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山丹培黎学校: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

甘肃山丹培黎学校: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原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门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位于山丹县城北明长城南侧,北大路11号。迁校中艾黎还取得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长官张治中、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支持,山丹县政府将城内东南隅的发塔寺、城隍庙、雷坛等寺庙划拨学校使用。从此,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在此落地安家,开始了创造性教育的探索实践。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专派秘书主任张养吾到山丹培校对艾黎表示感谢。

甘肃山丹培黎学校: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原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门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位于山丹县城北明长城南侧,北大路11号。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夫人尼姆·韦尔斯倡导和我国爱国志士胡愈之、章乃器、卢广绵、徐新六等6人支持建立起来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 )运动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由于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的缺乏与发展中的“工合”运动已极不相适应,再加上当时反动派对“工合”运动的破坏,作为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实地工作秘书的路易·艾黎深感建立“工合”自己的技术培训基地势在必行。遂在洛阳、成都、宝鸡、兰州等地创办了几所学校,后来唯有1942年创建于陕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和于1947年合并到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兰州培校存在了下来。

培校教学现场

1944年迫于日寇侵华战争向西蔓延和反动派对学校的干扰破坏,路易·艾黎与时任校长的英国青年乔治·何克商议后经请示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同意,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西迁山丹。迁校中艾黎还取得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长官张治中、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支持,山丹县政府将城内东南隅的发塔寺、城隍庙、雷坛等寺庙划拨学校使用。从此,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在此落地安家,开始了创造教育的探索实践。

起名培黎学校的缘由,是艾黎为了纪念一位自1891年起就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约瑟夫·贝黎,他曾创办了南京大学农学院,主张用培训的方法,启发人们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劳动。艾黎结识他后,对此做法很赞赏,于是以“贝黎”之谐音将学校取名“培黎” 。另一层意思是暗喻为中国黎明的到来而培训技术人才。(www.xing528.com)

学校迁到山丹后,正常工作由教导主任乔治·何克负责,艾黎则兼顾山丹、兰州两地的学校。1945年乔治·何克逝世后,艾黎再没离开过山丹培校,并请兰州工合事务所主任张官濂兼任山丹培校校长,教师郭玉含任教导主任。1947年8月成立了山丹培校董事会,甘肃省省主席谷正伦任名誉董事长,艾黎任董事长,省建设厅张心一,中国工合张福良、孟受增,甘肃名流水梓、裴建准等任理事。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教师,除聘请一部分热爱教育并有吃苦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外,艾黎还通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多个国际友好团体、组织聘请了一批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奥地利等国家的外籍教师。学校以“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为校训,开设机械制图、簿记、算学、工业常识、理化基础、医学、经济地理、历史、国文、英语课程。1949年学校已有学生500多名,其中300多名来自全国17个省,而以甘肃的孩子占多数。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根据学生年龄大小,进校时间长短,将他们分成若干班级,一半上午上课下午在生产实习组实习,另一半则相反。实际的技术训练分别在动力、制毯、运输、纺织、针织、缝纫、制扣、玻璃、陶瓷、造纸、印刷、化工皮革测绘、制粉、铸铁、机械(含铸工、锻工、钳工车工、模型、机械工具等小组)、制糖、农场畜牧、煤矿、医院等27个教学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场)内进行。校办工厂和农场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的能基本保证学校自给和半自给,有的除自给外,还销售于市场。

1949年9月21日山丹解放,路易·艾黎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3军军长黄新庭要求,先派汽车运输队运载人民解放军解放山丹军马场,又继续运载人民军队酒泉、玉门挺进,使玉门油田快捷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专派秘书主任张养吾到山丹培校对艾黎表示感谢。不久彭德怀请路易·艾黎到酒泉见面,并评价他是“无产阶级教育家” 。山丹培校首界毕业生也随着人民解放军散布到全国各工业基地,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骨干。

培校部分师生

培校校园一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