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蒋介石夫妇游览牛首山历史回忆

蒋介石夫妇游览牛首山历史回忆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详细记载了1936年5月17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前往牛首山游览这一旧事。蒋介石在南京居住多年,足迹曾达汤山温泉、钟山等著名景点,但游览牛首山却未见于其他记载,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餐后,蒋介石准备登天阙峰游览。下午三点一刻,蒋介石与夫人结束了牛首山之行。种种线索表明,此次蒋介石夫妇游览牛首山,不仅仅在于寄情山水。1936年,就在蒋介石游览牛首山这一时间段,国家的局势特别危急,让他心力疲惫。

蒋介石夫妇游览牛首山历史回忆

陈 梅

牛首山,因双峰对峙,宛如牛角而得名,又名牛头山、天阙山,距南京城约13公里,跨今南京江宁和雨花台两区。

明清时期,牛首山即因其秀美的风光和宜人的景色,成为当时南京一处非常著名的风景名胜,“牛首烟岚”即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其时达官贵人竞相以登牛首山为乐事,诗词歌赋层出不穷,记载了当时游览牛首山的空前盛况

晚清、民国时期,南京更是流传有“春牛首,秋栖霞”的民俗。有人这样描写抗战之前牛首山的春天景致:“当年我游山时,却没有看见樱花,但仍赶上了‘山花如绣颊’的盛况。山上大树森立,藤蔓纠结,中间夹着许多绣球花。硕大的花团,高挑在树梢,白黑微透淡绿,映着浓青的树叶,颇似出尖的仙子。坡地绿草丛生,一簇簇的野玫瑰怒放其间,红白相映,争相斗妍。山的高处,则更有各色杜鹃,开得那芳华横溢,热情奔放。这些绝艳殊色,给我们印象太深了,至今回忆,犹觉姹紫嫣红,灼然在目。”由此可见牛首山春景之美。

在1936年出版的《宪兵杂志》第四卷第一期中刊载了一篇由虚心所写的《蒋委员长游牛首山侍从纪零》。文章详细记载了1936年5月17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前往牛首山游览这一旧事。

文章开头对春日牛首山的风光之美进行了极详尽的叙述,大赞牛首山“风景幽美,出栖霞山十百倍”。作者这样描写道:“若逢春日晴明,景象更显艳丽,满山都铺遍了青青可爱的短草,丛立着无数株嫩绿成荫的树林,受着煦日的光辉,和惠风的摇荡,好像美妙的二八女郎,向着他的情人撒娇一般;再配上林中天然乐师——鸟虫的妙曲,清婉和谐,余音袅袅,又像是走进了好莱坞的乐厅,正奏着《前进》之曲。”若可以登上牛首山的顶峰,“且临高峰,俯视四周,则长江如玉带,京城若蜂巢,远山叠卫,群峦朝拱,又使人不胜有登泰山之慨”!而在此地长期驻守的作者,更是发出了“朝迎晓日,暮送夕阳,渴饮清泉,闲步林下,万千景象,无刻相离,这真不知是几生缘幸了”的感慨!

蒋介石在南京居住多年,足迹曾达汤山温泉、钟山等著名景点,但游览牛首山却未见于其他记载,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1936年5月17日午后,作者收到蒋介石即将上山的消息,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径赴罗汉泉去迎接。蒋夫人宋美龄与随从率先抵达,她头戴草帽,身着旗袍。稍后,蒋介石乘小舆(笔者按:轿也)到达罗汉泉,只见他“戴深酱色礼帽,淡茶眼镜,身着青灰线呢长衫,手持白色透光小杖”。作为接待人员,作者与蒋介石在罗汉泉驻足片刻后,便起身向上走去。

作者接着写道:“由罗汉泉而上,我紧侍着委座的舆左随行。我体会了委座的意思,于是引导着从普觉寺左侧的石道拾级而上,直抵最高处的观音洞。委座乃下舆和夫人相携步入,对壁间楹联佛像一一浏览,至最上层,出望远镜向西南细窥了一会,方慢慢下楼;游览中对此间掌故及现况,颇多垂询。”蒋介石一行“初拟在观音洞小息,以进午餐,后感室内空气,终不及林间清鲜,且绿幕青羶,固极自然之美,而莺歌蝶舞,尤饶野兴之趣。于是由观音洞退至宝塔右侧林中,以石做凳,暂做休息。随来的庖人,也开始炊事了”。

