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确定写作教学的内容

如何确定写作教学的内容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认真审题题目是文章的纲领,也是写作的依据。教师应指导学生深思,不可止于题面。有一种方法称为“自由联想”。然后将记在纸上的不同意思、不同材料,衡量轻重,加以整理,分析出重点,列出纲要,形成文章的轮廓,这就是“自由联想”的构思方式。

如何确定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认真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纲领,也是写作的依据。文意欲求切题,内容也要相吻合,这都要从审题入手。中国古人就对文章的审题特别重视,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道:“凡一题到手,必不可轻易落笔,将通章之书,缓缓背过,细想神理,看其总意何在,分意何在,界限节次何在,此最要诀也。”由此可见,题目是写作的关键,需要小心谨慎地辨析它的意义和界限,审题是为文的第一步。审题分为:认清题目、审辨题义、把握重心、辨识文体、决定视角等五项。

1.认清题目

题目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写作对象,要指导学生在读题的时候逐字认清读准,不可疏忽,有时候一时疏忽,匆忙下笔就可能出现离题甚远,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

2.审辨题义

题义往往分字面意义与内含意义二层,先仔细审查字面意义,然后细细品味其内容。一般来讲字面意义比较容易发挥,所说的也让人一看即懂。但其深度一定不够,如果能体悟其内含意义,才能将文章写得深刻有思想。教师应指导学生深思,不可止于题面。

3.把握重心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讨论,题目之关键所在,有的时候题目涉猎面很大,但是重心应该有所偏重,比如题目是“过生日”,那这个题的关键点就要落在“过”这个动词上,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都有谁参与,是怎样“过”的。

4.辨识文体

题目属于何种文体,要让学生明确辨认,然后才能决定以何种方式写作,如议论方式、记叙方式、抒情方式等。一般通过题目,大致就可辨认其体裁,然而有一些题目是适用于多种文体的,教师应予指导,看写哪一种文体最为适宜。

5.决定视角

写文章的视角很重要,只有视角确定了,才能去思考文章是以第几人称写,以什么身份来写,这些都将决定着行文的语气是否与整篇文章相合宜。

第一人称,如:我、我们。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便于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也比较容易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如:你、你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这种手法,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备感亲切。

第三人称,如:他、他们、它、它们。这种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二)正确立意

审题之后,就要立意了。古人云:“意为文章之枝干,辞为文章之花叶,无意则辞不立,无枝干则花叶难生。”意有主意与分意,主意也称为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谓立意,就是指确立中心思想,一篇文章,头绪不宜繁杂,中心思想也最好比较集中。曾国藩在回复陈右铭书中提及:“一篇之内,端绪不宜繁多,譬之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否则,首尾衡决,陈意芜杂,兹足戒也。”这里说得非常明确,中心思想就是全文的重心,也是构思取材的依据,更是布置局势、划分段落的基础。没有中心思想,就像群龙无首,如果各执一意,其意必不分明。

分意就是各段各节的主要思想,这些都是用以阐明表述或衬托主旨,以使其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体系。主旨是否明显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段各节的要旨是否周密扼要。所以,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审辨题义、揣摩内涵之后,分析研究,选择重心,确立其中心思想。从这个题目的前面、后面、正面、反面、侧面等四面八方探求不同意思,用以衬托表述主旨。

在立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合题意

主旨是依据题意所确立的,这个主旨的确立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正确。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更要合情合理,令人觉得其立论正大,无懈可击。

2.找准重心

立意须从题旨中最注重之处着手,可以领导全文,可以挈其纲领,令读者知全文精义所在。正应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篇所说的“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也”之意。

3.欲新尚巧

如果一篇文章的立意能做到“立人所不能立,言人所不能言者”,其立意一定新奇巧妙,但是不能为了巧而巧,哗众取宠,流于形式。

4.出自内心

这种立意还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生发出来,完全来自肺腑,而不是人云亦云,套用现成的。所以,虽然是议论文,也是“吾手写吾口”,是自己的思考所得,这样的文才能合乎真善美的要求。

(三)新颖构思

构思是在确立主旨之后,根据题目所做的思考、取材的活动。不同之材料,表现不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意思阐明、表述、衬托主旨,加强主旨的力量,明示主旨的地位,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篇幅体系,这就是构思的功夫。

