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势决定力量,敌我之间的决定权

形势决定力量,敌我之间的决定权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被战胜形势的造成主要决定于自己,而能否提供可以被战胜的机会的决定权在于敌方。最后,各诸侯国援赵的救兵到达,在“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不利形势下,秦军兵败邯郸,赵国则以弱胜强,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秦军的进攻势头,引起了赵国及周围诸侯国的恐惧。秦王考虑长平之战相持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者过半,国虚民饥。秦国撤兵后,赵国国王准备按照和约割让六城与秦。

形势决定力量,敌我之间的决定权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击败。

②以待敌之可胜:耐心等待和寻求敌军可能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③不能使敌之可胜:敌人不暴露弱点,我方很难强使敌军提供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译文】

孙子说:以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预先造成一种不可被战胜的形势,然后等待和寻找敌军有可能被战胜的机会。不可被战胜形势的造成主要决定于自己,而能否提供可以被战胜的机会的决定权在于敌方。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只能做到使自己不被战胜,而很难做到使敌人必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①藏于九地之下:九为最大数,表示极点。意为部队借助山川丘陵之险,隐藏极深,使敌人无法探知虚实。

②动于九天之上:部队借助天时地利及一些自然灾害向敌人发动进攻,就像震雷从天而降。

【译文】

不可被战胜,讲究的是防御;可以战胜敌人,讲究的是进攻。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借助山川丘陵之险,隐藏得极深,使敌人无法探知虚实;善于进攻的军队,借助于天时地利之便,像滚雷一样从天而降,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的军队既能在防守中保全自己,又能在进攻时获得全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①不忒(tè):所采取的措施没有一点差错。

②政:通正,主宰。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所能预见到的,不是最理想的胜利。打了胜仗,天下的人都说好,也不是最理想的胜仗。这就好像能举起极轻的“秋毫”,并不能算是有力量;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不能算是眼睛明亮;能听到雷霆的声音,更不能算是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讲的善于打仗的人必定会取得胜利,指的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而这些善于打仗的人既没有多智多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敢的战功;但他们每战必胜而没有差错。他们之所以没有差错,是因为采取了必胜的措施,战胜了那些已经处于必败之地的敌人。所以,总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从不放过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谋划,造成必胜的形势,然后才同敌人开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则是先盲目开战,然后再去寻求取得胜利。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注重修明道义,严明法度,所以能够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者。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度:度量。指国土幅员的大小。

②量:容量、数量。指户口、人口和物质资源的数量。

③数:数量。指征召兵员的数量。

④称:衡量。指对敌我双方力量的衡量和对比。

⑤形:指因军事实力所造成的势。

【译文】

兵法的法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国土幅员大小的“度”,规定着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不同的“量”;敌我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不同的“量”,又决定敌我双方军队数量不同的“数”;敌我双方军队数量的不同,又决定着双方实力不同的“称”;敌我双方实力不同的“称”,又决定着战争结局的谁胜谁负。所以说,打胜仗的军队与打败仗的军队相比,就像以“镒”称“铢”一样,前者的力量占绝对优势;而打败仗的军队与打胜仗的军队相比,就像以“铢”称“镒”一样,前者的力量处绝对劣势。胜利者指挥士卒作战,就像山涧积水从千尺高山顶猛冲下来那样势不可挡,这正是“形”——实力强大的表现。

【战例】

秦赵邯郸之战(www.xing528.com)

在公元前262年,韩国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秦攻占了韩国的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野王(今河南沁阳)地区。韩王非常恐惧,忙派使者入秦,表示愿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他为了转移矛盾,减轻秦国对韩国施加的压力,就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出兵攻赵,引发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最终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国以赵国割地六城予秦而撤军。但是,赵国在秦国撤兵后,又不愿如约割地,因而激怒了秦国,秦国便出兵邯郸,引发了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继续。在邯郸之战,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失败的教训,改变了军事战略。在强敌面前,力求做到“先为不可胜”。他们制订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敌疲敌的作战方针,使秦军处于劳师远袭,顿兵攻坚的困难境地。最后,各诸侯国援赵的救兵到达,在“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不利形势下,秦军兵败邯郸,赵国则以弱胜强,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决战,秦将白起针对赵括只知纸上谈兵、鲁莽轻敌的特点,制订了后退诱敌、包围歼灭的作战方针,全歼赵军四十余万。白起取得胜利后,还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他将秦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攻占邯郸以西的要点武安(今河北武安西)等地,一部分北上夺取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自率领一部分兵力留驻上党,准备进攻邯郸。

秦军的进攻势头,引起了赵国及周围诸侯国的恐惧。赵国为了免于灭亡,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携带重宝赴秦游说秦相范雎。苏代从范雎的个人利益及秦国的得失两方面来动摇其灭赵的决心,同时提出割地求和。范雎为苏代的分析所打动,便向秦王建议准许赵割地议和。秦王考虑长平之战相持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者过半,国虚民饥。于是同意韩割垣雍,赵割六城给秦国,达成和议。秦王于周郝王五十六年(前259)正月撤兵。

