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清主次,合理施策

分清主次,合理施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说对北元采取缓和态度,并积极予以拉拢,但朱元璋始终对其保持着戒备之心,通观朱元璋处理国家矛盾的总原则,其实可以概括为:“分清主次,灵活施策。”这种“分清主次,灵活施策”战略的核心要义,其意图无外乎是少树敌人,集中力量对付北元势力。强硬的征伐政策得到持续推行,连续的战争对北元残余势力造成很大打击。朱元璋将其中一些列为所谓“不征”之国,如朝鲜、日本等,共计15个国家。

分清主次,合理施策

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深刻影响,朱元璋继承了儒家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同时也严守夷夏之别。在当上帝王之后,意图维系天朝上国的地位,以天子自居,视四方为蛮夷。从明初所颁发的诏令文书来看,“明太祖刻意追寻古贤帝王,欲成为‘天下主’”[73]。因此,他在登极之后立即向海外各国颁发中国的《大统历》,希望四方各国按时向中国朝贡以示臣服之心。如果表示臣服,则尊重各国自主权利,按自己的礼俗进行治理:“礼从本俗,使自为声教,来则受之,去亦勿追。”②不仅如此,他也从儒家继承了“怀柔远人”之术。如果邻邦自愿远来,心悦诚服成为属国,则欣然接受,甚至不惜慷慨解囊,以“厚往薄来”的办法尽量满足其利益需求,实现“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74]的目标。这种贡赐活动成为洪武年间非常重要的一项外交活动,而且政治意义远远超过经济意义。[75]朱元璋摆出了“天下共主”的姿态,不仅四处颁布诏书封王,还试图要求他们依照儒家思想治国,尊奉所谓“先王之道”[76],为民兴利除害,对明朝永远持有诚敬之心。

在长期对蒙古的战争中,朱元璋深刻体会到战争的巨大破坏作用。为此,他不仅劝阻徐达等人劳师远征,也对包括北元在内的各处敌对势力尽力修好。除非迫不得已,不再轻易用兵。为了争取与北元达成和平共处的局面,朱元璋一方面重兵布防北疆,一方面采用怀柔之策,多次专门遣使致书,对其进行拉拢说服,甚至宣称“华夷一家”,理应一视同仁:“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77]有学者统计,从洪武元年至三十年,明廷遣使致书元主本人共5次,使谕元丞相驴儿4次,遣使至云南故元梁王和大理总管段明处3次,遣使扩廓帖木儿和辽东纳哈出各2次,遣使李思齐、张思道各1次。[78]由此可见,朱元璋为了调解与北元的关系,可谓煞费苦心,想出了各种办法。他对被俘的故元贵族及其他官员大多以礼相待,甚至还曾册封扩廓帖木儿的妹妹为秦王朱樉的妃子,通过联姻来争取对手。

虽说对北元采取缓和态度,并积极予以拉拢,但朱元璋始终对其保持着戒备之心,通观朱元璋处理国家矛盾的总原则,其实可以概括为:“分清主次,灵活施策。”在大明王朝的建国初期,此项原则对于朱明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分清主次,灵活施策”战略的核心要义,其意图无外乎是少树敌人,集中力量对付北元势力。对于这一重要原则,朱元璋担心后世子孙在执行时会发生偏离,于是非常明确地写进《皇明祖训》,并且列于首章,就此将其定为此后各代帝王必须遵照执行的金科玉律,确定为一项长期执行的基本国策。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宣布了不宜“兴兵轻伐”和不贪“一时战功”的戒律:“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今后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即西北胡戎:“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朱元璋所说“西北胡戎”,就包括故元北逃的残余势力。他们在中原的统治根基虽然已被摧毁,但在塞北还拥有大本营,即便是退守和林之后,仍然拥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所以始终是大明王朝的一块心病。强硬的征伐政策得到持续推行,连续的战争对北元残余势力造成很大打击。

