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交流与讨论的多种形式

学前儿童交流与讨论的多种形式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年龄较小,虽处于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生活环境,却难以用全面、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与交流。因此,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信息的交流与讨论除了运用语言的形式之外,还要大量运用手势、动作、表情和图像等非语言形式。由于幼儿在学前阶段还不能完全用文字记录、表达在各种科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所以图像和手势、动作、表情就成了幼儿交流讨论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

学前儿童交流与讨论的多种形式

学前儿童年龄较小,虽处于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生活环境,却难以用全面、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与交流。因此,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信息的交流与讨论除了运用语言的形式之外,还要大量运用手势、动作、表情和图像(包括图表、图画和照片)等非语言形式。

(一)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中包括描述和讨论。描述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用语言向其他伙伴或成人陈述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和疑问等。讨论是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之间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和交换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结论与感受。幼儿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讨论可以向同伴、教师表述自己在各种科学活动中的发现、疑问和想法,以及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方式、过程和感受等。例如:在对一幅水果蔬菜生长环境图画的观察后,一个幼儿对另一个幼儿说:“我发现了西瓜苹果和黄瓜三处生长的地方不对,你找到几处?”

这是幼儿间活动中发现现象的交流。

(二)非语言形式

非语言形式包括图像、手势、动作、表情等。(www.xing528.com)

由于幼儿在学前阶段还不能完全用文字记录、表达在各种科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所以图像和手势、动作、表情就成了幼儿交流讨论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

1.图像法

图像是幼儿对周围环境和对象观察后,应用图表、绘画和拍照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表达自己发现、认识和感受的方法。适宜的内容有动植物特征及生长情况、四季特征、天气情况、参观旅行情况等。图像法是幼儿观察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交流过程中它可促使幼儿反省和评价自己得到的信息,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兴趣、观察能力。

2.手势、动作、表情法

当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遇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和情绪体验结果时,常会用手势、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表达的方法。例如:幼儿在品鉴酸、甜、咸三种无色液体时有不同的脸部表情,还有用手势来表达物品的大小、多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