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胎装饰:精心雕琢恒久主题

胎装饰:精心雕琢恒久主题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作为造型手段出现的,也有作为主题纹饰出现的,另外还可作为辅助纹饰使用。南朝青瓷中普遍以莲花纹为装饰,在器物外壁肩部或腹部处划刻双勾线和仰覆莲纹。隋代的莲花纹与南朝类似,装饰于碗的外壁或壶的肩部等。五代器物中有以花朵纹作为辅助装饰印制于花瓣形碗的内壁花瓣上。

胎装饰:精心雕琢恒久主题

彩陶文化时期,陶器上的纹样与图形的装饰就已经十分发达。纹样是一个统称,包括一切器物外表的纹饰或雕饰;它是装饰的一般属性,本质上具有附着于某种物体的依附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的纹样和图形逐渐演进为文字、绘画和装饰图案,并形成了特定的意义。装饰纹样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功能意义”“符号意义”“审美意义”三种。邛窑装饰纹样与装饰技法有很重要的关系。不同的装饰技法对纹样的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装饰效果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邛窑纹样的研究,是结合装饰技法来共同讨论的。

1.邛窑胎装饰的纹样类型

邛窑的纹样十分丰富。根据统计,主要有如下题材,如表3-6所示:

表3-6 邛窑纹样按题材分类汇总表[40]

其中,邛窑胎装饰的主要纹样有如下四类:

(1)植物

莲花纹:邛窑瓷器中有大量的莲花纹样出现,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作为造型手段出现的(如唐代莲瓣贴塑香炉、莲花形碗等),也有作为主题纹饰出现的,另外还可作为辅助纹饰使用。其装饰技法也很多,如刻花、印花、贴花等。

南朝青瓷中普遍以莲花纹为装饰,在器物外壁肩部或腹部处划刻双勾线和仰覆莲纹。如青羊宫窑带有莲花纹的碗[41]江油九岭窑烧制的青黄釉莲子盘等[42],这些莲纹均表现为莲瓣肥厚、瓣心起脊,刻线优美,与江南越窑、德清窑等早期青瓷的装饰风格相同。隋代的莲花纹与南朝类似,装饰于碗的外壁或壶的肩部等。唐五代时莲花纹样多为印花纹,出现于碗、盘等器底中央,除了表现莲花的花型,还增加了莲子、莲蕊、莲蓬等细节表现,如彩绘的褐、黄、绿三色莲花、莲子,或印花的花瓣、花蕊、莲子等,尤以印花莲纹最为精美。同时还流行以莲花的花型或花瓣来造型。如莲花口盘、盏等,多以三瓣或五瓣桃尖形莲花为器物造型,盘内中心印制数粒莲子,绕以内夹联珠的双层凹弦纹,花瓣形内壁上饰以展翅飞翔的蝴蝶或大雁等,形成生动活泼的戏莲画面。纹饰和造型结合得相得益彰。还有以模印的绿釉莲花瓣贴饰而成的省油灯和高足炉等,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工艺精湛,姿态优美。在一些圆形盒盖上,也有模印的莲花图案。宋代,刻画与彩绘组合的纹饰(大盆)中,有刻画的莲花和莲蓬纹。

牡丹纹:多设计成线条精致的团花型,印制于碗内,如邛窑十方堂的宋代乳浊绿釉碗与印花碗模,即是以双株变形牡丹与其他花卉构图而成。

菊花纹:中晚唐的饼足乳浊绿盘中印有简洁工整的菊花纹。一些大盆中的刻画纹样中也有菊花出现。邛崃十方堂出土了菊花纹和葵瓣等纹样组合的印模,圆形菊花印制于盘内中心,外圈绕以葵瓣、卷草等形成的几个规整的环形带装饰,繁复饱满。

梅花纹:多见于五代的印花纹盘内或小圆盒的器盖表面。如落花流水梅花纹盘,盘身为五瓣莲花形,盘中央印制的一朵花蕊具现的五瓣梅花,纹与形同。小圆盒盖上的梅花在正面五片花瓣周围饰以萼片,充满生气。宋代比较精美的梅花纹出现在琉璃厂窑,有在黄釉碗内壁印制三株折枝梅,也有在黄釉小杯上刻画的折枝梅,这些梅花纹皆刻画工细,花朵配以花蕾和枝叶,清晰自然,构图颇具匠心。

