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规和汤璹所撰写的南宋《守城录》:城防与兵法的深刻结合

陈规和汤璹所撰写的南宋《守城录》:城防与兵法的深刻结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守城录》[29],南宋陈规、汤璹撰。第二部分是陈规所著《守城机要》一卷,记述陈规守御德安时的城郭楼橹之制及攻城备御之方。第三部分是《建炎德安守御录》二卷,为汤璹寻访陈规“守城遗事”所作追记,于绍熙四年表奏朝廷。《宋史》本传称陈规“有《攻守方略》传于世”,今已不传。《守城录》中讲了很多御炮之术和用炮之法。《守城录》虽然主要论述守城作战问题,但其中的作战方法无不根源于陈规对兵法的深刻理解。

陈规和汤璹所撰写的南宋《守城录》:城防与兵法的深刻结合

《守城录》[29]南宋陈规、汤璹撰。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陈规所撰《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卷,作于绍兴十年(1140)陈规守顺昌之时。《靖康朝野佥言》为两宋之际夏少曾所作,记述靖康时金人攻汴京始末。陈规读后,痛感当时朝廷大臣和将帅捍御失策,针对《佥言》所述攻守之事,条列应变捍御之策,谓之《后序》。该文后被史家徐梦莘收入《三朝北盟会编》。第二部分是陈规所著《守城机要》一卷,记述陈规守御德安时的城郭楼橹之制及攻城备御之方。第三部分是《建炎德安守御录》二卷,为汤璹寻访陈规“守城遗事”所作追记,于绍熙四年(1193)表奏朝廷。《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案规本传载:‘乾道八年,诏刻规《德安守城录》,颁天下,为诸守将法。’《艺文志》亦别有刘荀《建炎德安守御录》三卷,而无璹书之名。疑荀所撰者,即乾道所颁之本,璹书上于绍熙时,距乾道已二十余年,或又据荀书而重加增定欤?”[30]宋史·艺文志》中所载刘荀《建炎德安守御录》与陈规《守城机要》、汤璹《建炎德安守御录》之间的关系,现在已无从查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守城录》中的三个部分,原本各自成帙,在南宋宁宗朝以后被汇编为一书。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徽宗时,中明法科。靖康中,金军南下,荆湖地区盗起,他以德安府安陆县令摄守事,率军民固守德安。建炎元年(1127),除直龙图阁,知德安府,多次击败盗贼进攻,擢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九年(1139),知顺昌府。十年(1140),金军攻城,与将领刘锜协力守城,挫败金兀术(完颜宗弼)数十万军队,取得顺昌大捷,高宗下诏褒奖,迁枢密直学士。宋金议和,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寻病卒。《宋史》本传称陈规“有《攻守方略》传于世”,今已不传。汤璹,字君宝,潭州浏阳(今属湖南)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历任德安府教授、太学录、大理寺少卿等职。

陈规是宋代文人出身将领中的佼佼者,史书说他“自绍兴以来,文臣镇抚使有威声者,惟规而已”[31]。他卓越的守城战绩在南宋罕有其匹,尤其是顺昌保卫战的胜利,阻遏了金军主力南下,对宋金战局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守城录》是陈规守城实践的记录和总结,《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建炎德安守御录》三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但记述了陈规守城的器械、方法、组织编制和战略战术,展现了南宋守城作战的真实图景,而且反映出陈规对战争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作战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主张积极防御的守城战术。陈规认为,势在人为,强弱胜负的变化取决于将帅如何措置。他说:“治乱强弱,虽曰在天有数,未有不因人事得失之所致也。”“势之强弱在人为。我之计胜彼则强,不胜彼则弱。……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惟在用兵之人何如耳。”守城作战也一样,要用各种方法创造可胜之势。真正的善守者不是一味死守,而是要做到“守中有攻”。他主张“城上觇望敌人空隙,稍得便处,即遣兵击杀。或夜出兵,使敌在外,所备处多,昼夜备战,无有休息”。他甚至还提出,在城内设险已备的情况下,引诱敌人入城,乘机歼灭。他与刘锜合力守顺昌之战就充分体现出积极防御的特点:先是在敌人引退时出兵邀击,使大量敌兵溺河而死,继而夜袭敌营,使敌人昼夜不得休息。金兀术亲率重兵攻城,宋军每日清晨坚壁不出,待中午时金军遭烈日暴晒,气力疲乏,再派兵出击。按此方法,顺昌守兵不足两万,出战仅五千人,却使数十万金兵十损七八,败退而去。

