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山丹太平车:典型的民间音乐艺术

甘肃山丹太平车:典型的民间音乐艺术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丹民间小调最正式、最典型的是《山丹宝卷》的说唱曲调,也叫念卷。与上述许多地区的太平车不同,甘肃山丹太平车取材于《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长亭送别”一段,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唱词文雅清秀,曲调婉转优美,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具备了地方小戏剧的雏形。

甘肃山丹太平车:典型的民间音乐艺术

民歌: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它是劳动人民的即兴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自然产生不同类别的民歌。他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山丹民歌也是山丹人民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智慧结晶。它大多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声音,真实再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有对赌博的规劝,有劝酒歌,也有反映生活、劳动的歌谣,还有对爱情的独白、相思的深情期待等,内涵十分丰富。在表现技巧上采用夸饰、谐音、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结构为4句一段,长调为主,也有模仿两句一节的陕北“信天游”和蒙古“爬山调”的表现形式。山丹民歌糅合了远古歌谣和西北地方民歌的优点,语言辛辣鲜活,曲调清新刚健不失婉转,弥散着粗狂的西部民歌气息,直率本真的内心表白和字正腔圆的劝诫说教相融合,亦庄亦谐,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是山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奇葩

最具代表性的有《焉支古歌》《下四川》《浪光棍》《拉骆驼》《回娘家》《赌博穷》《十劝人心》《闹王哥》《害相思》《孟姜女》《山丹少年》等。

山丹宝卷:山丹民间常说“小曲儿不离口,能活到九十九”,“山丹小曲”其实就是山丹民间小调,在本地及周边县市都很盛行。山丹民间小调最正式、最典型的是《山丹宝卷》的说唱曲调,也叫念卷。念卷是流传于本地民间古老的一种说唱形式,里面有说白,有韵文,还有吟唱。特别是腊月、正月农闲时节,大家围坐在念卷先生四周,炕桌上有糖花子、油果子,还有糖茶,要上香,然后听念卷先生念卷。每次念卷开首都要说:“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灵来。天龙八部神保护,保佑大众永无灾。”这是固定的,每一宝卷都穿靴戴帽如此说。宝卷的内容有散文一般的说白,就是交代故事背景、时间、地点,韵文是用10字句或7字句为主的吟唱,重复或加深故事内容,对某一特殊环境或情节的强调和抒发。韵文后念卷人要唱一句“阿弥陀佛呀”,还有一应卷者接着也要合一句“阿弥陀佛呀”,如此反复。合着吟唱的人叫“接佛人”。念卷人大都把卷文都能背熟了,那时候翻来覆去念的宝卷不外乎《丁郎寻夫》《侯梅英反朝》《孟姜女哭长城》《薛仁贵征东》等。山丹念卷还有个传奇人物,他叫徐兴文,一字不识,凭借自己的聪明,记下了诸多宝卷内容。据说他念卷时,桌上放一本《三字经》,念的却是《沉香子劈山救母》的宝卷,念得滚瓜烂熟。还有刘姓一家人都喜爱宝卷,刘先生自己编宝卷,妻子念宝卷;他编写的《杨文广兵困白马关》《小花狗报恩》比较有名。他还根据《甘肃农民报》上的故事编写了《一百个老爹》的宝卷。山丹是宝卷流传最多最广的地方,几乎村村都有人念宝卷;男人念,女人也念,深入民心。山丹宝卷并入河西宝卷,于2006年申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2013年在山丹东乐、陈户等地建了宝卷传习所。

山丹民间小调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眉户剧《张连卖布》《小放牛》《小姑贤》等,都是在正月里闹社火时唱。平时山丹的小曲也很盛行,山丹民间说:“张智贤爱拉,刘大恤爱喧,陈学珠爱跳,马家兄弟(登科、登第)的小曲子,惹人捧腹大笑。”还有一种是清唱,如今广场上的老年人常唱不衰,有的老年人张口就来,自己编词唱。有个老人叫施兴龙,他爱唱曲儿,自编自演,随口而来,反映现实,诙谐幽默。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个叫梁秋莲的妇女也是自编词儿唱,地里干活唱声不断,爱唱爱说,曲儿过目不忘。她自编自唱的《绣荷包》:“南绣大南山(指祁连山),靠的是黄山(即焉支山),大黄山的松柏长满山。北绣北大山,龙首连着合黎山,再绣上些娃娃山沟里钻。东绣老军寨,四面都能看到山,老军寨尽是石头街(读gai山丹方言)。西绣山丹城,山丹城里七里三,东门上绣上清明台。”虽为即兴创作,但水平很高。

太平车曲调:太平车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这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至少在清代就在民间社火及庙会活动中广泛流行。它来源于古代的推车游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参加人数由一人推车表演发展到两人以及多人表演。其道具类似旱船,用木条装成长方形框架,除两手扶的车把外,周边均以布包严,两边布围对称,墨绘车轮,凉棚也用彩绸幔顶,坐车者多为青衣,护车者为花旦,推车者为苍头打扮。表演时,坐车者双肩架车,除上身外,腰部以下被布幔遮掩,花旦舞扇在旁,而老汉则在后,双手扶把推车。

由于地域不同,流传于我国北方各地的太平车所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如陕西定边太平车表现的是推车夫刘三修爱慕丫鬟,丫鬟故意挑逗,刘妻醋意发作的喜剧故事;河北邢台太平车则表现劳动和爱情场景,重点主要是推车上山、赶路等形象动作,边歌边舞,演出内容丰富;河北保定太平车表现的是老汉接闺女的故事;还有的表现柴王推着四座山轧赵州桥的故事、刘秀被王郎军追赶时男扮女装而脱险的故事等。这些太平车的演出不受场地大小的约束,也没有严格规范化和高难度的动作技巧,表演起来随意自由,可以临场发挥。其动作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以秧歌步为主,走三步退半步,一停一颤,形成一种颤颤颠颠的舞态。整个表演过程显得热烈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喜庆景象。(www.xing528.com)

与上述许多地区的太平车不同,甘肃山丹太平车取材于《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长亭送别”一段,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唱词文雅清秀,曲调婉转优美,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具备了地方小戏剧的雏形。

山丹太平车的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也因此得名。其音乐曲调由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表演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乐队伴奏。

山丹太平车主要流行在山丹县东乐乡城西村,推车的老翁、坐轿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僮、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鬟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

山丹太平车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参加过甘肃省民间文艺表演。近年来,又被改编为大型群体广场舞蹈,多次参加(地)市调演、庆典活动并获奖。200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的“新春走河西”专题报道组来山丹做专题采访,“太平车舞”作为该活动的主要内容被摄像录制,在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播放。2008年,由兰州市文化出版局和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片《绝唱》的前四集在央视一套《见证》栏目中播出,《山丹太平车》即为其中一集。

目前,山丹太平车已被列为张掖市山丹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研究工作,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