卷草纹:与彩绘卷草纹相比,刻画的卷草纹则更为工整,多为环形的S形首尾缠枝纹样。宋代刻绘装饰的大盆中,有刻画的卷草纹作为边饰,风格较为粗犷稚拙。十方堂的卷草划花纹更为精细,如六出莲花口青釉碗,内底划双圈凹弦纹,碗内壁环刻一周卷草缠枝纹,叶片伸展卷曲,素雅姿韵,有宋代美学之风。

图3-40 南朝至宋 邛窑刻花、印花植物纹样汇总(1)

1.五代-宋初 花朵纹印花粉盒盖a 2.五代-宋初 花朵纹印花粉盒盖b 3.五代-宋初花朵纹印花粉盒盖c 4.五代-宋初 花朵纹印花海棠杯 5.南朝 褐釉印花纹罐残片a 6.五代-宋初 花朵纹印花粉盒盖d 7.五代-宋初 双重花瓣纹铭文碗模 8.南朝 褐釉印花纹罐残片b

图3-40 南朝至宋 邛窑刻花、印花植物纹样汇总(2)

9.五代-宋初 菊花纹印花粉盒盖 10.唐 乳浊绿釉印菊花纹碗 11.宋 牡丹纹碗印模 12.宋 绿釉印双株花卉纹碗 13.宋 素胎绘褐红色卷草纹瓶 14.五代 素胎绿彩刻划卷草纹壶 15.五代 青釉刻划双枝卷草纹壶 16.唐 褐彩卷草纹双耳罐 17.唐 彩绘刻划香插 18.宋 青釉刻划缠枝卷草纹碗 19.南朝晚期 绿釉莲花纹壶 20.五代 邛三彩印花莲瓣纹器物残片 21.南朝 莲瓣纹碗 22.五代 五瓣刻印莲花纹盘印模 23.五代 三瓣刻印莲花纹盘 24.五代-宋初 五曲葵花印梅花纹盘 25.五代-宋初 梅花纹印花粉盒盖26.宋 棕色釉划梅花杯 27.宋 黄釉印梅花纹碗 28.唐 萱草纹刻绘大盆 29.宋 刻双雁戏莲纹盏印模 30.五代-宋 折枝花纹印花粉盒盖

花朵纹:隋代青羊宫窑流行用小花朵纹印于器身,花朵有五瓣、八瓣等,花瓣有圆形或尖形,有规律连续拍印或刻画环饰于器周。五代器物中有以花朵纹作为辅助装饰印制于花瓣形碗的内壁花瓣上。

其他植物纹:还有一些花卉纹样较为少见,如玉堂窑的青釉木芙蓉印花纹碗,构图严谨细腻,讲求对称平衡美;又如别致的玫瑰花蕾折枝花,印制于小圆盒盖上;还有成都琉璃厂窑的刻绘大盆底有萱草花纹样,三朵萱草花盛放于盆底,花下三片齿状长叶,花与叶均扇形展开,卷曲优雅。(图3-40)

(2)动物

鹦鹉纹:鹦鹉纹常见于印花纹,如唐代有模印的鹦鹉瓷塑,圆睁双眼,饰以彩绘,形象生动。五代有印制于圆盒的器盖上的云间飞戏鹦鹉纹,和辽韩佚墓的青瓷刻画的鹦鹉风格相同。

蝴蝶纹:蝴蝶纹常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印花纹中,有模印制作成椭圆形薄饰片,如出土于邛崃十方堂晚唐至北宋初文化层中的蝴蝶饰片,“椭圆形薄片,中拱,蝶身中部及左右两侧皆有圆形穿孔……蝶身纹饰皆模印而成”[43]。还有印制于莲花口盘、碗、盏内壁的花瓣上的蝴蝶,形成生动活泼的花间蝴蝶画面。

图3-41 唐至宋 邛窑刻花、印花动物纹样汇总(1)