餐后,蒋介石准备登天阙峰游览。作者“乃侍随自天阙峰,经牛鼻泉,至极高峰。委座又以望远镜向四面眺望良久,对附近山名地势,及道路水源等,垂询甚详”。后至天阙塔参观,目睹颓垣败瓦情景,蒋介石“颇有惋惜之色”。出塔后,经指引,蒋介石前往驻守部队所在连部进行视察。又视察了林场,本意沿着白云梯下山,由于作者建议罗汉泉清雅宜人,于是蒋介石一行再回到罗汉泉,详细询问了泉的命名和来历,并邀其夫人共同赏览。进至中堂,蒋介石会见了寺里的道根和尚。下午三点一刻,蒋介石与夫人结束了牛首山之行。作者“恭立大道旁边”,目送蒋介石一行由京建道离开。

种种线索表明,此次蒋介石夫妇游览牛首山,不仅仅在于寄情山水。文中作者这样写道:“折转至天阙塔,委座骤睹颓垣败瓦景况,颇有惋惜之色。肩舆人误以为不胜行步之苦,忙以舆进,殊不知委座别有所感,而健步精神,绝未为崎岖嶙峭的山道所困也。”又写道:“委座和夫人大概今天是第一次来牛首山,以表面言,虽只随带侍卫十人,形似游览,其实绝不是单纯的‘游览’吧?”这一切都在表明当时蒋介石处境艰难,并非只是去游览景色,更像是通过欣赏美景来放松多日来紧张的身心。1936年,就在蒋介石游览牛首山这一时间段,国家的局势特别危急,让他心力疲惫。对内,红军长征结束,胜利会师,并主张与国民党一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的普遍反对。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政令难以统一。在1936年6月至9月,由于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整合广西的新桂系和广东的陈济棠粤系,因此爆发了“两广之变”,而这次事件在该年5月份已经初见端倪。

对外方面,自1935年起,日本加速了侵华进程,占领了东北后,又开始进攻华北。1936年5月15日,日本开始对华北大规模增兵。此时国家兵力不足,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局势,这些都令蒋介石郁郁寡欢。当他在牛首山上赏景时,心绪骤然失落,不是为山路崎岖而疲惫,而是为国家危急的形势所伤感。时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员,作者对此间蒋介石游览牛首山的心情进行了分析,并大发感慨,妄对蒋介石赞颂备至:“自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党军的基础,攻惠州、东江,北伐未竟,清党又起,叛逆方告扫荡,‘匪共’又起猖獗,军政党责,丛积一身,十数年来,几无宁日!现今国际风云,日见紧急,华北局势,愈趋严重,国家存亡关键,系于一发,责重事繁,更待何言?”短短一席话,将蒋介石的功绩与当时的处境形势进行了概括。

文末,作者大声疾呼:“更愿我全国同志同胞们,必须彻底觉悟,精诚团结,在唯一领袖领导之下,去奋斗!去牺牲!复兴我数千年民族的光辉,以求我中华民族的自由平等!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在国家危难之际,作为一名军人,作者发出了自己内心的呐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然而当时的蒋介石仍然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积极打击中共爱国力量,对外消极抵抗日本侵略者。这些政策无疑是错误的,既失去了民心,也让一直拥戴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失望。同时,也更加凸显作为一国领袖,蒋介石没有足够能力去领导人民争取自由,复兴中华民族,不能够承担起他身上的重担。以上种种原因都让蒋介石一步一步地失去了中国大陆的统治权,最终败走台湾

需要说明的是,刊载本文的《宪兵杂志》,由南京宪兵杂志社创办。文章作者虚心,当为笔名,文称:“我们宪二团五连负有警备的责任,却长住此山。”又写道:“于是,我毫不踌躇而迅速地指挥着全部宪兵,严密配备警戒以后,自己便率军士一名,迳赴罗汉泉大道欢迎。”由此推断,作者应为当时驻扎牛首山的宪二团五连军官。并且根据其随蒋介石出行,作者或许就是宪二团五连的连长。由于当时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对于驻守军队的信息应该不会轻易泄露;且民国时期一般文人发表文章,也多喜采用笔名,故《蒋委员长游牛首山侍从纪零》一文以笔名发表这一现象并不奇怪。总之,尽管笔者尚未发现具体证据,以确认作者的真实姓名与身份,但是这篇文章却为今人留下了蒋介石夫妇游览牛首山及其他相关重要资料信息。

附:

蒋委员长游牛首山侍从纪零

虚 心

牛首山居京都之南,离城约三十里,昂然耸峙,素负盛名。自唐代建寺以来,历朝僧守,虽洪杨浩劫,几变沧桑,而随经修葺,仍复大观,风景幽美,出栖霞山十百倍。若逢春日晴明,景象更显艳丽,满山都铺遍了青青可爱的短草,丛立着无数株嫩绿成荫的树林,受着煦日的光辉,和惠风的摇荡,好像美妙的二八女郎,向着他的情人撒娇一般;再配上林中天然乐师——鸟虫的妙曲,清婉和谐,余音袅袅,又像是走进了好莱坞的乐厅,正奏着《前进》之曲。且临高峰,俯视四周,则长江如玉带,京城若蜂巢,远山叠卫,群峦朝拱,又使人不胜有登泰山之慨!因此,每至暮春气象鲜明之日,爱慕佳景来此游览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皆以一瞻此山为快。其景物之美,可想而知了。(www.xing528.com)