一般人作文构思,常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信笔涂鸦,不假思索,提笔即写。写完上句,再想下句,写完上段,再写下段,写到不能写为止;一种是“成竹在胸”,先拟好腹稿,然后提笔而写一气呵成。第一种方法,直线进行,方法简便,但是东鳞西爪,前后不连贯,而且篇幅简陋,缺少周密的构思。第二种方法,先行打好腹稿,文意完整,面面俱到,而且循序写下来,毫不费力,比第一种要高明一些。但人之思绪,不容易把持,前段写成,后段可能已忘了,若不是长期训练,对这种方法特别熟悉,也很难写好。尤其对于初学,并不适合。所以,这两种构思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完善。那哪一种构思的方法较为妥善呢?

有一种方法称为“自由联想”。所谓“自由联想”,就像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构思方法,在确立题旨之后,按照题目开始四面八方地辐射,由事物表面推及到内容,由正方、由前后、由因果、由上下、由大小进行各种联想,并将所想到的内容一一随手记下,其中包括与主旨相关的历史事实、贤哲名言、不朽诗句,或者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三言两语,一句一句,随想随写,都记录下来。其实就相当于“头脑风暴”,把由这个题目所想到的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将记在纸上的不同意思、不同材料,衡量轻重,加以整理,分析出重点,列出纲要,形成文章的轮廓,这就是“自由联想”的构思方式。这种方式,与前两者相比是有优势的。其好处在于:主旨和重点纲要先定,文意可以周密而不疏陋;文章有层次,有条理,知何者为轻,何者为重,较为生动有力;很多东西不是事先想到的,任凭灵感临时触动,写时可以有意到笔随之乐,文章也不至于那么板滞。(www.xing528.com)

(四)合理剪裁

文旨确立之后。循题目的四面八方寻思索求,希望能够做到立意充分,用以阐述或衬托主旨。当思路敞开,想像飞驰之后,不同意思、不同材料,就会源源而来。然而,这其中一定有一些不适于主旨,或不能表明主旨,不合于写作目的的材料,甚至有一些幼稚、浮浅、虚妄、陈腐、俗陋的材料,这都要进行裁剪,谨慎地取舍。否则,乱七八糟混为一谈,很难突显其精神。

剪裁的目的,是删弃不适合的材料,留取合宜的内容,以衬托、表述主旨,令主旨清晰而生动。这都是构思活动之后,所不可省略的工作。选材须遵循以下几点。

1.立意统一

材料选取,要和主旨相合,语意前后一致,才能阐明立意,表述思想,否则就会文意不明,让读者产生困扰。

2.符合目的

作文一定是有目的的,不同文体,不同题目有不同的目的。目的不同,剪裁则亦有所重。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为你的行文目的服务。

3.意必己出

所用材料,最好选自亲身的阅读、体验或观察。如果有引述,一定要标明出处,不可为意而造词,或者将人与事假意组合与衔接,更不可抄袭窃取,以免文意生硬而不自然。

4.繁简得宜

材料的繁和简,并没有必然的标准,不是越简单就越好,当然也不必故意弄得烦琐。如果三言二语能说明白,不必非得长篇大论;如果一定要多些笔墨才能表述清楚,也不是一定要死板地限定字数,一切应以实际需要为依据。

(五)巧妙布局

剪裁之后所得的材料,加以安排,就可以写成文章,表述主旨,使文章丰满了。但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首尾一贯,前后呼应,层次井然,繁简得当,读起来生动有力。这都需要对所得材料进行适当布局,这是文章组织或结构的问题。

关于布局,向来有所谓的“四法”之说。元代范椁《诗法》有云:“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不唯作诗如此,一般议论文往往也是遵循这一结构原则。即今人常说的“起、承、转、合”。将这四法大面积用之于行文,以作为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起”,即文章的起始;“承”,即承接起始之文句;“转”,转换另一说法,予以阐发;“合”,就是给文章做总结。

文章的开端是通篇的纲领,是一篇文章引人入胜之所在。如果文章的起笔合宜,则通篇顺势,以下就好写了。文章的开端通常有:点破题旨的开门见山法;一起笔即揭示文章主旨的重心法;列举相似的事例作譬作为起始,然后引出正意的譬喻法;引用名人名言,作为篇章之首的引用法;以一问一答方式起笔的设问法;先从题之周围着笔,不直接进入本题,待时机成熟,再点出主题的冒题法;以相似或相反的比较做陪衬,以见主题的陪衬法;以记时间起笔本文的叙时法;以感慨叹惋起笔的感叹法;以解说题文的说明法;提出相反意见,然后予以反驳,以提主题的反驳法;开端即表述自己之意见,以见知于人的议论法;于篇首即提出全篇纲领,然后分别叙述的纲领法。文章开篇的方法多种多样,在选择的时候要想哪种最能为其主旨服务。