1.五代-宋初 邛三彩大雁纹印花碗残片 2.五代-宋初 鹦鹉纹印花粉盒 3.宋 刻双雁戏莲纹盏印模 4.五代-宋初 模印蝴蝶饰片 5.五代-宋初 三曲莲瓣蝴蝶印花纹盘模

图3-41 唐至宋 邛窑刻花、印花动物纹样汇总(2)

6.唐 模印鹦鹉头 7.五代-宋初 鹦鹉流云印花粉盒 8.五代 摩羯纹印花海棠杯 9.五代-宋初 青釉印鱼纹碗残片a 10.唐 彩绘双鱼纹大盆 11.唐 刻绘双鱼纹大盆 12.宋 绿釉印鱼纹碗残片 13.五代-宋初 青釉印鱼纹碗残片b 14.唐 刻绘鱼藻纹大盆 15. 宋 刻绘双鱼纹大盆残件 16.宋 刻绘双鱼纹大盆a 17.宋 刻绘双鱼纹大盆b 18.宋 刻绘多鱼纹大盆残件

鱼纹:邛窑的鱼纹常见于刻花或印花装饰的器物上。如印花纹碗中常将鱼的形象单独印制于碗底中心部位,并以凹凸弦纹作外圈装饰。琉璃厂窑生产的刻绘大盆中,鱼纹通常以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仅以单线刻出鱼的轮廓,及头部的鳃、眼睛等,无鱼鳞,形体较为简略粗犷,另一种形象则写实和具象,不仅精细地刻划出鱼形和鱼鳞,且有的还在鱼鳞部分涂上了绿色的釉彩,使鱼鳞一片一片的生动呈现,鱼尾摇曳的姿态如游水中,故宫博物院所藏邛窑双鱼盆即是如此。鱼的数量有双鱼,还有多鱼,无论多少,均构图匀称,呈现和谐之美。

雁纹:雁纹常与草叶、莲花等纹样结合在一起构成团花形印制于器盖或碗、盏的内壁。如五代十方堂的莲花盏内壁、宋代玉堂窑的双雁展翅飞舞戏莲花纹盏等,生动活泼,极富自然情趣

其他动物纹:邛窑的动物纹样大量出现于堆塑手法制作的器盖、提梁上,以及应用于贴花装饰。有模印和手捏两类。在模印纹中,有虎头、狮、猫头鹰等纹样,如邛窑十方堂晚唐至宋初文化层出土有坐狮印模,凹面密布线条纹,坐狮刻于条纹之上,庄严雄健,坐姿威武。最具特色的是各种生动的模印或手捏鸟、龟、鸡、狗、猫、鸭等动物形象作为盖钮以及将盘曲于罐上的龙作为提梁,这是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典范。(图3-41)

(3)神异纹

佛教造像:有模印的佛像菩萨等纹样,多见于贴花或堆塑装饰中。(www.xing528.com)

飞天:邛窑的飞天纹见于印花纹,多为女性形象。如唐代莲花瓣香炉,外层每个花瓣上均有一压印手持菩提枝的飞天。五代时多饰于圆盒盖上,一般是双飞天对称出现。云间飘舞的飞天与莲花、大雁等共同构成团花纹,设计精美。晚唐五代时期,邛窑飞天纹中还出现了独特的裸体童子双飞天。

龙鱼纹:龙鱼纹,也称摩羯纹。摩羯本是佛教文化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动物,东汉随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国的“鱼化龙”纹结合,其纹样逐渐中国化,以鱼身、卷鼻、龙角、飞翅等元素组合而成。龙鱼纹在邛窑唐五代时期的印花纹中多见,或出现于印花碗、碟内中央部分,如五代青釉绘绿彩斑的高足杯中心印团花纹中的摩羯,张口吐须,展翅扬尾、四肢曲蹲,形象生动;或模印于小圆盒盖表面,如唐代青釉粉盒;也有直接以摩羯的形象来造型,制成臼磨器等。

图3-42 唐至宋 邛窑刻花、印花神异纹样汇总(1)

1.五代-宋初 飞天花朵纹粉盒盖残片a 2.五代-宋初 飞天蕉叶纹粉盒盖残片 3.五代-宋初 飞天花朵纹粉盒盖残片b 4.五代-宋初 双飞天纹粉盒盖a 5.五代 邛三彩飞天莲花粉盒盖 6.五代 邛三彩飞天纹粉盒盖残片 7.五代-宋初 双飞天纹粉盒盖b 8.五代-宋初 双飞天纹粉盒盖c

