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极防御:守城战术的优化探讨

消极防御:守城战术的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战术上说,宋代的守城战术比前代更趋于消极。这显然一方面是宋军消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向下的贯彻;另一方面这一原则也有一种的合理性,因辽、夏、金经常利用其骑兵的机动优势,为避免攻城战而运用“假装失利,诱敌出城以击”的方法在运动中围歼宋军。本章先概述了宋代消极边防战略的形成过程,其后分析了成功的经验和消极的表现。综合考察两宋国防战略决策及兵学思想概况,无疑是防守态势为主。

消极防御:守城战术的优化探讨

从战术上说,宋代的守城战术比前代更趋于消极。

如唐代张巡守睢阳,虽在面对绝对优势敌人进攻的情况下,也曾不断派兵袭击敌营。《李靖兵法》特别指出,构筑城墙时,必须预先构筑“闇门”,以备出击之用[69]。而《武经总要》则规定:当敌人逼近城邑时,要静默等待,不得随便出击;待敌人攻城时,则用石矢等击退它;敌人退走时,一般不追击;只有在确认敌人已筋疲力尽,可以击破时,才可追蹑其后[70]。这显然一方面是宋军消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向下的贯彻;另一方面这一原则也有一种的合理性,因辽、夏、金经常利用其骑兵的机动优势,为避免攻城战而运用“假装失利,诱敌出城以击”的方法在运动中围歼宋军。如李元昊在好水川、定川寨等战中击败宋军,就是用的小股部队佯败诱敌,使得宋军主力进入包围圈的办法[71]。由于宋军不敢“轻易出击”,为了搞好防守,宋军对瓮城、羊马城、弩台、敌楼、团楼(城墙转角处的防御设施等)等设施都做了增加或改进。

本章先概述了宋代消极边防战略的形成过程,其后分析了成功的经验和消极的表现。综合考察两宋国战略决策及兵学思想概况,无疑是防守态势为主。如果从相反角度理解,北宋宋神宗南宋宋孝宗两人在位时期呈现的对外进攻的军事态势,正好可以反衬出整个两宋漫长时代的保守消极战略和态势。北宋形成的“守内虚外”国防战略,也成了南宋国防战略效仿的模板。南、北宋不同之处在于,南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因此,就不可能彻底放弃边防建设,且要适时对军事体制做出调整,如绍兴十一年(1141)削夺诸大将兵权,改造成都统司统兵体制。同时,宋朝廷在“守内虚外”的国防战略下,加强了军事设施建设(如修城、制造新式兵器等)。这是南宋对北宋国防战略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两宋实行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在战术层次就必须实行以步制骑,因为己方骑兵部队羸弱的现实,而要在战场上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借助大量的、有效的特殊武器和防御工事,如串楼、壕沟等,以及作为防御工事主体的城池、关隘、渡口、堡寨等。这一点是北宋在西北构筑各种城寨的原因,也是南宋中后期在两淮地区大量修筑城池等防御工事体系的一个现实原因。

【注释】

[1]《孙子兵法》计篇。

[2]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页。

[3]朱中博:《中国古代强盛时期的大战略》,《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28卷第4期,第30页。

[4]参见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第四卷《兵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5]陈峰:《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第50页。

[6](宋)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前录》卷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7]为防止军阀割据赵匡胤称帝后,即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但是边防地区例外

[8]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第20—21页,此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陈峰:《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陈峰:《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宋)田锡:《咸平集》卷二十二《策对·对私试策第一道》,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19—220页。

[11]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1页。

[12](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七六,广陵书社2007年版。

[13](元)脱脱等:《辽史》卷八《景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4页。

[14](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太祖不勤远略,如夏州李彝兴、灵武冯晖、河西折御卿,皆因其酋豪,许以世袭,故边圉无事。”又见于《宋史·张方平传》。

[1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4页。

[16](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二,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34页。

[17](元)脱脱等:《辽史》卷十三《圣宗本纪》,第145页。

[1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719页。

[1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719页;(清)毕沅:《续资沿通鉴·宋纪》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7页。

[20](宋)佚名:《宋大诏令集》卷二百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

[2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

[2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中华书局第2版,第1286—1287页。

[23](宋)富弼:《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1页。

[2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

[25]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9卷第3期,第418—419页。

[26]吴延燮:《北宋经抚年表》卷三《河东路》,中华书局1984年版。

[27](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七十八《马全义传附知节》,中华书局1977年版。

[2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19页。

[2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31页。

[3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

[31](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三,《遵尧录》卷二太宗。

[32](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第98页。

[3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吐蕃传》,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www.xing528.com)

[35](明)黄淮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6]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3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七。

[38](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四《炎兴下帙·起建炎三年十一月乙巳朔尽二十三日丁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75页。

[39](元)脱脱等:《宋史》分卷三百八十三《虞允文传》,第11799页。

[40](元)脱脱等:《宋史》分卷三百八十三《虞允文传》,第11800页。

[41](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十六,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丁酉,汝企和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03页。

[42](元)脱脱等:《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忠义·王维翰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8页。

[43]“战区”应是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军事理论概念。“所谓战区,实际上是指四面都有掩护因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整个战争空间的一部分。这种掩护,可以是周围有要塞或大的地形障碍,也可以是这个部分同战争空间的其余部分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样一部分不仅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整体,因而其他部分发生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部分不致发生直接的影响,而只发生间接的影响。”[(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二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60页。]南宋制置使辖区在战争中所具有的性质与上述概念有相似之处,故本书引入“战区”概念。

[44](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十七《高宗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

[45]《范文正公奏议》卷下,《陕西攻策》,见《范文正公集》。

[4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庆历一年正月壬戌。

[4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五,宝元一年闰一二月壬子。

[48](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九十《兵志四》。

[49]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军事谊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50]陈明明:《简论北宋的军事缓冲带》,《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6卷第2期。

[51]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

[52](宋)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〇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53](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五《河渠五》。

[54]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232—289页。

[55]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56](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981页。

[57]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58]林文勋:《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8卷第4期。

[5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37页。

[60]参见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第十章《宋朝军事指挥的若干评价》,中华书局1983年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正月癸巳,第666—675页。

[61](明)黄淮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二十二。

[6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正月癸巳,第666—675页。

[63](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七十八《王德用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468页。

[64]巩衍杞等选评:《中国古代军事散文精选·宋金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65]韩琦:《上神宗答诏问北边事宜》,《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6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六十八。

[67]《苏轼文集》卷三《孙武论下》。

[68](宋)佚名:《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九十九《禁天文兵书诏》,中华书局1997年版。

[69]参见(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二《守拒法附》。

[70](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卷十二。

[71]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32—1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