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者与教练:权威与亲和,如何在沟通中取得成功

管理者与教练:权威与亲和,如何在沟通中取得成功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位出色的教练。具体来说,管理者和教练之间的区别如下:权威VS亲和管理者习惯于扮演指挥者的角色,喜欢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而教练式管理者在和员工沟通的时候,更倾向于仔细倾听员工的心声和想法,并积极发挥员工想法中有价值的、正向的一面。管理者如果想在沟通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就要积极地去聆听。

管理者与教练:权威与亲和,如何在沟通中取得成功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位出色的教练。他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员工如出色的运动员一样自主发挥,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创造出巨大的成就。

但在实际的团队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会将自己精力放在如何管理事情上面,而不是将关注力放在员工身上。最后,管理者心力交瘁,但是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管理者没能把自己当成一位教练那样去管理员工。

管理者和教练在管理员工方面,存在诸多差别,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别,导致了最终管理效果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管理者和教练之间的区别如下:

(1)权威VS亲和

管理者习惯于扮演指挥者的角色,喜欢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善于发布指令,喜欢利用权威管束员工,让员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很少会顾及员工的真实想法。

而教练式管理者在和员工沟通的时候,更倾向于仔细倾听员工的心声和想法,并积极发挥员工想法中有价值的、正向的一面。相比较管理者的权威示人管理方式而言,他们更喜欢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和员工建立亲和的关系,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构建和谐的团队关系。

(2)管事VS管人

传统的管理者是“管事型”的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的时候,会将焦点放在事情上面。例如,员工出现工作失误,管理者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情上,而不是去深度剖析员工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错误、此类错误是否能够避免等问题。结果员工下次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可能还会继续犯错。

而教练式管理者则会把管理的焦点放在“人”和“人的行为上”。当员工出现工作失误时,管理者会花时间和精力了解员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深入了解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之后,教练式管理者不会责骂员工,而会引导员工思考,让员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练式管理者的信念是:“让员工赢,才是赢的本身。”

(3)依赖VS独立

在传统的管理中,管理者事事都管,面面俱到,很容易让员工产生依赖的心理,自主能动性降低。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者跟员工的沟通通常是单向的,员工会等着管理者主动找自己沟通,而不是主动向管理者反馈事情或寻求帮助。

而在教练式沟通中,管理者会跟员工建立信任的关系,一方面能引导、发掘员工的潜能,并让员工自主发挥;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员工独立自主的工作风格,增强员工工作的责任心。

(4)批评VS赞美

传统的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的时候,尤其在面对员工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往往都是先入为主地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一顿评价,或者以点带面地否定员工在工作上的付出和成绩。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会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www.xing528.com)

而在教练式沟通中,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会以积极、正面的赞美为主,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并鼓励员工继续努力工作。即便遇到相左的意见时,也能先予以鼓励和赞美,先肯定员工的正确做法,再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教练式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能够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优势和潜能,帮助员工突破自我,在工作上做出更好的成绩。在教练式沟通中,传统型的管理者如何向教练型管理者过渡?

首先,建立自在、亲和的关系。

管理者如果想与员工达成有效沟通,就需要与员工建立自在、亲和的关系,让员工敢于并愿意和你表达真实的想法与意愿。这就需要管理者适当地抛开传统型管理者身上严肃、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与员工相处的时候,多倾听员工内心的声音,帮助员工消除焦虑、失败、沮丧等负面情绪。

其次,洞悉员工内心需求与真实意图,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在教练式沟通中,如果管理者想让自己的表达直击员工内心,就需要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的时候,建立卓越的洞察力。通过洞察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了解员工的心理动向,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一旦员工的需求被发掘,他们就会感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同时也能找到存在感,进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多的潜能。

再次,发掘员工的优势与潜能,鼓励员工突破自我。

在教练式沟通中,管理者更注重发掘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因此,管理者在跟员工沟通的时候,需要使用教练技术,让员工看见自身的盲点和闪光点。然后进一步跟员工一起探讨,帮助员工避开盲点,发挥优势,并鼓励员工相信自己,不断突破自己。

最后,积极聆听目标对象,帮助员工实现个性化发展。

管理者如果想在沟通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就要积极地去聆听。聆听,不仅要带着耳朵去听,还要带着眼睛、心去听,要“听”到员工语言上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同时,管理者在倾听的时候,还应该明确地知道自己眼前的目标对象是谁,了解他的特点、工作风格、需求、最期待什么、渴望在工作中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帮助员工制订具备针对性的个人成长计划,帮助员工实现个性化发展。

从管理者和教练之间的区别来看,教练式管理方式有许多有价值的地方需要管理者学习。当传统型的管理者成功向教练式管理者过渡后,不仅能够与员工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心声,还能通过沟通极大地发掘出员工的潜能,帮助员工积极创造,提高团队向心力,带领团队获得迅速而平稳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