图3-42 唐至宋 邛窑刻花、印花神异纹样汇总(2)

9.五代-宋初 双凤纹印模a 10.五代-宋初 双凤纹印模b 11.五代 乳白釉绿彩刻飞凤祥云纹瓶 12.宋 龙纹刻绘大盆残件 13.五代-宋初 双龙童子纹粉盒盖模 14.五代-宋初盘龙水波纹粉盒盖模 15.五代-宋初 四曲花型摩羯纹印花碗 16.唐 摩羯鱼型臼磨器残片a 17.五代-宋初 摩羯纹印花碗a 18.五代-宋初 摩羯纹印花碗b 19.五代-宋初 摩羯印花碗c 20.五代-宋初 摩羯印花碗d 21.唐 摩羯鱼型臼磨器残片b

龙纹:在晚唐至五代的小圆盒器盖上有模印蛟龙,云朵为边饰,衬托其在云间腾跃,昂首吐舌、卷身曲尾。龙身披鳞,躯体粗壮,龙首有角无须,上颚突出,三趾鹰爪,和前蜀王建的玉大带、玉册、棺台上的龙纹极为相似。

凤纹:五代邛窑凤纹多为双凤对出,首尾相连展翅环绕成团花状。常模印于圆形或五曲葵瓣形盖面。五代刻画花流壶或盘口瓶上有刻画的单只凤纹,凤鸟展翅于云间,尾翼轻盈飘舞,线条流畅,且在凤身线条外围饰以绿彩,突出了纹饰的精美,充分展示了凤鸟体态灵动优美的神韵。

云朵纹:出现在邛窑印花纹样中的云朵纹,特征是向内卷曲的线条上有火焰状的装饰,通常作为龙凤等形象的边饰,线条细腻,刻画生动。(图3-42)

(4)人物纹

大量的人物纹样出现于模印纹中,有胡人、儿童、妇女及各类造型各异的人物俑,刻花纹样中有儿童戏鱼的图像,但极为少见。

2.邛窑胎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邛窑的胎装饰几乎贯穿了邛窑烧制的整个历史时期。自南朝始,邛窑工匠就开始使用刻花、划花的装饰技法,在青瓷器物上刻划出精美的莲瓣纹和凹弦纹。隋代有刻画的莲花纹、花朵纹、花瓣纹、卷草纹、龙爪纹等,印花的纹样有花朵纹、草叶纹、花瓣纹等。初唐至中唐,由于彩绘瓷的兴盛,邛窑的刻花和印花受到冷落,不是主流的装饰方式,印花纹有初唐时青羊宫窑的莲花纹、花朵纹、莲花捧“王”字纹,以及饰于盘、炉、砚之足上的兽面纹。晚唐至五代时期,随着彩装饰的衰落,胎装饰技法开始盛行,纹样较为丰富。动物纹有龙、凤、鸟、鹦鹉、人物、飞天、蝴蝶、蜻蜓;植物纹有莲花、芙蓉、梅花、牡丹、海棠、卷草等。宋代刻花纹更为精美,构图与刻画工细,较为拘谨;印花纹中的花卉纹样枝干清晰,花叶密繁,多以双株或二株对称排列构图(图3-43至图3-45)。

图3-43 唐至宋 邛窑刻印花蝴蝶纹饰物

分析邛窑胎装饰纹样,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相比彩装饰,邛窑胎装饰纹样的题材更为广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技法的影响。邛窑的彩装饰尽管创造了中国彩绘瓷的第一个高峰,但是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其处于彩绘瓷的早期阶段,纹样简单质朴,绘制时无底稿,对工匠的要求较高,因此不宜采用多杂的纹样。胎装饰在瓷器装饰中出现较早,技法发展较为成熟。除邛窑外,有许多窑场都同时在使用这些装饰方法,因此工艺上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尤其是印模的使用使得表现繁复的纹样成为可能。