可是,现因警备关系,早已封锁,所有游人,都至罗汉泉为止。“登峰造极”,绝不可能,这也是使近年来游客扫兴的地方。然而,我们——宪二团五连负有警备的责任,却长住此山,朝迎晓日,暮送夕阳,渴饮清泉,闲步林下,万千景象,无刻相离。这真不知是几生缘幸了!

五月十七日,恰是星期,清晨虽是云雾满天,西风扑扑,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但上午七时后,却又云开雾散,白日高悬,天朗气清,为一月来未有的良好气象。上午,我检查过内务和武器,再将本周未完妥的工作一一整理完毕,不觉已是午后一时,正拟独步小径,登高赏鉴,以免辜负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景良辰;忽传达兵由汽车站气喘喘的跑了回来,报告蒋委员长即将上山来的消息,突使我的全身感觉到一种异常的紧张和兴奋!而从前的一股游兴,顷刻之间又不知跑到甚么地方去了。于是,我毫不踌躇而迅速的指挥着全部宪兵,严密配备警戒以后,自己便率军士一名,迳赴罗汉泉大道欢迎。这时正是下午一时十五分钟。

我刚走出连部,便遇着两位便衣卫士,再前行约百米,于路旁石凳上又发现一位戴草帽、着旗袍的女人坐着在定睛远看,原来蒋夫人已到达此地了。我向她敬礼毕,仍向前去。抵罗汉泉时,我们的唯一领袖蒋委员长恰乘小舆而来,戴深酱色礼帽,淡茶黄眼镜,身着青灰线呢长衫,手持白色透光小杖,带着微微的笑容,点头答了我的礼,先问了这寺(罗汉泉)的名称,再询及山景几句,仍是朝上前进。当时,我见领袖挺坐舆中,精神抖擞,虽频年劳苦,体健如常,心中感觉非常愉快!而为我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称庆。

由罗汉泉而上,我紧侍着委座的舆左随行。我体会了委座的意思,于是引导着从普觉寺左侧的石道拾级而上,直抵最高处的观音洞。委座乃下舆和夫人相携步入,对壁间楹联佛像一一浏览,至最上层,出望远镜向西南细窥了一会,方慢慢下楼;游览中对此间掌故及现况,颇多垂询,幸余早有相当了解,都能一一恭答。

初拟在观音洞小息,以进午餐,后感室内空气,终不及林间清鲜,且绿幕青羶,固极自然之美,而莺歌蝶舞,尤饶野兴之趣。于是由观音洞退至宝塔右侧林中,以石做凳,暂做休息。随来的庖人,也开始炊事了。我即派人送一桌四凳,以作餐具,惟恨无藤椅,心殊歉然。是时,委座带着笑容,问了我的姓名,再命我呈上名片一张,从容说道:“你可回去休息了!”我以“特来侍卫”恭答,但仍促转回,我便遵领了这番盛意,礼毕欣然而退。

二时二十分钟,午餐毕,委座正准备登峰游览,余早赶至,乃侍随自天阙峰,经牛鼻泉,至极高峰。委座又以望远镜向四面眺望良久,对附近山名地势,及道路水源等,垂询甚详,余并将历代名将用兵于此之史实以对。浏览一周,折转至天阙塔,委座骤睹颓垣败瓦景况,颇有惋惜之色。肩舆人误以为不胜行步之苦,忙以舆进,殊不知委座别有所感,而健步精神,绝未为崎岖嶙峭的山道所困也。旋向右行,顺山势下,到宝塔碑旁。曾细察碑文,翼明其年事,然因历时过久,字迹已模糊不可辨。入宝塔内,见塔梯鸟粪甚多,曾惊疑垂问;出塔稍息,然后乘舆与夫人至我连部所在之普觉寺左首,又改步行;见我连修建之竹栏与花坪,尚整齐雅洁,连声道“好”;接着视察我们连部的内务等,但见频频点首,称道不已。后视察林场毕,拟由白云梯下,因我报告罗汉泉清雅宜人,且有古迹,于是改道;既至罗汉泉,我先指着清道人的遗像,略呈他的出身,再将“罗汉泉”之命名,和又称“感应泉”的来历,呈述一遍。委座颇露喜色,欣然请夫人一同赏览。进至中堂,寺里的道根和尚忙向委座合十连揖,倒地便拜起年来。这虽是无限敬仰的表示,委座却甚惊异,我报告“这是佛礼”,乃谕“免礼”,并嘱随从给赏。旋即出,与夫人升舆而返,时正下午三点一刻。我遵“免送”之命,恭立大道旁边,凝神注视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救星向京建道上急驰而去,直至团团的树荫,遮断了我的视线,弯弯的道路,阻隔了我的听觉,方一步一步的踏着归路,撤收警戒。

