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导图的研究与运用现状优化

思维导图的研究与运用现状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我国教育领域中思维导图应用研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理论研究中创新少,重复多。国内核心期刊对思维导图关注度不高,研究讨论也比较零散,

思维导图的研究与运用现状优化

一、国外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国外的应用已较为成熟,自1971年托尼·博赞系统性提出思维导图概念以来,其直接使用人群超过2.5亿,并被广泛应用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业、商业领域,如全球500强企业中的IBM、波音、微软、强生、汇丰、甲骨文等。美国波音公司的一份飞行工程手册被压缩成了25英尺(约7.6米)长的思维导图,可让100多名高级航空工程师在几个星期内学会以前需要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估计仅此一项即可节约成本1100万美元。惠普医疗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培训,该公司高级经理Jean Luc Kastner先生说:“我们的课程建立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它帮助我们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毕业分数。‘思维导图’教学必然是未来的教学工具。”全球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日常工作中采用思维导图,如Fluor Daniel公司在内部流程设计、日程安排、会议管理等方面采用思维导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该公司副总裁William L.Maxilae先生说:“博赞大师的思维导图在我们办公室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它在帮助我们打开思路上的作用是惊人的。我们使用思维导图来安排会议日程、做头脑风暴、设计组织结构图、记笔记和写总结报告。‘思维导图’ 是一个通向未来的必备工具。”

托尼·博赞

思维导图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因材施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团结合作的教学机制,有助于建立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组织。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普及应用思维导图并作为他们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在改善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中,新加坡已经将思维导图作为从幼儿园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韩国已经将思维导图正式纳入小学教科书;美国学校使用的教案,也大部分应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在从欧美国家来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的报告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思维导图的应用。

比尔·盖茨说:“思维导图能够将众多的知识和想法连接起来,并有效地加以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世界500强都在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高效地处理工作、事情,通过学习这些方法能让你的工作变得有条不紊、可进可退,并且能锻炼你的分析和处理事件的能力。

常用的思维导图有如下几种:

1.圆圈图circle maps—defining in context

——圆圈图多用于定义描述,比较适合中心主题的句型结构。

2.气泡图bubble maps—describing qualities

——描述事物性质和特征,气泡图适合核心结构的展开使用。

3.流程图flow maps—sequencing

——弄清先后顺序,用流程图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内在逻辑。

4.树状图tree Map-classifying

——树状图主要用于分组或分类的一种图,分类和归纳主题、一级类别、二级类别,等等。可以用这种图来帮孩子整理归纳一些知识。(www.xing528.com)

5.桥状图bridge maps—seeing analogies

——主要用来进行类比和类推的图。在桥型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然后按照这种相关性,列出更多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

6.括号图brace maps—part Whole

——分析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图。

二、中国式思维与思维导图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思维导图的应用程度和规模则稍显不如,但应用水平和推进速度令人瞩目。思维导图概念与工具进入中国已有20余年,目前我们使用的思维导图工具和最新理论皆来源于国外,思维导图的使用和推广也更多处于自发性的探索模式之中。近年来关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和探索日益活跃,关于思维导图的专题研讨和自发应用越来越多,许多教师也在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对教育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变革,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思维导图的应用已经从个体应用的初级阶段迈向了区域化发展阶段。一大批学者和科研单位已经在思维导图与教学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将中西方的相关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集纳并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进而使思维导图的应用与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思维导图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0余年的发展,也没在学校广泛应用。后经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15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

我国教育领域中思维导图应用研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理论研究中创新少,重复多。很多理论研究文章,都是泛泛而谈,不是从实践中提升和总结,而是把理论东拼西凑,理论研究对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指导作用不明显。应用研究中缺少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经验的总结,研究的信度、效度不够科学。

核心期刊关注较少。国内核心期刊对思维导图关注度不高,研究讨论也比较零散,不利于对思维导图进行系统集中的深入探讨,影响到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

国外研究借鉴少。虽然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现状来研究和应用思维导图,讲究“本土化”十分重要,但是借鉴国外思维导图的研究成果,应用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及其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同样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国内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减少盲目性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缺乏评价研究。国内对思维导图的研究缺乏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也很少有人就思维导图应用效果进行详细论述。在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中虽然有个别学者进行了一些反思与思考,但还不能构成对思维导图的评价研究。

由以上分析可以预测,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的应用研究仍然是研究者继续关注的焦点,理论研究的深度会有所加强,随着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思维导图相关的评价研究也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思维导图应用研究这个行列,比如现担任包头市记忆学会副会长一职,同时被聘为“记忆力训练网”专家讲师的安广华老师,他潜心研究中小学同步课程十几年,曾创办“北京最强大脑训练营”“‘尖子生’特训营”等。在十多年的教研实践过程中,安老师先后在公立学校、培训学校及多家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记忆与思维”相关讲座。多年来累计培养100多名“学科对接”老师,分别在北京、河北、天津、内蒙古、银川等地教学。真正做到了以记忆方法为基础,以思维导图与课本对接为重点,将“记忆法与思维导图”融为一体。取得了QS全脑记忆教程、应用型记忆力讲师教程、国学点背教程、中小学QS单词记忆法、思维导图师资特训教程、学科关键导图全集、关键词阅读教程、中考政治历史冲刺教程、会考地理生物冲刺教程、初中全脑思维物理等教研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