凳曲子”“念曲子”。高跷曲子以河南曲剧的前身高跷曲子为代表。

迷糊曲子:河南古老戏曲的传承

河南的迷糊曲子又称为迷糊书、迷糊戏,是兼有说唱和戏曲两种表演形式的传统音乐品种。由于能使观众听得入迷,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而得名。该品种主要流行于河南西部黄河流域一带,主要包括陕县、灵宝、卢氏、渑池、洛宁、伊川等地,尤其以陕县和灵宝两县最为盛行。

迷糊曲子是沿黄河传播并发展的,和陕西的眉户曲子同源,均属于明清俗曲的余绪。最初,迷糊曲子采用的是民间自娱性的室内清唱的形式,群众将之称为“板凳曲子”“念曲子”。后逐渐发展出地摊走场的形式,并进一步与高跷、旱船等民间歌舞形式相结合,分角色搬演《张连卖布》《游花园》《亲家母打架》等生活小戏,深受豫西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从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迷糊曲子所包含的俗曲曲牌非常丰富,“据艺人说有大、小曲牌二百余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46大调和72小调。大调曲牌如【金钱】【背宫】【黄龙滚】【罗江怨】【边关】【满江红】【慢长城】【老龙哭海】等,小调曲牌如【岗调】【月调】【五更】【纽丝】【紧诉】【慢诉】【剪靛花】【戏秋牛】【一串铃】等”。其伴奏乐器早期是以弦索类乐器三弦为主,此外还有琵琶等,后期又加入了板胡、二胡等弓弦乐器,以及梆子和镲等打击乐器。

张长弓在其《鼓子曲言》中对俗曲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性,他提出:“鼓子曲编者的姓名,已十九不传。而编曲的动机,亦非有藏诸名山传之其人之壮志,不过爱玩爱唱,随唱随编。”由此可见,虽然俗曲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关注、加工和改造,但从其整体来看,广大下层人民在其发展、创新、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实际发挥重要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俗”性。

高跷曲子以河南曲剧的前身高跷曲子为代表。高跷曲子为了适应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特定的受众群体,在曲牌、曲目及伴奏乐器、演唱风格等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征。

(1)曲牌方面,曲子玩友们出于彩扮耍唱的实际需要,多采用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小牌子曲,例如【阳调】【纽丝】【满州】【上流】等,将它们作为搬演故事的基本素材,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行当以及人物性格的具体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造与发展,再结合河南坠子、坠琴等乐器的伴奏,形成欢快、活泼的高跷踩唱形式。(www.xing528.com)

(2)在伴奏乐器上,一般使用两把大弦,以非常紧凑、热烈的演奏来烘托演员的演唱和表演。

(3)在伴奏器乐上,“将原来只有四十八板的【山坡羊】曲调,即兴反复演奏,有时可达数百板,故又称之为【大起板】”,以这种非常欢快、热烈的旋律作为开场。

(4)在表演形式上,采用民间踩高跷、打霸王鞭等表演形式,通过集体性的“踩场”方式与【大起板】配合,共同营造热闹氛围。

(5)在叙述方式上,将原本多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的叙事方式转变为以第一人称代言为主、兼含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

(6)在搬演故事方面,以充分体现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庭生活剧目为主,充分适应和满足普通民众的欣赏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