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社会公平保障的新重视

对社会公平保障的新重视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规范性安排,其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他特别强调法制对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62]这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保障作用的重视。邓小平认为,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这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

对社会公平保障的新重视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52]共产党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党,是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党,也正因如此,共产党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正因有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才能避免一盘散沙,四分五裂;才能把各种力量团结起来,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只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把全党的力量团结起来,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就没有一个领导核心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更谈不上社会公平的实现。“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53]“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54]“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55]邓小平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多党制,指出资本主义的多党制并不能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实现,更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相互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56]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公平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人民几十年的奋斗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取得一切进步的必要前提,也是不断推进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条件。

良好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规范性安排,其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制度引导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采访时明确指出,制度上的缺陷是导致“文化大革命”事件的重要原因,“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57]。他还多次强调指出,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是导致我们过去所犯的很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就要建立健全各种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58]。邓小平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9]“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0]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才能真正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权力和权利,从而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得到妥善解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他特别强调法制对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61],能有效保证广大人民享有民主权利,这些权利不是随意的,而是由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62]这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保障作用的重视。

他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比其他制度更能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他说,我们之所以把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条件下,生产力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63]。“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64]

邓小平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社会公平实现的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邓小平认为,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这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多次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他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65]。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一直都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66]。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67]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这就从根本上排除少数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可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是对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第二,按劳分配制度也是保障社会公平实现的重要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这一体制相适应,在分配上实行近似平均主义式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特别强调分配结果的大致均等,社会成员之间在占有财富上的差别不大或大致平均。这种分配方式未能很好地承认各个社会成员的能力的差异,未能很好地承认各个社会成员的努力程度和贡献的差别,未能很好地把社会成员的能力和贡献同所分配到的劳动成果挂钩,严重挫伤、压制了社会成员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中国社会长期缺乏应有的效率,缺乏应有的活力,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邓小平明确批判了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他说,如果还继续过去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成员之间的劳动差别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那么,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永远调动不起来”[68],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69]。如果不具体计算每位社会成员的劳动量和社会成员之间技术和能力的差别,而发一样的工资,貌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70],这样做“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71]。他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代替过去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实现个人劳动效能和劳动报酬直接挂钩。如果一个人为国家和集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比较多,那么他本人所获得的回报也应该比其他人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72]。他还对“什么是按劳分配”作了具体论述,指出“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73],“我们提倡按劳分配”[74]。第三,税收制度也对社会公平具有一定的保障。他提出,可以通过对过高收入者征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例如,“征收所得税”[75],还可以对那些发展快一些的地区征收“调节税”[76],缩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保障社会公平。(www.xing528.com)

在政治制度方面,科学合理完善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对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压制民主、滥用权力、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官僚主义行为,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77],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是官僚主义产生的“总病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干部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和退休制度等等。

在社会制度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制度对失业、生活困难和鳏寡孤独等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使得这部分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劳动成果,不断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加强了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建设,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保障。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是有效的。

在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重点论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公平的保障,但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具体制度对社会公平的保障论述较少。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对社会公平制度保障理论和实践建构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比较全面地、详细地提出了保障社会公平的各项制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