委座去了,景物好像也不如前此美丽了!然而,我默忆那神威英武的面貌,高伟魁梧的身材,与和蔼慈祥的声音,我恍然还是恭候在委座的面前。

委座和夫人大概今天是第一次来牛首山,以表面言,虽只随带侍卫十人,形似游览,其实绝不是单纯的“游览”吧?且其意义之重大,实非寻常,这种不辞艰苦的精神,是何等使我们感奋敬戴啊!然而,我相信今日之游,一切都得了很好的印象!天公也凑巧,特放晴朗的曦光,使这美丽的景物,更显得媚妩,以欢迎我们的领袖。

我侍随委座游览时,会不断的想起委座的劳绩:自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党军的基础,攻惠州、东江,北伐未竟,清党又起,叛逆方告扫荡,匪共又起猖獗,军政党责,丛积一身,十数年来,几无宁日!现今国际风云,日见紧急,华北局势,愈趋严重,国家存亡关键,系于一发,责重事繁,更待何言?回忆过去的伟业,我除表示诚恳的敬戴以外,且祷祈总理在天之灵,保我领袖“寿而康”。更愿我全国同志同胞们,必须彻底觉悟,精诚团结,在唯一领袖领导之下,去奋斗!去牺牲!复兴我数千年民族的光辉,以求我中华民族的自由平等!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看呀!意大利人能够忠勇于他们的领袖,现在成了欧洲的头等强国了,甚至生咽了一个黑人帝国,也无人敢反抗他。德意志人能够拥戴他们的领袖,现在已自动的废约毁盟,解脱了一切束缚了。同样的,我们如欲免除亡国的危险,和羁绊的痛苦,进而恢复我们的祖先遗留的广大的土地,发扬我们民族的光荣历史,唯有忠勇的拥戴我们革命的领袖蒋委员长,切实奉行一切的政策和方案!然后才可以救国家,救民族,也才可以救家庭,救自己,愿与全国同胞同志共勉之。

附记:我是2015级文物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9月来到随园,有幸到王志高老师门下学习。收到王志高老师的收录通知,很是惊喜,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来说,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随园时光。

本文的选题源于王老师主持的《江宁春秋》集刊的有关组稿,其核心材料是刊载于1936年出版的虚心撰文的《宪兵杂志》第四卷第一期《蒋委员长游牛首山侍从记零》。牛首山位于南京南郊,虽几经沧桑,仍风景秀美。1936年正值国家内外交患之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蒋介石此时游览牛首山,绝不仅仅是欣赏山水美景,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之间。此时的游览记录也反映出了在当时国家危难情况下蒋介石的心情,因此本文对这一史料进行了考证。文章最后发表在《金陵晚报》2016年11月29日B07“老南京”专版。

王老师在整篇文章的写作中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初写考证性文章,有些摸不着头脑,发了邮件向老师询问,王老师及时纠正了我的写作思路,并悉心指导,指明了我的写作方向。初稿完成时,我曾经交给老师审阅。王老师的回信很长,小到每一处标点和词语的使用,大到文章论点的分析和结构的完整性,每一点都认真地提出了修改意见。随后又经反复修改多次才形成了定稿。这种类似的长篇修改意见在学习期间是十分常见的,每每收到长长的回信,都会觉得很幸福,因为能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认真与负责,邮件中不仅有言辞恳切的批评和建议,更有老师鼓励的话语作为结尾,这也是学习期间激励我们的一股力量。

在王老师门下学习,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认真”二字。每一次的大课、小课,王老师都认真地备课、授课。每周老师会把我们召集来,一方面教授我们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针对我们这一周在学习、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解答、指导,他清楚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毕业论文初始阶段,老师便给我们召开了小会,告诫我们要合理安排论文进度和毕业就业各项工作安排的时间,不要拖沓,制定的论文进度计划表要按时完成。正是因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不断督促,使得我在毕业前早早完成了论文初稿,也为准备后面的招聘考试赢得了时间。王老师对待学生每一件小事的严谨和认真都让我深受感染。如今,我也步入了工作岗位,那时在师门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很幸运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遇到恩师,也有幸能够跟随老师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感谢王志高老师以及师母周桂凤女士为我们的无私付出,衷心祝愿他们身体健康,万事顺意!得良师如此,实乃人生幸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