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实施阶段的评价及其重要指标

系统实施阶段的评价及其重要指标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间评价是指系统实施阶段的评价,着重检验是否按照计划实施。事后评价是指在系统实施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跟踪评价是指系统投入运行后对其他方面造成影响的评价。在系统评价实施中,应以任务书作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国家软件质量标准,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进行评估。测试用例集的全面性、典型性和权威性是系统功能性评价的关键。

系统实施阶段的评价及其重要指标

根据系统运行所处阶段来划分,系统评价又分为事前评价、中间评价、事后评价和跟踪评价。事前评价是指在计划阶段的评价,此时系统还没有开发出来,只能参考已有资料或用仿真的方式进行预测评价,有时也用投票表决法,综合直观判断进行评价。中间评价是指系统实施阶段的评价,着重检验是否按照计划实施。事后评价是指在系统实施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跟踪评价是指系统投入运行后对其他方面造成影响的评价。

一般情况下,系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功能特征、可靠特征、易用特征和效率特征等几个方面。在系统评价实施中,应以任务书作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国家软件质量标准,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进行评估。

(1)功能性指标:功能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性,可以分为完备性和正确性来进行评价。对系统功能性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①完备性:完备性是评价系统功能完整的指标,如果系统实际完成的功能少于或不符合系统设计报告中规定的功能,则该系统的功能是不完备的;

②正确性:正确性是指能否得到正确结果的系统评价指标,系统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系统功能模块和系统开发人员的水平有关。

系统功能性评价的方式是每种功能设计若干典型测试用例,系统软件测试过程中运行测试用例,然后将得到的结果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测试用例集的全面性、典型性和权威性是系统功能性评价的关键

(2)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可细化为成熟性、稳定性、易恢复性等。对于系统的可靠性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可靠性度量因子,分析可靠性数据而得到参数具体值,最后进行评价。可靠性指标的综合评价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构成。

①可用度:可用度指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在任一随机时刻需要执行规定任务时,系统可使用的概率。可用度是对系统可靠性的综合度量;

②初期故障率:初期故障率指系统在运行初期单位时间的故障数,可用来评价系统质量。初期故障率的大小取决于系统设计水平、检查项目数、系统规模、系统调试效果等;

③偶然故障率:指系统在偶然故障期内单位时间的故障数,反映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质量;

④平均失效前时间:系统在失效前正常工作的平均统计时间;

⑤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系统在相继两次失效之间正常工作的平均统计时间;(www.xing528.com)

⑥缺陷密度:软件单位源代码中隐藏的缺陷数量。一般以每千行无注释源代码为一个单位,在开发阶段,平均每千行源代码有50-60个缺陷,交付后平均每千行源代码有15-18个缺陷;

⑦平均失效恢复时间:软件失效后恢复正常工作所需的平均统计时间。

(3)易用性指标:易用性可以细化为易理解性、易学习性和易操作性等。易用性评价一般是针对用户进行的,对系统的易用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①易理解性:易理解性是用户认识系统逻辑概念的属性,要求系统研制过程中所有文档要语言简练、前后一致、易于理解以及语句无歧义;

②易学习性:易学习性是用户为学习系统应用所付出的代价等相关属性,要求开发人员提供用户文档、操作手册等资料;

③易操作性:易操作性是用户操作控制系统所付出的代价等相关属性,要求软件人机界面友好、界面设计合理以及操作简单等。

(4)效率特征指标:效率特征可以细分为时间特征和资源特征,系统效率特征的评价常常采用定量方法,效率特征的评价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①输出结果更新周期:输出结果更新周期是软件相邻两次输出结果的间隔时间,为了整个系统能够协调工作,软件的输出结果更新周期应该与系统的信息更新周期相同;

②处理时间:处理时间是系统完成某项功能所用的处理时间;

③吞吐率:吞吐率是单位时间内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④代码规模:代码规模是系统源程序的行数,是系统的静态属性。系统代码规模过大会占用过多存储空间,造成程序不简洁、结构不清晰等问题,还容易存在较多逻辑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