正文,是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全篇结构是否紧凑有力,关键在于正文的安排是否得当。正文的方法,要与开端相配合,以自然顺势为主,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常见的有:演绎法、归纳法、总提总收法、递进法、正反法、虚实法、主宾法、顺叙法、追叙法、正叙法、插叙法、问答法、移进法、杂叙法。这些方法都是正文常见的布局方式,前五项多见于议论文,六项以后,多见于记叙文与抒情文。总之,正文的发展,并不是上述各项所能尽括的。方法的应用,也无一定之规,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应该从基本方法着手,还要注意到不同文体所采用方法的不同。

结尾,文章的结尾与开端,同样重要。好的开端,可以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注意;好的结尾,更能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表达效果,使之回味无穷。结尾常见之方法有:以议论总结上文,概括出中心主旨,在议论文中最为常用的总结法;回应首段,使前后一贯,相互照应的照应法;引用名人名言,略做发挥,以作结论的引用法;以叙述事实而不予论说评断,令读者自去想像体会的叙述法;以抒写主观情思作为结束的抒情法;以抒发感慨作为结束的感慨法;以疑问作结,造成悬宕,令人深省的疑问法;以提示意见,令对方了解或遵循的提示法。

通过以上的表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章的布局,既有固定的方法,也无固定的方法。有固定的方法,是就其通常意义而说;无固定的方法,是就其变化而说。所以,在写作教学之中,既要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有所遵循,又不要让学生囿于这些方法,而被限制。

(六)学会分段

分段与标点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以让文章层次清晰,结构明了,使文章易于阅读,而且可以形成语势,增强文章的力量。学生习作,大多能分段陈述,然而有的分得不合理,有的分得不合适。教师对分段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还是要做一些指导的。

常见分段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时空为序:以时间或以方位、地势、远近的顺序划分。

2.以论理为序:先起论、引喻证明,最后结论。或列举事例,然后归纳论断。

3.以事物纲目为序:依已拟定的提纲,逐事逐物分段。

4.以事理的发展为序:按原因、经过、结果等顺序分段。

(七)推敲措辞

构思之后,不同的意念与材料,都要借助文辞来表现。文章的基础,在于字句,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对文辞的重要论述可见一斑。作文的时候,如何使语词适当,句意明确,以至于生动感人,都有赖于遣词造句。写作过程之中,遣词造句是和构思取材同时进行的。为什么在这里要单独列出来,目的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还有一方面就是,措辞也可以在成篇之后进行整理与润饰。因为在取材构思时,无暇去顾及文辞的修饰,意到笔随,要想真的让文章写得词采华茂,生动晓畅,也真得再度揣摩推敲才行。

在遣词这方面要注意的是:平时多积累和识记词汇,尤其是好词佳句,要有多阅读、多收取、多记忆的习惯,谁积累的词汇多,谁在遣词方面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但如此,还要多体会词义,有些词的意义是丰富而深广的,除字面意义之外,还要体会其所包蕴的深层意义。在使用词语的时候还要注意配合情境。情境包括作者的心境、与读者的关系、文章的上下文、时代与地域的不同,以及习惯用法的差异等。在写作中,往往有若干词语意义相通,可以表现同一意念,然而因情境不同,遣词的时候,要审慎选择。为了让词义表现得更加灵活,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词类活用、修辞手法、文白相间、叠字运用、平仄韵律、一语双关等词类的新活用法。

造句的基本要求与遣词相同,重点在于意义明确,文句通顺,造句与遣词是不能清晰地划分出来的,遣词明确,则造句一定容易理解;词义晦涩,句子自然令人费解。在造句过程中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要符合语法规则,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意义上的衔接,使文意通顺。

综上所述,以上的七大项目:审题、立意、构思、剪裁、布局、分段、措辞,是作文教学中教师所必须指导的内容。至于指导的时间,可以在写作之前,做扼要说明,也可以在平日范文的教学中,随机指示,或另辟时间做有系统的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