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问题日常优化实践

小问题日常优化实践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日常性违规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按照常规操作,建筑工地上的用电配置分为三个级别,其中有专门的二级配电箱,其功能是将电路分配转入第三级电箱,而操作人员则可以通过连接第三级电箱的电源插座安全地使用电力。实践中有一类突出的违规行为是操作人员直接从二级配电箱连接电源使用,从而导致短路。

小问题日常优化实践

如前所述,日常性违规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但是,为了使读者和研究者更为经验性地认识和把握违规是如何成为日常实践的,笔者在此部分中将以建筑工地上的安全操作和管理作为实例来加以讨论。

笔者所在的团队曾经先后在十余个建筑工地进行过长时间的参与式田野观察和深入访谈,以理解建筑工程的监管、日常运作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筑工程中的违规行为种类繁多,这里先以普遍存在的违规用电情形为例。按照常规操作,建筑工地上的用电配置分为三个级别,其中有专门的二级配电箱,其功能是将电路分配转入第三级电箱,而操作人员则可以通过连接第三级电箱的电源插座安全地使用电力。实践中有一类突出的违规行为是操作人员直接从二级配电箱连接电源使用,从而导致短路。在我们调研的其中一个工地,仅一个月内就发生了12次用电短路的小事故(如表12-1所示)。

表12-1 用电短路小事故记录

续表

(www.xing528.com)

作为一个外来者(the outsider),笔者对于违规用电怀着一种恐惧和担忧,由此便惊讶于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笔者对部分违规操作的工人进行了访谈,有意思的是他们反过来告诉笔者:电源连接的原理十分简单,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有人甚至现场示范怎么接电线,并声称在工地上工作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怎么接。还有工人抱怨:工地上需要用电的地方很多,公司配备的电源插座这么少,又在固定的位置,怎么会够用?也有工人解释称,工地上就那么两三个专门的电工,凡事都等着他们来给配插座,接电源,时间都被耽误了,还是自己动手来得快。

再来看管理人员的处理方式:就上述案例中的12次违规操作,工地一线的管理人员最主要的反应是停止损害(关闭电源)、排除妨碍(拔掉违规电线),但很少对违规人员进行真正的处罚或者行为矫正。换言之,一线管理人员行动的逻辑是对事(用电)不对人(违规者)。笔者就这种逻辑访谈了不同的电工和安全员。有的受访者确认了工人们提到的现实,即电源插座的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但认为这不是他们(一线管理人员)能够解决的问题。有的表示,很多工人最开始就是跟着小工程队进入建筑领域的,他们并没有关于专业化分工的概念,也理解不了诸如三级配电保护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需要用电时就自然而然地就近取电。对于为何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矫正这些违规行为,电工们表示,他们的工作职责是保证工地上的用电供给,处理用电问题。换言之,是管“电”不管“人”。安全员则表示,这种私搭电线,违规取电的行为总是防不胜防,这次处理了这个人,不代表下次其他人不犯。在庞大的施工进程中,安全教育的职责总体上只能由不同的施工队伍自行完成。因此,对于安全员来说,最现实的策略是守住“电箱”而不是盯住“人”。

那么对于违规用电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或不良影响,旁人是如何看待的呢?笔者追踪过那些因电路短路被影响到工作的人,发现他们的反应顶多就是抱怨“怎么突然就断电了,工具也用不了”,但是很少有人会关心“为什么断电了”。当然,即便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也不可能去偌大的工地寻找根源。笔者也试图和工人们谈论这种违规取电的危害,发现有人的观点和那些违规人员很类似,觉得连接电源并不是那么复杂的一件事;也有人觉得这只是少数人会干的事儿,并没有那么严重;还有人表示只能把自己的事做好、并不清楚别人在做什么。

其实,在工地上,这样反复出现、无关痛痒的轻微违规比比皆是,例如,笔者不止一次目睹施工人员直接使用塔吊地面指挥员的对讲机,只为了让吊塔操作人员优先吊取自己需要的原材料。人们给出的解释是,给塔吊操作人员发位置指令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规定一台塔吊必须配备有资质的操作员和专门的地面指挥员?);也见过许多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操作台上工作的工人不佩戴安全绳,因为他们认为安全绳只在上下移动时起作用,而在架子间平行移动时显得很妨碍;还无数次见到工人们不走规定的安全通道、而选择一些快捷途径攀上或跳下……如果综合起来会发现,对于违规行为及其可能制造的潜在风险,外部人和局内人的理解和解释存在着天然的鸿沟。当有事故发生时,执法或监管部门通常会启动各种调查程序,最终形成大量的外部分析和解释来试图抓住事故发生的原因;但如若没有事故发生,很多事情在内部世界的运作中可能具有不一样的涵义和意义。

综合起来看还会发现,违规行为的出现以及最终被对待的方式是嵌在一个系统中的。行为人本身、管理者、周围的工作伙伴,倘若其中有一方对行为的理解或者反应有本质的差别,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然而,和大部分生产行业一样,建筑项目一旦开工就变成一个巨大的、不停歇的生产线。无数的操作者、繁复的工序、各式各样的操作行为交织在一起,成为一张汇聚了“人—行动—程序”的大地图。对于一张巨大的地图而言,每一个违规者、或是每一个违规行为都只是单个、独立、分散的问题,何况这些问题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醒目、重要。它们很容易就弥散、隐入到庞大的生产过程中。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尤其是对于外部监管者而言,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透视”又显得多么不切实际。

所以,回到内部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我们可以发现日常性违规的一般生成机理:首先,单个或者偶然出现的微小违规被忽略、被认为没有那么重要或致命。这种忽略包括被行动者本人的忽略,周围人的忽略或不关心,以及管理者的忽视。当一个偶发的违规行为没有被正确对待、有效矫正,它的存在就会悄然地变得可以被接受(accepted)。接下来,被接受的行为方式可以被不断地重复(practiced)并加以传播,最终变成为广泛存在的正常的、习以为常的(normalized)行为方式。这就是日常性违规的发生学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