洪武四年(137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召集臣僚,郑重地宣布他所确定的对外政策:“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79]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朱元璋以是否为患中国作为根本原则,将周边诸国分为两种:对于那些可以和平相处的国家,采取的策略是“决不伐之”[80];对于那些为患边疆的,则一定要予以必要的惩处。与此同时,朱元璋特别强调,西北的蒙古始终是心腹大患,必须始终谨慎防备:“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81]朱元璋将北部边疆作为军事防御的重心,对故元残余势力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对境内各处残存的武装势力一直致力清剿,甚至不惜代价劳师远征,展开千里追击,甚至也对北元在塞北的大本营实施持续不断的攻击。但是,对于其他的周围小国,明太祖则秉持“不征”的原则,尽量采取和平相处的原则。也就是说,所谓“不征”,其实是区别对象而施行。对于故元顽固势力,不仅不会执行“不征”原则,恰恰相反,一旦觅得有利战机,就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这其实就是积极防御战略的要义,平时基本处于守势,如果有很好的战机出现,则果断展开出击。不仅洪武朝是这种情形,此后的永乐朝也是如此。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北伐,甚至死在北伐途中,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洪武年间,明朝不仅与近邻的高丽、琉球、占城、真腊、暹罗、安南等国来往频繁,也和西洋的琐里、彭亨及西域的撒马儿罕等国有派驻聘使和通商等活动。朱元璋将其中一些列为所谓“不征”之国,如朝鲜、日本等,共计15个国家。这些国家,无论是否与明廷建立朝贡关系,无论是否敌对,都尽量采取“不征”的态度。这是洪武朝的基本国策。万明总结明朝初期外交的基本特征就是“不征”,认为朱元璋这种外交活动不仅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同时也是中国外交向近代转型的开端。[82]这种“不征”,其实是传统观念与制度的遗留物,摆出的是一副“天下共主”的姿态,仍然强调了对外的征伐之权。但是,既然放弃了这种征伐之权,说明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现实情况也是这样,即便各国出现弑君等违背儒家思想的行为,朱元璋最多也只是谴责一番而已,如果侵犯了中国的利益,经常只能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矛盾。所以,所谓“天下共主”,实际不过是“大国之君”。[83]尽管存在这种内在的矛盾性,朱元璋不仅提倡“不征”,还将有关主张写进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世子孙严格遵守。因此,“以‘不征’为特征,为明代奠定了与历朝历代不同的独特的和平外交模式,影响延续有明一代近300年。”[84](www.xing528.com)

朱元璋之所以始终强调与邻国和平相处,并确立了“不征”作为外交原则,除了受儒家夷夏观影响之外,还充分吸取了前朝的历史教训,坚决反对穷兵黩武。朱元璋曾与群臣论兵,引用古人“兵者,凶器”的论断,阐述了自己对于战争的认识:“黩兵者,驱人于死地,有国者所当深戒也。”[85]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与众臣论兵时指出:“国家用兵,犹医之用药。蓄药以治疾,不以无疾而服药。国家未宁,用兵以戡定祸乱。及四方承平,只宜修甲兵,练士卒,使常有备也。盖兵能弭乱,亦能召乱。若恃其富强,喜功生事,结怨起衅,适足以召乱耳。正犹医家以暝眩之药强进无病之人,纵不残躯陨命,亦伤元气。故为国者,但当常讲武事,不可穷兵黩武。”[86]在这里,朱元璋以治病为喻,旗帜鲜明地反对穷兵黩武,同时也主张加强战备,做到有备无患。在此思想指导下,朱元璋一贯与邻邦尽量和平相处,友好交往,同时时刻不忘备战,尤其注意抵御和反击故元顽固势力的挑战。

朱元璋曾总结历史教训,说:“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87]朱元璋借助于历史事件批评隋炀帝,也由此确立了杜绝“民劳”的原则,并将其作为是否发起战争的决策依据。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时,朱元璋变得更加慎重而务实。

处理国内矛盾时,尤其是处理与蒙古族的关系,会牵涉到与北元的关系,所以也要慎重对待。朱元璋汲取了历史教训,尤其是元朝统治者的教训,对民族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元朝,因为统治者实行了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仇恨和隔阂,也由此影响了政权的稳定。这促使朱元璋思考如何改善民族关系,对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都优礼相待。朱元璋在给元顺帝的祭文中,虽要求北元“以小事大”,但也默认并接受南北分治,甚至提出“君主沙漠,朕主中国”[88]的主张。当然,更多时候,朱元璋还是严守“内中国而外夷狄”[89]及“天下一统”[90]传统理念,强调天下“定于一者”[91]。因此,他一方面视四海之内皆为赤子,强调所谓“一视同仁之心”[92],另一方面又推行“威德兼施”之道,并强调“治蛮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93]。说到底,所谓“征”或“不征”,需要根据内外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运用和处理。

对于周围邻邦,朱元璋除了宣布“自为声教”和不加干涉之外,对于那些愿意和平交往的,特别设立四夷馆负责协调关系,还在泉州、广州等地置市舶司接待外商,并给予减免商税等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后来因为倭寇在东南沿海的猖獗活动而宣布终止,明廷也由此开始施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为了笼络邻邦,朱元璋一贯对其施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不仅优礼接待外国使臣,还特许对方以各种方式展开自由贸易,并且全部给予免税的优惠政策。为了不让外国来朝时因为携带贡物太多而加重其负担,朱元璋特令礼部严格限制贡品数量,对于回赐各国的礼物则一再要求从优从厚。根据这种“厚往薄来”的政策,明朝赏赉外国的物品,在数量和价值上都远远地超过了外邦送来的贡品。[94]而这,也许是洪武朝始终能够与周边邻国持续保持睦邻友好的重要原因,是朝贡体系得以维持的一种重要手段,也能帮助“分清主次,灵活施策”的战略得到很好的贯彻。朱元璋还注意政府与民间的区别,使得其外交战略更加具有灵活性。比如对于日本,朱元璋也将倭寇的袭扰行为与日本政府严格区分开来,并不对日本政府采取完全敌视的态度。在洪武十三年(1380)后,因胡惟庸案和倭寇的影响,朱元璋下令推行海禁政策,但与一些主要近邻国家如朝鲜、琉球等,仍然维持着密切交往。这其实也是其“分清主次,灵活施策”的战略要求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