二、主张革新城防旧制。陈规指出,城防设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不能惮于改作。他说:“古人所谓利不百者不变法,功不十者不易器。以今城池之制观之,虽利不至于百,功不至于十,然自古圣人之法未尝有一定之制,可则因,否则革也。”他提出改革旧有城防体制,具体包括:拆除城门外的瓮城,改进门楼、吊桥等设施;收缩易攻不易守的四方城角,增筑便于掩护和还击的高墙,增强防御能力;改传统的一城一壕为三城两壕,即在外壕内侧修一道高厚的城墙,在大城内侧再挖一壕,壕里侧再筑一城,形成多重防御体系。(www.xing528.com)

三、注重火器的运用。在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火器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陈规指出:“凡攻守之械,害物最重,其势可畏者,莫甚于炮。”炮是攻城利器,也是守城利器,关键在于是否善于运用,“若攻城人能用而守城人不能御之,则攻城人可以施其能;若守城人能用,则攻城人虽能者,亦难施设”。《守城录》中讲了很多御炮之术和用炮之法。为了充分发挥炮的作用,他制定了新的用炮之法,改明置炮于城头为暗设于城脚,并在城头增设观察哨,指挥炮击敌人。他还指出,守城应该大小炮并用,不能忽视小炮的作用,“勿谓小炮不能害物,……又况大炮每放一炮,小炮可放数炮”。此外,他还亲自研制出竹竿火枪二十余支,这是我国最早的管型火器,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守城录》虽然主要论述守城作战问题,但其中的作战方法无不根源于陈规对兵法的深刻理解。诚如他在《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中所说:“规尝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以为,‘兵者诡也,用无中形,诡诈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然而有传之于家而达之于远,有利而无害,有得而无失者,不可不先传也。”他又说:“然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千变万化,人孰能穷之?今止据金人攻城施设略举捍御之策,至于尽精微致敌杀敌之方,虽不惮于文繁,而有所谓真不可示人者未之传也,又况虽欲传之,有不可得而传者矣。惟在乎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孙子兵法》的诡道思想、示形动敌、出奇制胜、避实击虚、激发士气、严格治军,等等,在陈规的守城思想和实践中都有生动的体现。但是,陈规也一再强调,他只能讲明“有利而无害”“有得而无失”的基本方法,具体的战术战法要据战场实际而定,更为关键的是,将领能否预做准备,精思应变之术。他说:“夫守城者,每见敌人设一攻械,而无数策以拒之者,未之思也。”

对于处于守势的南宋政权来说,守城作战是基本的作战方式之一。陈规在德安、顺昌等守城战役中的胜利,打破了金军攻城势不可挡的神话,树立了守城作战的样板。尤其是顺昌之战,成为南宋最重要的几次胜仗之一,“虏自言入中原十五年,尝一败于吴玠,以失地利而败;今败于刘锜,真以战而败,疑是外国借来神兵”[32]。顺昌之战的主将虽是刘锜,但在守城作战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陈规。在《守城机要》中,陈规总结守城作战经验,提出攻城备御之法四十余条,对火器条件下城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乾道八年(1172),宋孝宗诏刻《德安守城录》,“颁天下,为诸守将法”[33],对当时的城防作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守城录》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摄篆德安固守城,因而失事论东京。陈规屡御应之暇,汤璹深知纪以精。小县旁州或可赖,通都大邑转难行。四夷守在垂明训,逮迫临冲祸早成。”(《守城录》卷首)诗中认为《守城录》只可用于“小县旁州”,显然是拘泥于书中具体的守城之法,低估了陈规的军事思想。时至今日,《守城录》中的守城之法已经过时,但其中所蕴含的积极防御的守城思想仍有借鉴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