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科学的历史与多学科交叉研究

学习科学的历史与多学科交叉研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报告是以19世纪后期的研究为基础的,当时人们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人类心理。在那以前,心理一直是哲学和神学的研究领地。作为对内省法的内在主观性的回应,行为主义者主张对心理的科学研究必须限定在可观察的行为和能加以控制的刺激条件上。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认知科学就从多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涉及到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学科。

学习科学的历史与多学科交叉研究

本报告是以19世纪后期的研究为基础的,当时人们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人类心理。在那以前,心理一直是哲学和神学的研究领地。一些最具影响的早期研究出自莱比锡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实验室。威廉·冯特和他的同事们试图通过内省法要求知觉主体反思他们的思维过程,来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

进入20世纪,一个新的学派——行为主义诞生了。作为对内省法的内在主观性的回应,行为主义者主张对心理的科学研究必须限定在可观察的行为和能加以控制的刺激条件上。1913年约翰·B·华生(John B.Watson)发表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提出了一个扼要的行为主义观点:

……除了行为主义学派,所有的心理学学派都主张“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反,行为主义认为人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行为或活动,“意识”既不可定义,也非实用,它只是远古时期“心灵”说的替代。旧心理学因而被一种微妙的宗教哲学所控制。(p.1)

在批判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一个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来驱使的(例如,Thorndike,1913;Skinner,1950)。

在一个由爱德华·L·桑代克(1913)主持的经典行为主义研究中,“谜箱”中的饿猫必须学会拉动悬挂其中的一根绳子,才能打开箱门,逃出箱子,获取食物。猫在逃出箱子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桑代克的结论是,猫不是先思考如何逃出箱子,然后再付诸实施,相反,其行为涉及到一连串的尝试—犯错(试误)(参见背景资料1.1)。有时,谜箱中的一只猫在玩耍的时候会偶尔拉动绳子,门就开了,猫也就得以逃出。但这显然并没有使猫增长见识,因为当它被再次关进谜箱里时,猫不会立即拉动绳子逃出箱子,相反,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通过试误猫学会了逃出箱子。桑代克认为奖励(如,食物)增强了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因此,对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解决现象(从复杂的箱子里逃出)的解释无需依赖不可观察的心理活动,如思维的参与。(www.xing528.com)

背景资料1.1 猫的学习

当猫被关进箱子里,它会有不舒服表现和想逃出禁闭的冲动。猫试图从任何空隙中钻出来;它抓、咬电线;它把爪子插入任何空隙中,并且抓取它够得着的每一样东西……猫不太留意外面的食物,它这样做只是出于本能,它极力想逃出禁闭……猫在冲动挣扎的过程中可能会抓到开门的绳子或环扣或按钮。逐渐地所有不成功的冲动被剔除,而促使成功行为的那种冲动被愉悦的结果所保留,直到这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之后,当猫再次被关进箱子时,它会立即以明确的方式抓住按钮或环扣。

早期行为主义的局限在于它强调可观察的刺激条件和与这些条件相关的行为。这种倾向使它很难研究理解、推理和思考这些对教育来说极其重要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激进行为主义(常被称为带有大写B的行为主义)被折中的行为主义(带有小写b的行为主义)所替代,折中的行为主义保留了将行为用作数据的科学精确性,但当需要解释各种各样的学习现象时,允许对内部的“心理”状况作出假设。

在1950年代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领域——认知科学的诞生。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认知科学就从多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涉及到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学科(Norman,1980,1993;Newell and Simon,1972)。新的实验工具、方法论和假定理论的方法(postulating theories)使科学家能够开始对心理功能进行严肃的研究:检验他们的理论,而不只是对思维和学习进行猜测(参见,例如,Anderson,1982,1987;deGroot,1965,1969;Newell and Simon,1972;Ericsson and Charness,1994)。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学习的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如,Cole,1996;Lave,1988;Lave and Wenger,1991;Rogoff,1990;Rogoff et al.,1993)。严格的质性研究方法开阔了人们研究学习的视野,补充和丰富了实验研究传统(Erickson,1986;Hammersly and Atkinson,1983;Heath,1982;Lincoln and Guba,1985;Marshall and Rossman,1955;Miles and Huberman,1984;Spradley,19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