秦国撤兵后,赵国国王准备按照和约割让六城与秦。赵相虞卿不同意割城,他分析说,秦国撤兵是由于师劳兵疲,力量不足,如果现在用他没能攻取的土地送给秦国,这与鼓励秦国攻打赵国无异。如果割六城给秦,那么赵国地有尽而秦之贪婪之心无尽,那样的话赵国必亡。

他向赵王建议以六城贿赂齐国,因齐与秦结怨较深,齐得到赵国的六城后,必愿与赵合力攻秦,这样,赵国虽失地于齐,然而可取秦地以补损失。那时秦必反向赵求和,韩、魏也会尊重赵国,从而与齐、韩、魏结成联盟。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同时料定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便积极进行抗秦准备。

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策划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合力同心,治理国家。他们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力,抚养孤幼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战斗力,同时,还利用人民对秦军在长平坑杀赵军降卒暴行的愤恨来激励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这样便造就了全国上下奋起抗秦的有利态势;对外,赵国积极开展合纵活动。

赵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利用魏国使者来赵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国签订了合纵的盟约;同时以灵丘(今山西灵丘)作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结好楚国;此外,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所有这些活动,促成了反秦联合力量的形成,使得反秦统一战线建立起来。

秦昭王果然因赵国没有如约割地,反而联台各诸侯国与之为敌而愤恨不平,遂于公元前259年九月发兵攻赵。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赵,军队很快打到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鉴于敌强己弱的客观态势,采取了坚守疲敌、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方针。赵国人民对秦军的残暴记忆犹新;秦军的入侵,激起了赵国军民坚决抵抗、为保卫国家誓死抗秦的决心。他们坚守邯郸,英勇作战。在坚守防御的过程中,还经常派出精锐部队伺机袭击秦军,给秦军以沉痛的打击。秦国军队进攻邯郸的行动受到挫败,秦王又增兵换将,继续对邯郸发动攻势。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惨重,仍然攻克不下邯郸。秦王对此十分恼怒,亲自出面请秦将白起出来带兵攻赵。当初,在秦王与辅臣商讨出兵攻赵之时,白起便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攻赵。他对秦王说,赵国自长平战败后,秦未能乘胜灭赵,给了赵国以喘息的时间;赵国得以努力耕种以增强蓄积,整顿兵甲以加强战斗力,修补城池以巩固守备。目前,赵国在内政方面,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正努力增强国力,加强战备;在对外方面,赵国在积极联络诸侯各国共同对付秦国。在这种形势下,是难以战胜赵国的。现在白起的预言得到印证之时,秦王又出面请白起为将去邯郸指挥作战,白起仍不从命,表示“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王听了勃然大怒,最后赐以利剑逼他自杀了。

秦国军队久攻邯郸不下,处于师劳兵疲、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时,赵国在固守邯郸的同时,积极从事合纵活动。平原君赵胜率毛遂等人赴楚求援,毛遂以秦曾经攻破郢都、焚烧夷陵、迫楚迁都的旧怨来激怒楚王,使楚王答应出兵北上救赵。魏王也即答应救赵,并派出军队十万向邯郸进发。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谁要是出兵救赵,等我攻下邯郸后就调兵攻打谁。魏王惧怕日后报复,就命令主将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驻在邺(今河北临漳),观望不前。

平原君赵胜见魏军停止前进,就派人去魏国,让自己的内弟、魏公子信陵君想法说服魏王让军队赴邯郸。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魏王仍然不肯下令进军。信陵君没有办法,又不能眼看着赵国灭亡,便决定带着自己仅有的一班人马去和秦军决一死战。临出发前,他遇到了朋友侯赢。侯赢劝他不要去硬拼,并说,如果那样做,就好像把一块肉投入饿虎之口,又能取得什么效果呢?他让信陵君去求助魏王的爱妾如姬,让她以出入魏王寝官之便,偷取魏王调兵易将的虎符,然后夺取魏将晋鄙的兵权,带领军队去救赵。因为信陵君曾为如姬报了杀父之仇,这次信陵君请如姬窃虎符的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信陵君窃得虎符,赶到邺地,凭着虎符,假托魏王之命要取代晋鄙的职务。晋鄙对此表示怀疑,不肯交出兵权,信陵君不得已杀了晋鄙,夺得兵权,奉领军队直进邯郸。

在赵国的邯郸,秦军又一次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邯郸形势危如累卵。这时,平原君让自己的妻妾婢奴也参加到守城的劳役中,把家中的资产全部拿出来馈赠给士兵,鼓励士兵拼死作战。平原君还招募到三千奋不顾身的战士,向秦军发起反击。秦军出于意外,一时招架不住,向后退却了三十里。正在这时,信陵君率领的魏军救兵和春申君率领的楚军先后赶到,秦军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战败于邯郸,秦将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另一部分被联军包围,最后投降赵国。

