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的艺术策略?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的艺术策略?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理教材列为“疑点”,就能进而讲清教材内容,赋予实际意义,揭示调查研究的主题。所谓“处理教材”,实际上就是找重点、难点、疑点,抓纲部目,制定教案。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教案,落实“纲目”。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首先考虑教材处理,确定重点、难点、疑点。我不否认,标准是具体的,但是,却可以概称为重点、难点、疑点。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的艺术策略?

众所周知,“重点”之“重点”,自然有“点”;不过,“点”在何处,“重”在多少,却处理不一。就此,教学亦显出高下之别。其实,“重点”是教材的客观存在,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只有根据“教学大纲”,仔细研究教材,才能发现所在,处理得当。不然,“点”就错位,失却其“重”。听一位同志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说这支曲的“重点”是写景,后又讲:“重点是抒情。”一支短曲只二十来个字,就托出两个“重点”。如果不是教师宣讲失言,就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按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在诸多矛盾中,总有一个主要的。主要即“重点”,如果到处指“重点”,就会抹煞“重点”;反之,强调其一,则能保住“重点”,予以“突出”。就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吧,“写景”或“抒情”,都是手段,而目的却在于哀叹身世之苦,暴露社会黑暗,鞭打政治腐败。当然,多有“曲笔”;不过,锋芒已出。所以,要找“重点”,就是“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至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言,全是“铺垫”,或称“环境描写”,旨在托出远在天涯的“断肠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点”常是主题所在。事实上,要讲清主题,就只有抓“重点”;失却“重点”,主题就会变“次题”。当然,宣讲就不必要了。是的,某些“铺垫”之言应讲,不过,要从“重点”出发,落脚“主题”。“主题”者,主要议题也。难道一篇教材或一节课的内容都在“跑龙套”吗?!张口“ABC”,闭口人之初”,不是处理教材的“最佳”办法。

比较而言,“疑点”轻于“难点”,所以称“疑”,是因为对某“点”若暗若明,或略知一二,或难道所以。总之,并不完全清楚。如毛泽东同志的《‘农村调查’序言》里有“基础的知识”和“起码的知识”之说。对此,都在常说。然而,却难道确切。这里,“基础”与“起码”之说,就各具涵义。“基础”者,建筑物之根脚和柱石也,可以喻事物之根基;而“起码”则指长度(码子)之起点;喻最低限度。两者比较,即能显出用词准确,还可以讲清句意。处理教材列为“疑点”,就能进而讲清教材内容,赋予实际意义,揭示调查研究的主题。

“疑点”与“难点”,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人谓:“找难容易寻疑难。”原因之一,则是疑难“藕断丝连”。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过,处理教材却要排除“条件”,各显独立性,然后,释疑攻难,逐个解决。一般来说,许多“疑点”,一点即明,或者搭上攻难“顺车”,少许言辞,就一扫而过。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里的“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面行”句,此处的“不役于物”,就可以订“役”为“难”,划“物”为“疑”。处理“役”字时,就顺便把“物”一释,完成串讲。即使某句或某段或某篇的“疑点”,也可以“搭车”处理,减少语言重复。(www.xing528.com)

所谓“处理教材”,实际上就是找重点、难点、疑点,抓纲部目,制定教案。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教案,落实“纲目”。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首先考虑教材处理,确定重点、难点、疑点。不然,开“自由列车”,就会浪费时间。要说“目标教学”,亦就造成“目”邪其“标”的局面。固然,“目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涵义,涉及到教材的方方面面;不过,总有一定的“目标”。“目标”者,想要达到之标准也。我不否认,标准是具体的,但是,却可以概称为重点、难点、疑点。所以,抓纲举目是“顺理成章”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