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装起义与乌日策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武装起义与乌日策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9月中旬,塞尔维亚西南地区已经建立了全南斯拉夫第一个最大的解放区,人们称它为“乌日策共和国”,其面积1.5万平方千米,拥有100多万人口。次日,以铁托为首的南共中央、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和其他军政机关进驻乌日策的国民银行大楼。“二战”后,这座城市被命名为“铁托乌日策”。“乌日策共和国”从9月24日解放到11月29日游击队在敌伪第一次大攻势中被迫撤退,只存在了67天。

武装起义与乌日策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从占领之初起,德、意等占领当局就建立了一整套所谓“新秩序”,实行恐怖统治。纳粹军队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后,于4月16日发布公告,实行类似戒严法的宵禁令和其他条例,并要求所有犹太人立即向警方登记。所有城市的文化生活迅速处于德国军政当局的严密控制之下,当局授权发行的唯一报纸叫作《新时代》。

德国占领当局开始大肆捕杀一切可疑分子。贝尔格莱德周围建立起了几个纳粹集中营,以关押“罪犯”。当时被关押的南斯拉夫军官和士兵以及政治精英多达20万人。同时,德国国防军统帅部还对入侵南斯拉夫的德军下达了指令,即如果一个德国士兵被杀,那么将处决100名平民;如果一个德国士兵负伤,那么50名平民将被处决。这就是德国军队所犯下的赤裸裸的战争罪行,法西斯当局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任何袭击和反抗活动。但是,哪里有白色恐怖,哪里就肯定会有红色反抗和斗争。

1941年7月7日,是塞尔维亚鲁帕尼县的“白庙村”传统的赶集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们,肩挑手提着农产品和日用品涌向集市,有的还带着要出售的铁器刀具。这一切跟往年没有区别,不同的是人群里没有了熙熙攘攘,没有了高亢的吆喝声。人们的脸上略带愤怒的表情。这是塞尔维亚沦陷后的第一次集市日。

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人民英雄日基察·约万诺维奇,响应南共中央7月12日关于武装起义的号召,率领瓦列沃游击小组也混在赶集的人群中,并伺机袭击当地伪政权的市场宪兵巡逻队,打死两名宪兵,从而在“白庙村”打响了反法西斯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发出了全民起义的信号

接着,在塞尔维亚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游击活动,开始攻打伪警察局、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和其他设施。在城市和工业中心同样成立了游击小组。游击活动主要是炸毁敌人的各种设施,烧毁军用车辆和运输弹药的卡车,转换德国人设在十字路口的路标,敌人通常因此而迷路。

“瓦列沃”游击队战士(1941年9月)

7月底,一支游击队还在敌人的心脏——贝尔格莱德的一家医院里成功地营救了南共中央委员亚历山大·兰科维奇,无一人伤亡。

武装起义开始时,有3个德国师和几个独立营盘踞在塞尔维亚。宪兵、警察和其他占领机构也非常强大。尽管这样,到1941年8月中旬,在塞尔维亚已经成立了21支游击队,游击队员大多是南共党员和共青团员

武装起义在塞尔维亚西部达到了较大的规模。7月份,塞尔维亚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从贝尔格莱德迁到西部地区。这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远离大城市,是开展游击活动的理想场所。另外,这里的人民有光荣的斗争传统,对任何占领者都进行过强有力的打击。9月初,游击队已解放了塞尔维亚的许多村庄和十几个小城镇

到9月中旬,塞尔维亚西南地区已经建立了全南斯拉夫第一个最大的解放区,人们称它为“乌日策共和国”,其面积1.5万平方千米,拥有100多万人口。

1941年9月24日,乌日策市解放,9月底,整个乌日策地区解放。10月7日,经过选举成立了人民解放委员会作为革命的政权机关。次日,以铁托为首的南共中央、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和其他军政机关进驻乌日策的国民银行大楼。这家银行当时存有大约6000万第纳尔,其中约有1200万银币、4800万纸币。那时第纳尔还是流通货币,这是游击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10月11日,乌日策市人民解放委员会通过决议,公布了向居民保证供应面包燃料的决定,并担保人身和财产安全。10月18日,又宣布对劳动居民无限期地延缓偿付他们所欠的全部债务。接着,委员会还保证向该州的工人、职员和官吏支付日工资和10月份工资,并答应在短期内向无业者和难民以及经济困难户提供帮助,开办公共食堂。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解放区的生活,有力地打击了投机倒把分子的活动。11月17日,乌日策州人民解放委员会诞生。10天之后,塞尔维亚人民解放总委员会也在乌日策宣告成立。