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秦国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邯郸之战到此以赵胜秦败落下帷幕。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制订了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如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孙子所说的“修道保法”;同时制订了以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在敌军出现了师劳兵疲、顿兵挫锐的情形下,赵国又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配合援军的进攻,一举击败秦军,赢得胜利。而秦军的失败,则是秦昭王不了解兵法原则,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而造成的恶果。孙子曰:“胜可知而不可为。”邯郸之战的胜败得失,足以启迪后世的军事家们。

以逸待劳 疲楚败楚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大将孙武,大夫伍子胥、太宰伯嚭的辅佐下,国力大增。公元前512"年,阖闾认为可以攻打楚国了,于是召集孙武、伍子胥、伯嚭共议出兵大事。

孙武道:“大王要远征楚国,时机尚不成熟。楚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而我们吴国是个小国,人口少,物力也不够富足,要想打败楚国,还需要几年的准备。”

伍子胥因自己的父兄都被楚王杀害,急报仇,在同意孙武的意见时,又提出了一个“疲楚”的妙计:"把吴国的士兵分为三军,每次去袭扰楚国的边境,一军返回,另一军则出发,这样,自己的军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使楚国的军队疲于奔命,劳苦不堪。

孙武和伯嚭也都认为伍子胥的计策切实可行。于是第二年,阖闾开始实施伍子暂的“疲楚”计划:派一支部队袭击楚国的六城和潜城(均在安徽境内),楚国急忙调兵援救潜城,吴兵则已离开潜城攻破了六城。过了一些日子,吴兵又攻击楚国的弦(河南境内),楚国慌忙调兵奔走数百里援救弦,但是,援军还没有赶到弦,吴兵已撤退了。

一连六年,吴国用此“疲楚”之计使楚国士卒疲于奔走,消耗了大量实力。

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攻打蔡国,蔡国联合唐国向吴国求救。阖闾认为这是一个出兵攻楚的大好时机,再次召集伍子胥、孙武和伯嚭商议出兵之计;伍、孙、伯三人一致同意阖闾的意见。这一年冬天,阖闾亲率伍子胥、伯嚭、孙武,倾全国的军队计六万多人誓师伐楚。

楚军连年奔走作战,实在是“疲劳”已极,因此,吴军长驱直入,迫近汉水方才遇到囊瓦的“阻挡”。决战时刻,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战战兢兢,勉强应战。双方军队一接触,楚军就土崩瓦解,囊瓦率先逃走,大夫史皇战死。吴军乘胜追击,接连在郧、随一带和雍澨大败楚军,然后渡过汉水,迅速攻占楚国都城,楚昭王跑得快了一步,才没有成为吴军的俘虏。

先备后战 力灭陈国

南北朝后期,北周的相国杨坚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杨坚即是隋文帝。隋文帝胸怀大志,决心一统天下。在当时,隋朝力量单薄,而北方的突厥人不时南侵,隋文帝便制定了先灭突厥、后灭陈国的战略方针。

隋文帝在与突厥交战期间,对南方的陈国采取了十分“友好”的策略:"每次抓获陈国的间谍,不但不杀,反要以礼相送还;"即使是有人要投靠隋文帝,只要他是陈国人,隋文帝从隋、陈“友好”出发,仍毅然加以拒绝。为增加国家实力,隋文帝大胆实行改革,简化了政府机构,鼓励农耕,提倡习武。

在击溃了突厥之后,隋文帝开始着手灭陈的行动。江南收获的时间较早,每到收获季节,隋文帝就派人大造进攻陈国的舆论,令陈国紧急调征人马,以至误了农时。江南的粮仓多用竹木搭成,隋文帝派遣间谍潜入陈国,因风纵火,屡屡烧毁陈国的粮仓。经过几年的折腾之后,陈国的物力、财力都遭受到不小的折损,国力日益衰弱。

为了渡江作战,隋文帝派杨素为水军总管,日夜操练水军。杨素建造的战船,最大的叫“五牙”,可乘八百人;小的叫“黄龙”,也可乘一百余人。为了迷惑陈军,屯兵大江前沿的隋军每次换防时都要大张旗鼓,令陈军恐俱不已,以为隋军是要渡江作战。渡江前夕,隋军又派出大批间谍进行骚扰、破坏,搅得陈国军民不得安宁。

但是,面对磨刀霍霍的隋军,陈后主竟然麻木不仁,依旧是醉生梦死。史官章华冒死进谏,陈后主将其斩首示众。隋开皇八年(588)十月,隋文帝认为条件已经成熟,指挥水陆军,分八路渡过长江攻陈。当元帅杨素的“黄龙”战船在破晓时抵达长江南岸时,陈国守军还都在睡梦之中。隋军除在岐亭(西陵峡口)遭到陈国南康内使占仲肃在江中以三条巨型铁索的阻截外,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第二年的正月廿日,隋军攻入陈都建康。陈后主仓皇躲入枯井之中,后被隋兵搜出,陈国就此灭亡。

长达近二百年的“南北朝”——中国社会长期分裂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