图3-44 唐 青瓷褐绿双彩刻花莲花纹大盆

图3-45 晚唐至五代青瓷绿彩刻划花执壶

其次,邛窑胎装饰贯穿于邛窑生产的历史,但其兴盛期却是晚唐、五代、宋。这与邛窑在发展过程中对不同装饰方式的侧重有密切关系。东晋至南朝时期,邛窑以青瓷生产为主,装饰方式为釉装饰;隋代开始兴起了彩装饰,并将这一新创装饰方式大力发展,初唐至中唐达到顶峰。晚唐至五代,彩装饰渐渐衰落,釉装饰重新成为主流,印花、刻花、划花等胎装饰方式也获得了新的生机,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呈现了邛窑装饰设计审美文化的最后辉煌。以印花为例,邛崃十方堂窑的出土“印花装饰的瓷器大量出现在该窑址的第二、三层,第四层少见,第五层绝迹。”[44]非常清楚地显示了上述发展特征。

其三,印花、刻花、划花的装饰图像以线条为美,堆塑、贴花追求立体块面的和谐。因此,印花、刻花、画花、贴花的纹样都更为精致、细腻、繁复,无不精心构图,写实技巧高超。而堆塑有造型的功能,尤其是手捏堆塑对工匠的技术水准和艺术水准都有较高要求,因而以这种技法呈现的动物和人物纹样都较为写意,不求细节、追求神韵、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其四,邛窑各个时期的胎装饰纹样都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体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如南北朝时期常见的莲花纹、花朵纹、弦纹等,唐代的牡丹纹、卷草纹、梅花纹等,都是同时代瓷器装饰上常用的纹饰。另如莲花、佛像、飞天、忍冬、摩羯等纹样,显示了佛教的影响;龙、凤等纹样与同时代对龙凤的崇拜一致;鱼纹的大量出现,显示了民间文化的影响;人物纹中有胡人等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外文明相互交流的情况。同时,五代至宋,邛窑胎装饰纹样越发精美,与当时巴蜀地区的西蜀画派绘画风格的影响也有密切联系。

其五,邛窑的胎装饰纹样明显地表现出与其他手工艺产品相互借鉴的特征,如铜镜漆器、金银器、蜀锦等。“飞天用来装饰小圆盒的盖子,形象极为自由生动。这在唐代的铜镜上或者佛教寺庙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图案母题。”[45]。邛窑印花纹中流行的云龙纹、双凤纹等,也是金银器、玉雕和铜镜等的主要图像。如邛窑的凤凰印花纹样,与前蜀王建墓出土的金银胎漆盘的纹样几乎一模一样(图3-46、图3-47)。龙纹与前蜀王建墓的石棺浮雕也非常相似(图3-48、图3-49)。邛窑的许多印花纹与蜀锦纹样也有极高的相似度。五代印花纹中的折枝花、三瓣花朵,多以小圆珍珠纹作地,亦和前蜀王建墓出土的银铅胎漆碟纹样一样。不难看出邛窑印花纹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能博取众长,融会贯通,所以能自成一体。

其六,邛窑印花装饰在晚唐、五代的兴盛,与上层贵族趣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前已述及,作为当时巴蜀地区最大的瓷窑系,邛窑不仅承担普通平民用器的生产,还向王室贵族提供精美印花的瓷器。据史记载,中唐以后,曾有两位皇帝先后入蜀避难。唐玄宗因“安史之乱”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底到成都,随行官员和卫队1300人,宫女24人,次年十月离开成都返回长安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于公元881年农历七月抵达成都,随行有皇后、太子、侍从近百人,及从长安溃散的神策军队伍。四年后(公元885年)离开成都回长安。两次唐皇入川必然带来对高档瓷器的需求,也影响了瓷器的审美风格,在造型和装饰上对贵重金银器有明显的模仿和借鉴(图3-50)。

图3-46 五代前蜀金银胎漆碟

图3-47 五代至宋双凤纹印模

图3-48 五代前蜀玉大带盘龙纹

图3-49 五代至宋龙纹盒盖印模

图3-50 晚唐至五代 邛三彩印花碗残片

总之,由于胎装饰纹样的呈现技法可以使细腻的刻画成为可能,因而胎装饰纹样总体上表现为一种精雕细琢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