在乌日策,人民政权机关创立了法院,建立了游击队医院和州立医院各1所,修复了铁路和公路。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口号的鼓舞下,人民群众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许多私人和公共的工场、手工业作坊和小企业昼夜生产,支援游击队。一家只有20名妇女的缝纫厂,每天生产约500件衬衣;拥有40名男工的缝纫厂每日缝制180套军装;制鞋厂有60名工人,每天可提供50双军用皮靴。在乌日策还有纺织厂、卷烟厂、皮革厂、打铁铺,等等。(www.xing528.com)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著名的乌日策兵工厂。这是游击队接管的一座生产和修理武器的兵工厂。游击队利用这个厂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该厂共制造了16500支步枪、270万发子弹、300颗反坦克炸弹、1万枚手榴弹和其他武器。修复了4500支步枪、轻重机枪各300挺。这些武器除供给塞尔维亚游击队外,还运往波斯尼亚和桑贾克。这些枪支上都刻印着五角星,写有乌日策游击队(UPO)的字样。

尽管战时的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但乌日策的文化生活相当活跃。被封闭了22年之久的南共中央机关报《战斗报》在这里重新问世,其发行量达1万份。铁托亲自为它写了复刊词,卡德尔担任该报主编。最高司令部和乌日策人民解放游击队的报刊也出版了。游击队员和居民共同举行集会和演出革命文艺节目。11月7日还在市广场召开了群众大会,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并举办了关于苏联的展览。这种纪念活动在南斯拉夫是第一次,在欧洲被占领国家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战”后,这座城市被命名为“铁托乌日策”。原来的最高司令部所在地已改成“1941年起义博物馆”,成为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基地和外国旅游者参观的场所。

“乌日策共和国”从9月24日解放到11月29日游击队在敌伪第一次大攻势中被迫撤退,只存在了67天。尽管“乌日策共和国”作为敌伪军队包围中的一片自由区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为南斯拉夫其他地区的人民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激励着南斯拉夫其他地区游击运动的发展。

黑山(旧译门的内哥罗),地方小、人口少,在历史上以英勇不屈著称。尽管黑山属于落后地区,没有什么工业和产业工人,但黑山的党组织在南斯拉夫是强大的,起义准备工作也比较充分。7月13日,黑山人民和游击队在各地同时起义,攻打意军在切沃、维尔帕扎尔等地的警备队。次日,起义者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城镇。意大利占领当局的中心和意军“梅西纳”师的司令部所在地策蒂涅处于包围之中。同一天,意大利占领军向罗马告急,不得不从驻扎在阿尔巴尼亚的军队抽调援军,前来镇压起义。

在黑山,参加起义的人数达到3万—4万人,一切能参加战斗的人都投入了起义,起义者几乎占当时黑山人口的1/10。短短的几天,意大利侵略者遭到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损兵折将近4000人,占侵略军总人数的1/5,黑山的绝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7月15日,意大利外相齐亚诺在日记中惊叹,黑山的叛乱范围越来越大,“意大利和黑山之间在进行一场真正的战争”。

7月18日,在起义高潮中,南共黑山党委成立了黑山、博卡和桑贾克民族解放军临时最高指挥部。指挥部下有48个起义独立连和42个起义营。各路起义队伍开始集中攻打剩下的几座城市。起义者的胜利完全挫败了意大利法西斯在黑山建立傀儡政权的阴谋,动摇了意军在巴尔干战场上作战的决心。

到1941年末,在黑山成立了44个游击队营,拥有近万名游击队员。在黑山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解放区,其面积占黑山面积的3/4,人口占黑山总人口的80%。解放区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关——人民解放委员会。接着,意大利法西斯当局进行反扑,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配合下,总共出动了近10万兵力,大举进攻游击队及其解放区,很快又重新控制了黑山的大部分地区。

游击队战士(1942年5月)

继7月7日塞尔维亚起义和7月13日黑山起义之后,7月22日在斯洛文尼亚、7月27日在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也都爆发了武装起义,反法西斯怒火在全国各地燃烧。

在起义过程中,游击队由原先的每支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斗争范围之辽阔和广大人民之踊跃参加,都说明武装斗争已具有全民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