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的表述方式初步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的表述方式初步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史学学术成果表达方式的建立是在中西学术碰撞下逐步确立的。《史地学报》作为早期的专业性史学期刊,在推进近代史学学术研究成果表述方式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史地学报》的创刊及其刊载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史学学术论文写作形式的逐步确立奠定了基础。其次,对于学术规范的初步意识。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的表述方式初步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表达方式的建立是在中西学术碰撞下逐步确立的。既有西方学术表达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暗合中国传统史学中既有的学术传统。《史地学报》作为早期的专业性史学期刊,在推进近代史学学术研究成果表述方式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进一步确立了学术论文写作形式。中国传统史学成果主要以著述的形式流传,史家专注于历史的记述、考证、缀补及改编,多以短篇札记和考证开始,然后汇集成书。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以纪事本末体集中叙述一件事情,始有历史问题的专题意识,至清代,以赵翼《廿二史札记》为代表运用归纳的方法,集中举例论证同一观点,已与近代学术论文形式相似。在近代史学转型的过程中,选题指向的转移、问题意识的多样化使得传统专一记述的著述形式已经容纳不下诸多的内容,史学研究必然走向专题化、问题更加集中,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的必然模式,而传统的札记、考证等写作形式正符合这一需要,因此,就写作技术而言,中国史家与世界学术的交流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史地学报》作为专业性的史学期刊,为这些专题性的考证文章的发表提供了机会。在《史地学报》“研究”一栏中发表了许多以“考”命名的文章,如《车战之制考》(1卷3、4期)、《唐虞夏商祭祀考》(1卷3期、2卷3期)、《蜀汉开辟南蛮考》(1卷3、4期)、《中国妇女缠足考》(3卷3期)等等,这些文章编者将他们列入“研究”一栏,显然是将其视为学术研究成果。此外,一些不以“考”名之的文章,如《汉人之生计》(1卷2期)、《周幽王时代国家社会概况》(1卷2-3期)、《周代商业交通》(2卷5期)、《周代教育之研究》(3卷1、2期合刊)、《周代丧制概略》(3卷5期)、《诗经篇中所见之周代政治风俗》(4卷1期)等,都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考证和论述,与现代学术论文没有什么差别。总体而言,《史地学报》的创刊及其刊载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史学学术论文写作形式的逐步确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于学术规范的初步意识。学术研究成果的表述除了写作形式外,也要求相应的学术规范。《史地学报》虽然作为较早创办的史学专业期刊,但对此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以徐则陵《史之一种解释》为例,徐氏对于所引的原文都加以引号标示,对引述的观点也给予注释,并在页脚给出出处和页码,已和现代论文的注解相当,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的严谨性的态度。又如缪凤林在《历史与哲学》一文中的注释,其中内容虽然为转引,但作者也强调“详见南高教授柳翼谋著《中国文化史》第十五章,此段论忠,全系摘录彼书”[14],这里虽不免有对其师崇拜之嫌,但也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当然这种严密的注释并非普遍的现象,更多地是给予解释性的注释,为文章的进一步的说明。此外,中国传统的注释引用方式也被继承了下来,在文章中直接标明某某书,然后引出证据。这些都标示着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混杂着中西合璧的产物。尽管如此,《史地学报》在这些方面的有益尝试,对推动中国史学尽早的确立学术规范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1]民国学人将史学与地学并提,认为二者乃“实学”,“史地学示人以真确之历史背景与地理背景,为各种科学之根本”(《史地学报》第1卷第2期《启事》,1922年2月)。因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一些以“史地”名之的刊物,如《史地丛刊》、《史地研究》、《史学与地学》、《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史地半月刊》、《史地杂志》等,史学论著在其中占据很大分量,本文将有关这类刊物作为史学期刊来看待。

[2]包括当时北京、天津保定、奉天、吉林、龙江、济南、太原、开封、郑州、西安、南京、杭州、兰溪、安庆芜湖、南昌、汉口长沙常德、衡州、成都、卢县、重庆、福州、广州、潮州香港梧州、云南、贵阳张家口新加坡等地。

[3]徐则陵:《史之一种解释》,《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921年。

[4]陈训慈:《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921年。

[5]缪凤林:《历史与哲学》,《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921年。

[6]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1页。(www.xing528.com)

[7]缪凤林:《研究历史之方法》,《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922年。

[8]陈训慈:《史之蠡测》,《史地学报》,第三卷第一、二合期,1924年。

[9]陈训慈:《史之蠡测》,《史地学报》,第三卷第一、二合期,1924年。

[10]陈训慈:《史之蠡测》,《史地学报》,第三卷第一、二合期,1924年。

[11]缪凤林:《研究历史之方法》,《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二期,1922年。

[12]陈训慈:《历史之社会价值》,《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二期,1922年。

[13]陈训慈译,赫尔著(Howard C.Hill):《历史之价值》,《史地学报》,第二卷第四期,1923年。

[14]缪凤林:《历史与哲学》,《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92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